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人对他人产生的厌恶或排斥反应吗?在本章的最后,我想围绕基本情绪之一——厌恶感,介绍一下生理学研究中已经明确的事实。
人刚出生时是没有厌恶这种情绪的。也就是说,厌恶是后天获得的情绪。实际上,即使拿着让很多大人心生厌恶的照片或者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给婴儿看,婴儿也会表现得很平淡,甚至反而会充满好奇。除了苦和痛之外,婴儿几乎可以平淡、毫无抗拒地接受令大人感觉不快的所有气味或味道。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厌恶对象会越来越多。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厌恶感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毒素、捕食者、有害生物等危险因素的伤害而发展出来的情绪。它会作为危险的前兆刻在大脑中,等再次遇到同样的危险时,即便本人已经忘记曾经发生的事了,厌恶感也会自动翻涌出来,阻止你摄入或接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厌恶感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外,那就是对异性气味的感知。当对方的免疫系统基因类型和自己相近时,你会觉得对方身上的气味很难闻。而当对方的免疫系统基因类型和自己完全不同时,你会觉得对方身上的气味很舒服。这好像是先天决定的。这种机制可以预防人体免疫系统出现漏洞,有助于生育健康的孩子。
不只是气味,进入青春期后,年轻人会对喜欢和讨厌变得格外敏感。对觉得讨厌的人或事物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排斥。这种现象是由性激素造成的。但是这种强烈的厌恶感或洁癖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选出和自己相配的伴侣。因为这个选择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人生,还关系着子孙的存亡,所以必须严格地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排除在外。
这种机制只要不失控,就有助于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为什么它会经常失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