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性本恶”的主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出自中国的思想家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生而有疾恶焉”,意思是人生来就有嫉妒、憎恨之心。荀子基于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性恶论”,提出了法、礼、义等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矫正,才能避免纷争,维持社会秩序。

虽然荀子继承了孔子注重礼义的教诲,但对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展开了强烈的抨击。如果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还要注重礼义呢?他认为只有通过坚定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拥有善良的品质。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也主张直面隐藏在人性中的恶,用彻底的现实主义开展政治活动。在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观中,人心是善变的,是容易输给欲望的,也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他认为“人本身就是邪恶的,他人不可能信守承诺,我们也没必要对他人信守承诺”。因此,为了不被脆弱、不可靠的人心欺骗,人需要拥有令人恐惧的力量,需要变得狡猾,让他人觉得自己重视信义,但实际上自己谁都不相信。

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在这种状态下,他人必然会成为自己的敌人。因此,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实现和平,法律、契约、国家就应运而生了。霍布斯的这种思想本质上也是采用了人性本恶的悲观看法。

他人是怀有恶意的、不可轻视的敌人。这种认识也是后来获得无数支持的现实主义人性观的基本理念。 OuycLBUTh9g+tWx6hT1SsVrPMugJCrluyNP7BmTb1EL7G497NNVVBE/X3FrTA4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