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依恋障碍和人际过敏症

“依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依恋是孩子和养育者之间形成的羁绊,可以影响一个人面对他人时是选择接受还是排斥。依恋理论由英国的精神科医生约翰·鲍比提出,后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又对其进行了论证。在之后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发现,依恋不仅在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爱情生活、抗压能力和身心健康。

依恋不是人类独有的,而是哺乳类,尤其是社会性高的哺乳类共有的机制。孩子会追随着依恋对象,寻求他们的照顾,建立双向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最基本的安心感和社会性。要形成稳定的依恋(安全依恋),必须让孩子一岁半之前和特定的养育者建立非常亲密且有回应的关系。

如果不幸地错过了这个机会,没有让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就会引发依恋障碍。养育者没有重视和孩子建立深厚的关系、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心感、频繁更换养育者,都会造成依恋障碍。之后再去建立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但如果幼年时遭受的伤害无法抹去,那么不稳定的依恋模式(不安全依恋)就会一直存在,让人难以维持恰当的人际关系。

不健全的依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避型依恋”,这种依恋主要表现为不想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喜欢孤独的生活方式,即便与人交往,也只停留在表面关系上。另一种是“焦虑型依恋”,这种依恋主要表现为过度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但一与人深入交往,关系就会破裂。

回避型依恋的人很难发展亲密关系。即便组建了家庭,也总是心不在焉,游离在外。配偶和孩子经常感觉自己被抛弃了,而这种情绪会渐渐地转化为愤怒或憎恨。然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却对此毫无察觉。很多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履行完经济职责后被家人抛弃,就是恨意累积多年的结果。

另一方面,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抛弃、被排斥,总是过度地渴望对方的爱或认可。焦虑型依恋的“矛盾”体现在过度依赖对方的同时,又会对对方犯的哪怕一点错误感到愤怒。因此,即便对方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依靠,这类型的人也会给对方提出严格的要求,甚至全盘否定对方。很多时候对方也会感到厌烦,想结束这段关系。他们的行为常常会招致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除非遇到一个忍耐力足够强且愿意支持自己的人,否则无论哪种类型,都很难获得稳定的幸福。

另外,有依恋障碍的人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稳定的爱,所以在育儿方面往往也会遇到困难。很多创伤严重的人甚至会害怕有孩子。

除了人际关系和育儿问题外,依恋障碍还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患者缺乏基本的安心感,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否定自己。他们会感觉自己有点奇怪、缺点什么、空虚、不明白活着的意义,诸如此类,怀疑自己存在的根基。因此,他们往往会在身份的认同上花费很多精力。

事实上,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或其他身心疾病。他们敏感又不抗压,虽然外表看上去可能很强势、冷酷,但实际上常常感到压力很大,很容易崩溃。

厌恶他人、对他人有排斥反应,很多时候是不安全依恋造成的。不过建立安全依恋的人也会对特定的人产生强烈的厌恶或排斥反应,而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人也会温柔地接纳特定的人。因此,只用依恋理论无法解释清楚人对他人的厌恶和排斥反应。 W7lZ+QX6tQ8bnfBfVPbF7b6/yrsIVFHLLBvQW21ePX/jFAsFS1sK4VMElo0eSL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