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死亡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同理,弗洛伊德认为爱、憎恨的倾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另外,弗洛伊德还认为恋母情结是人类的重要矛盾,由此可见,他非常重视父子关系。
对此,学习精神分析的人中出现了一批反对的声音,英国的精神科医生伊恩·萨蒂(Ian Suttie)就是其中之一。萨蒂在其著作《爱与恨的起源》中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后天的因素,尤其是和母亲的关系非常重要,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才是憎恨的起源。
萨蒂认为婴幼儿心智的建立取决于家庭的抚养方法,并非本能的冲动。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边依靠他人,一边自立。如果这种被保护的状态突然受到威胁,他们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压力。在婴幼儿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实现心理上的断乳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母亲这个“爱的对象”。如果母亲的作用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干扰,那么婴幼儿的情绪压力就会加强,为将来患上精神疾病埋下种子。
也就是说,憎恨不是与生俱来的破坏本能,它只是“受挫的爱”。
这个理论对下文中要介绍的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接受克莱因教诲的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以及提出依恋理论的约翰·鲍比(John Bowlby)等都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