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人际过敏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时,必须先区分对异物产生排斥反应引发的过敏症状(结果),以及将不必要的物质识别为异物的认知问题(原因)。前者是人际过敏症引起的情绪、行为问题,后者则是藏于这些情绪、行为问题背后对他人的接纳方式,即认知问题。
当一个人陷入人际过敏的状态时,不开心、厌烦等情绪就会袭来,与人的争执、冲突也会频发。为了纾解郁闷,很多人会开始喝酒或参与其他令人沉迷的事情,进而导致上瘾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上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注意这一方面。然而,就像前文提到的,隐形操控这个人的是认知问题,就是将不应该排斥的人认定为必须排除的异物。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接下来,我们从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着手,逐本溯源,进一步通过认知问题了解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吧。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往往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伤神。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对他人的疏离感,甚至很多人对身边非常亲近的人也无法由衷地生出信任感和亲密感。
人际过敏症严重的人容易出现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的行为。当这些人迫切地想要依赖他人或得到他人支持的时候,他们也会试图与人接触。然而与人近距离接触,非但不能增加信任感,反而会使自己的情绪或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
他们会从对方的只言片语或行为中读取到被否定的意思,从而感觉受到伤害。即使面对的是父母、恋人、配偶、孩子等本可以使其放松警惕、敞开心扉的人,他们也会敏感地去试探自己有没有被冷落,有没有被讨厌。只要捕捉到一点征兆,就会马上自我封闭。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对方产生不信任等负面的情绪,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如果你自我封闭,那他人也会不知不觉地对你敬而远之。即便是对你抱有好感的人,看到你总是眉头紧锁、充满戒备,也会逐渐选择远离吧。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通过不让他人靠近的态度,让自己陷入孤独,为了不被人伤害而过度戒备、紧闭心扉。因此,游离在人群之外的状况,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有人际过敏症之人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明朗、稳定的情绪,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不开心、烦躁、不安的情绪只是开端,渐渐地,他们会困在愤怒、憎恨等激烈的负面情绪中,有时还会爆发出来。有些人也会向自己宣泄这种负面情绪。他们会失去信心、难过、后悔、过度自责,还会变得郁郁寡欢,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这样的状态曾一度被认定为“抑郁”。但真正患有抑郁症的人只是极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和适应障碍、消极认知密切相关的慢性情绪低落(情绪失调)。即便接受针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收效甚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如果从人际过敏症的视角出发,将这些状态视作人际关系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很多时候都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负面情绪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向周围的人宣泄;另一种是闷在心里,将自己封闭起来。
前者即使面对很小的压力,也只会过度反应,试图将责任转移到周围的人身上。这一类型的人相比自己承受,更倾向于将他人也卷进来,所以他们会和人商量,或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意味着他们相对更容易接受援助。
后者即便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也只会闷在心里,所以周围的人很难察觉出来。这一类型的人为了保护自己,很多时候都会摒弃情感,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被压力吞噬,身体默默发出悲鸣。也有些人会在忍耐到极限时内心轰然倒塌,此时才会出现症状。
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事过于悲观,认为只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断定别人肯定瞧不起自己。说出的话多是不满、抱怨和别人的坏话,很少谈论希望和梦想——负面的情绪滋生负面的言行,最终限制自己的可能性,以致招来不幸。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提出,人有八种基本情绪。正面情绪包含喜悦、信任、期待三种。负面情绪包含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讶五种。负面情绪划分出更多,是因为人为了活下去必须规避很多危险,而负面情绪在这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难以对他人产生安心的感觉,那么负面情绪就容易增长。当一个人无法妥善地平息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时,他往往就会将其发泄出来,以致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种倾向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愤怒和攻击性处理得当,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但是,有人际过敏症的人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因此,非但不能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反而会破坏彼此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时温顺老实的人,喝了酒之后或非常疲惫时情绪会突然爆发,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辱骂甚至暴力殴打家人,就是因为他们平时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因为自尊心和戒备心过强,不会将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他们会将烦恼闷在心里,直到某天爆发出来。而且,大部分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强烈的愤怒。这些愤怒大多源自不幸福的经历。当遭到别人的否定或反对时,隐藏的伤口就会按下愤怒的开关。
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各种情绪中的一种,可以让人生变得多姿多彩。但是,有人际过敏症的人,情绪缺乏多样性。他们可能表面上看上去非常和蔼可亲,但实际上盘踞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是没有色彩的愤怒或憎恨。这些愤怒或憎恨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展露出来。在薄冰之下,愤怒的火药正在等待被憎恨引爆。
过度洁癖、不够温柔体贴也是人际过敏症的特征。
你可能会认为温柔体贴没有那么重要。就连医学上也曾一度看轻温柔体贴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无论是对于孩子健全的成长和发育,还是成年人、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温柔体贴都是不可或缺的心灵营养剂。
当受到温柔体贴的照顾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作催产素的激素。催产素又被称为爱情激素,这种激素在缓解压力和不安的同时,还能增进对他人的体贴和友好接触。当人体分泌充足的催产素时,人不仅会感到幸福,还会变得温柔,甚至可以接受和原谅对方的错误。
温柔的拥抱和抚摸可以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拥抱,而且是在家人温柔细心的照料中长大的,那他的催产素水平就会相对较高。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对他人缺乏宽容心,非常严格,还过度洁癖。即便对方有很多优点,也会不自觉地揪着对方的缺点加以责备。他们还会经常表现出有攻击性的过激言行,常常将自己的焦躁或不满发泄在弱者身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主张,无法接受他人的想法,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摩擦。
很多时候,对他人过于严格是因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曾被这么对待过。如果长期生活在严苛的环境中,即使是本性温柔的人,也可能会变得只会责备他人。对于自己犯的错误也往往不愿承认,而是顽固地试图将自己的错误正当化。
这样的特性不仅容易让人感受到压力和不安,还会继续催生造成这些特性的状况,即主动招来摩擦、对立和孤立。有些人可能将自己的顽固误认为是强势,可内心又缺乏弹性,因此,面对压力时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过度压抑本心的行为无异于穿着铠甲生活,比一身轻松的人疲惫好几倍。他们无法相信他人,容易感到不安,所以总是在观察他人的脸色,不得片刻放松。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十分恐怖。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对压力和不安的承受能力比较弱,身心也会因此被进一步侵食,总是感到不舒服、混混沌沌的。慢性压力会破坏自主神经的平衡,影响肠胃和循环系统,增加患上身心疾病的风险。
另外,为了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他们往往会做出对释放快乐和兴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依赖的行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酗酒和赌博。女性还会出现暴饮暴食、疯狂购物、性成瘾的情况。沉迷于网络游戏、刺激性动画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比起稳定的恋爱或夫妻关系,露水情缘更让人放松,也更容易驾驭,因此,他们会过度沉迷于其中。
这种症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认知偏差呢?
人际过敏症是指将不需要排除的人识别为有害的异物,进而产生排斥、排除的状态。异物是指和自己不相容的物质。相较于和自己相同的点,有人际过敏症的人会对和自己不同的点更加敏感。即便这个不同很小,也会被过度放大,被视为具有决定性意义。最终的结果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完全无法接受。换言之,他们的判断基准非常严格,不是满分,就是零分。
这种思维模式叫作“二元认知”或“两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完美主义。实现完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进展不顺的情况要远比进展顺利的情况多,这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反正都会失败”的悲观思维。
当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遇到悲观思维时,人就会陷入破坏性思维的旋涡中。他们会过早地下定论,认为如果无法达成理想中完美的自我,那一切就失去了意义,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了。忽视大同,执着小异,哪怕身处顺境也觉得自己在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也是有些人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原因之一。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即使面对小小的差异,情绪的天秤也会发生倾斜,失去平衡。因此,他们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由于忽视整体,执着于微小的局部,人会时常处于极度理想化和极度失望的状态中,致使人生也变得跌宕起伏。
到这里,扎根于人际过敏症本质的特性就浮现出来了,那就是绝不认可与自己不相容的事物,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执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处于伤痛中是完全无法考虑别的事情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伤害和痛苦之中,那他一定会拼命保护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信念,他们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也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会将自我保护放在第一位,为此甚至不惜将自己的错误正当化。他们会将他人视作自己的敌人或竞争对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事都被视为对方的恶意。他们绝不相信他人,并试图站在制高点控制他人。
敌人和竞争对手注定无法与自己共存。因此,想生存下去就只能将他们当作异物排除。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连支持自己的人也不信任,甚至还会发起攻击。在他们眼中,最值得信任的配偶或孩子也可能会成为敌人或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他人不可轻信,是应该防备的敌人或竞争对手。在这种信念之下,他们会觉得幸福和成功是独属于胜利者的,别人获得了几分,自己就被剥夺了几分。别人的幸福和成功是令人嫉妒的憾事。哪怕是夫妻、亲子之间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这样的思维模式源自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在他们看来,爱就像有限的馅饼,只要别人多吃一口,自己就会少吃一口,因此永远都在担心。父母的爱之所以有限,除了有兄弟姐妹的存在,还有可能是父母本身无暇顾及或者无法爱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本身也有人际过敏症,只能一心一意地爱自己。
如果父母拥有共情能力,那么即便他们能给予的照顾有限,孩子也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爱意。无论有多少个兄弟姐妹,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那份爱被抢夺。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父母比谁都懂自己,紧要关头也会帮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体谅的孩子也能够与他人共情、体谅他人。他们可以分享喜悦,遇到困难也能与他人相互扶持。
如果为了生存,每天都在和敌人或竞争对手争斗,即便是原本拥有共情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失去温柔、体贴的心。哪怕最后在生存之战中获胜了,也会患上人际过敏症。换言之,获得胜利或成功的代价是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和爱。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不仅对身边的人不信任,对自己也会有不确定感。他们无法肯定最本真的自己,总觉得自己一身缺点,非常无能,不值得被爱。
因此,他们总是过于卑微,无法和他人建立对等的关系。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安心。哪怕正处于最成功或最幸运的时刻,也会觉得自己早晚会失败。这种对自己的否定和消极的态度,会赶跑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幸运,招来不幸和失败。
有人际过敏症的人之所以容易出现酗酒等依赖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逃避过度敏感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散时时刻刻萦绕在自己心中的不确定和空虚感。
对外展现的是伪装的自己,实际的行为和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割裂的。这是人际过敏症的重要征兆之一,也是一部分人唯一的征兆。有些人表现得很爱一个人,但实际上只是假象,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其实充斥着对人的恐惧和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