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鸿门宴”的玉玦

玦,大部分人应该不陌生。

教科书上有《鸿门宴》。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西安临潼)设宴,欲除掉对手刘邦。宴饮过程中,自知实力不敌的刘邦卑辞言好,项羽开始犹豫不决,急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再三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做决(玦)断,杀掉刘邦。

相信大家在读书时,被曲折紧张的情节所吸引,焦急啊,根本没注意到范增“所佩玉玦”是什么东西。某一天,爱上古玉古珠,呀!范增佩戴着玉玦?

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璧或环。缺口基本为一条直线,贯穿内圆。材质不仅限于玉,也有玛瑙、水晶、琉璃、绿松石等等,但最多见的是玉玦。

公元前后 东南亚琉璃玦 作者自藏

初见玉玦,非常好奇。也难怪,这种形制已经消失近两千年了。两千年不见,乍一见面,怎么想得起?

这究竟是干吗用的?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告诉我:那是耳环。

查资料,原来在新石器时代,玉玦很常见。你去翻任何一本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图录,几乎都能见到玉玦。各种地方玉各种玉玦。玉玦的形制大同小异:有的浑圆有的扁平,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缺口细有的缺口宽……

据考古发现,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

为何耳朵要用玉来装饰?有一种说法是:耳朵对巫师很重要。事神要听神在说什么,要听得清楚,所以耳朵比眼睛更重要。繁体字的“圣”,“耳”是最先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范增的“所佩玉玦”随手可举,那必定不是去扯耳朵,否则动静太大了。佩于胸前?系于腰间?司马迁没有交代。总之,鸿门宴上的玉玦不是耳环。

原来,随着“神权”逐步被“王权”替代,玉玦的含义亦有所改变,用途、佩戴方式当然随之不同。

改变一:玦者“决”也,有“决断”“决心”“坚决”之义。结合《鸿门宴》,窃以为可叫“范坚决”。

改变二:玦者“缺”也,遇满则缺。告诫佩戴者不可自满、不可自以为是。

改变三:玦者“绝”也,断绝关系。北齐太子高百年在遇害前送王妃玉玦,以示忆念。王妃闻知夫君死讯,持玉玦哀号不已,再不肯吃饭,月余而死。临死时仍紧握那块玉玦。

……

后面这些都好理解,困扰我的其实还是玉玦耳环。没扣没钩,耳环到底怎样个戴法?

公元前后 东南亚碧玉玉玦 私人收藏 孙俊睿摄

有一次,见梁慧发了张图,是块两千五百年前的琉璃玦。眼前突地一亮,不仅因为那琉璃剔透得要命,还因为缺口处是尖的。尖尖的两个点,是否可以夹住耳垂?马上要她寄过来。

那天晚上,在台灯下夹耳朵,弄到汗都出来了,还是没夹上去。

梁慧听了大笑:“耳洞都没有,怎套得进去?”

后来,她发过来一张照片。一男子,耳洞很大,真的,我还没见过那么大的耳洞,一块碧玉玦,缺口两端妥妥地夹在耳洞里面。

原来如此!

想象自己是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鸿门宴》,讲项王的英武霸气,讲范增的贵族气质,讲刘邦的狡诈虚伪……讲到范增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王时,问道:“同学们,想看看玉玦是什么样子吗?”然后,在满室好奇心中,拿出一对琉璃玦,说:“这是比范增早五百多年的玦!”

少年们的内心,会不会感叹“原来如此”? Fwr5fdNJhLjoGwuKT7niui/CZleG+JhtfecmuwQOF9o1PYJfOt379x9yx6NXWL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