儿子在读乐府诗《羽林郎》。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明媚春光里,十五岁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哎哟,比我小的小姑娘能做生意了,了得!”“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嗯?老妈,大秦珠是什么?”
大秦珠?这这这,我以前读这首诗时怎没注意到?
是秦朝的珠子吗?那传到东汉也有二三百年了。但秦朝,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所有的工艺都集中到了兵器上。秦剑比别人的长,秦弩比别人的多个瞄准器—望山,秦箭比别人的多个棱面,能刺穿铠甲直入人体。
这样的朝代,珠子工艺必不发达,难以想象能生产出流传后世的美丽珠子。
公元前 琉璃蜻蜓眼 私人收藏 洪艺宁摄
难道“大秦”别有所指?
对于公元前后的外国人而言,“秦”即中国。“China”这个名称最初怎么来的?就是“秦”的转音。
秦国在秦穆公时强盛起来。秦穆公多次进入中原与各国争霸。屡战屡败,不得已,转而向西开疆拓土,“益国十二”,在西戎称霸。
后来,中国、波斯开始相互知道对方的存在。最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代波斯文献中就出现了“China”“Cina”或“Sina”这个名称,翻译过来就是“秦、支那、至那、脂那”。
而在西域,以“斯坦”表示人居住的地方。比如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国也曾被叫作斯坦,即“Cinastan”,翻译过来就是“支那斯坦”,即后来的“震旦”。
那么,大秦珠指的是中国珠子?非也。中国是“秦”非“大秦”。而胡姬是西域女孩,她的佩饰应有其民族特色。
大秦,指的是罗马。当然,是古罗马。
虽说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但当时,中国往西有贵霜、波斯两个强盛帝国,然后才到罗马。张骞才走了贵霜的一部分。汉与罗马没有直接联系,恺撒穿着去看戏的那件丝袍,显然是民间转了多道才传递过去的。
公元前后 琉璃珠 私人收藏 孙俊睿摄
可以肯定,也有各类宝贝通过民间一道接一道传递过来。
两个大国隐约知道彼此,也许惺惺相惜地遥望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大秦”名称如此而来。
两个大国首次官方接触,发生在166年。《后汉书》记载,有使臣来到东汉宫廷,称自己受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汉,并献上象牙、犀角、玳瑁等物。当时人们就产生怀疑,说此人可能就一民间商人,为了谋求丝绸生意而假冒皇帝的使臣。
但此人至少带来了一个真消息。当时,罗马皇帝确实是马可·奥勒留,按当时的翻译习惯译作“安东尼·奥古斯都”,简称“安敦”。他是罗马帝国唯一一个在位时期,名字传到中国的罗马皇帝。
历史有意想不到的巧合。一千八百多年后,该名字又一次“官方式”地在中国大地风靡。马可·奥勒留即《沉思录》作者,此书一度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引起极大反响。
但,当时人们怀疑使臣为假,依据是什么?
是此人献给汉帝的礼物。象牙、犀角、玳瑁等,汉人非常熟悉,这些是东南亚一带的物产,而非大秦特产。可见,通过民间往来,时人是知道哪些为大秦宝贝的。
大秦珠即是。
大秦珠,是一种琉璃珠。大秦珠未必一定来自罗马,也可以是来自地中海沿岸的工匠在中亚(当时西域各国)制作的。
琉璃珠一见阳光就通体散发娇丽魅惑。难怪,胡姬,这位十五岁的西域少数民族姑娘一直晃人眼、晃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