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晚年提出来的概念,和同样是他提出来的“泛性论”一样,遭到了很多非议,如今已鲜有提及。但是,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攻击和杀戮,还有的人仿佛是被死亡冲动支配着一样。由此可见,“死亡本能”未必是荒诞无稽的想法。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作“自杀基因”的结构,它会引发细胞死亡。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生命的程序中,既有生的编码,也有死的编码。我们都在向死而生,死是必然存在的,生命就是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生的结束不是死亡的开始,生和死是同时开始的,生命的完成就是死亡的完成。
人类是掠食性生物,具有攻击的本能。死亡本能原本是生存的本能,是驱动攻击的一种冲动,有时候也被称为“攻击本能”。人们经常拿死亡本能和爱的本能比较,但是爱的本能和死亡本能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竞争关系。有的人可能会非黑即白地认为爱的本能是好的,而死亡本能是坏的。也有人觉得爱的本能可以抑制、控制死亡本能。但这些都是容易引起误解的错误想法。在心智不成熟的状态下,爱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一样,都令人难以应对。因为爱的本能而自我毁灭的情况也不计其数。
爱的本能和攻击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融合成一体。但是,如果二者融合的比例失衡,或者一直处于分离状态,那么就可能引发自杀或其他破坏性行为。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追求爱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无论是为别人着想的共情能力,还是自我反省和自控能力都会有所缺失,或者发挥不出来。因此,这样的人很多都会出现破坏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