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恋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些人不仅无法爱自己的同伴,还会憎恨他们。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提出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心理病理。

如果一个人的自恋需求得到了满足,发展得很健全,那么他也能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属的团体或朋友生出爱意。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最需要被爱的时候遭到了伤害或轻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缺乏被接受、被爱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就会发展出脆弱、不堪一击的自恋人格。他不仅无法爱上这样的自己,也无法相信朋友和其他人,甚至还会期盼他们遭遇不幸。

过度自信、看不起他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幼时的自恋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一直停留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虽然表现得高傲自大,但其实内心里隐藏着的是极度自卑、贫瘠、幼稚的自恋。为了弥补这些,他们往往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同时也十分渴望周围的赞赏。

精神分析医生大卫·曼(David Mann)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问题不是过度自恋,而是无法爱自己,无法爱他人,即爱人障碍。而隐藏在爱人障碍背后的是过于强烈的憎恨。也就是说,过度的憎恨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

这是对自己不被爱的憎恨。对不被爱的自己、不爱自己的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憎恨,隐藏在内心深处,让人受其支配。

患者已经不再期待得到他人的爱,因为只要期待,就会再次受伤。因此,他们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的只有金钱、物质、肉体、像奴隶一样的服从。一切都要顺从自己的意思,任自己摆布。否则,就要将其彻底摧毁。他们只能接受迎合自己的人,反抗自己的人或事物都被视作碍眼的异物,抹杀即可。造就这一切的是对自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愤怒和憎恨。 KzlKoopI7C7K13Vx2p1H2ON5ov6ThVmwuWGp+Hxx9vIzUh5Nrp7mhZdQwugQDf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