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伤、缺乏共情能力、执着于自我和思维极端形成了一个“负螺旋”,引发过度的异物反应,即人际过敏症。人际过敏症的背后藏着生活的各种艰辛,它同样也是这类人无法融入社会,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家庭不和睦,等等的原因。如果症状严重,还会被冠以病名。但是,大部分人只是感觉活得很痛苦,还没有到达需要治疗的程度。另外,也有很多人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的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然而,当今的精神医学采取的是诊断治疗的方法,即根据表面症状对疾病进行分类。因此,虽然每种症状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病名,却让人更难以辨别其真正的病因。
举个例子,假设你出现了以下症状:流鼻涕且不停打喷嚏、眼睛发痒泛红、晚上睡不着、全身乏力、容易累、没有干劲。如果给每一种症状冠以一个病名,那就是鼻炎、结膜炎、失眠症、疲劳综合征等,从全身的症状来看也有可能是病毒性感冒、抑郁症等。但是对过敏有些许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不过是花粉过敏的症状,知道了这一点,对上述这些症状进行解释和诊断也就不难了。
同理,人际过敏也会引发各种症状。其中,如果不安的情绪比较强烈,就会被安上“焦虑症”的病名。如果出现了意欲低下、容易疲劳、心情低落的症状,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如果睡眠出了问题,就会被冠上“睡眠障碍”之名。而且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症状,开具不同的处方药。这样一来,对于引起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身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患者一直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一系列的症状都是由人际过敏引起的,那诊断为人际过敏症这一个病名,就可以解释所有症状了。
在精神医学中,有如下几个和人际过敏症有关的病名。
社交恐惧症指在人多的地方或在人前讲话就会感到强烈不安的状态。很多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都很在意别人的目光,或害怕与人对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过度恐惧,而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人际过敏症。
适应障碍指无法很好地融入学校、社会等环境,由此产生的压力又造成更加强烈的抑郁或不安的状态。从这个病名可以看出,病因是环境造成的压力或本人无法适应环境。这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涉及病因的病名。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和压力,因此也更容易患上适应障碍。
患者因行为、情感、认知的偏差,在生活上会遇到明显的阻碍,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困难重重。正如前文所述,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在行为、情感、认知方面也表现出了特有的偏差。由此可以推测,很多人格障碍的背后都有人际过敏症的影子。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喜欢孤独,对和他人产生交集缺乏兴趣,也不会觉得开心。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为了不被讨厌、不被伤害,会刻意回避亲密关系。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疑心重,对身边的人也不信任。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极度不自信,认为自己早晚会被抛弃,所以会紧紧抓住对方,或攻击对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正好相反,他们过度自信,有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且看不起他人。这些人格障碍的主要病理应该都与人际过敏症有关。
患者总陷入负面的情绪或思维,不断地表达不满或不适。常见于重度人际过敏症患者(后文会具体讲解)。轻度抑郁症患者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尤其是同时伴有洁癖症的人,会强烈抗拒碰触别人可能碰过的门把手或扶手,会觉得椅子或马桶盖不干净,从外面回到家时,会在进屋前把全身上下都换成干净的衣服。认为他人不干净,过度抗拒、排斥他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人际过敏症有关。实际上,这样的人除了洁癖之外,一般还伴有紧张症等无法轻松地与人交往的问题。
患者会觉得自己的容貌或身体非常丑陋,对自己的形象有着负面的、扭曲的认识。大多会恐惧与人对视和交流,常常逃避人际交往。主要的病理多与人际过敏症相关。
无论病名是什么,如何减轻、克服现代人的人际过敏症都是心理学专家们正在想方设法攻克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