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顺心的东西即为“恶”

克莱因是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学家,早期因患上抑郁症而开始学习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她康复后开始研究儿童的精神分析,后因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产生意见分歧,脱离弗洛伊德学派,创建了自己的学派。

克莱因从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本能”的概念中获得灵感,开始关注婴儿的破坏性和攻击性。面对奶水充沛的“好乳房”时,婴儿会表现得非常满足;而当面对没有奶水的“坏乳房”时,他们不仅会号啕大哭、激烈反抗,还会因为愤怒而做出攻击行为。

在这个阶段,婴儿在乎的只有作为母亲身体一部分的乳房能否满足自己的欲望,全然不顾母亲平时抚慰自己、给自己提供营养的事实。克莱因将这个阶段的婴儿和他人的关系称为“部分客体关系”。

与此相对,“完整客体关系”是指孩子能将母亲看作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的整体时建立的关系。克莱因表示,想培养完整客体关系,母亲必须付出充足的爱,让“好母亲”远胜于“坏母亲”。但些许的“坏母亲”也是必要的。有了“坏母亲”,婴儿才能体验不顺心的感觉,被母亲训斥后,才会学习反省自己的错误。

完整客体关系和部分客体关系的差别,大致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在部分客体关系中,孩子会将对方视作自己的一部分,自他的边界模糊不清。而在完整客体关系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明确地区分自他。

第二,在部分客体关系中,面对不顺心的事情时,孩子会愤怒、攻击他人,表现出他罚性的行为。而在完整客体关系中,孩子会反思,觉得自己可能也有错,表现出的是自罚性的行为,这种成长也是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

第三,建立完整客体关系后,孩子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共情能力也会在此时开始萌芽。

这三种变化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孩子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力也会增强。而当孩子拥有了共情能力,能够体谅他人之后,他又会进一步抑制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本能的攻击性被施加了自我反思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双重枷锁。

另一方面,一直停留在部分客体关系中的人,无法区分自他的界线,会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如果期待落空,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不顺都是对方的错,不会反省自己,也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因此,对攻击性行为的掌控往往比较弱。

接受自己的错误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反而会变得盛气凌人,攻击对方,让自己占据优势。这种防御机制叫作“躁狂防御”。恼羞成怒就是躁狂防御的结果。

在理解不顺心的东西即为异物(恶)这种极端的认知,以及攻击、排除被视作异物的他人的机制方面,克莱因的部分客体关系理论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先驱意义的理论。 9iSZ5yMUN58WvaNfSWmAUCfjyrQehaBrbyTG62IzLYDHe8IEvIuPCDnnl10BU2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