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我国《汉语拼音方案》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实施,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先秦时,中西方就已开始交流。后来,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中西方贸易交流日益盛行。
大概于明朝前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我国进行中西方交流。之后,学习我们汉语语言和汉字,是他们必备的功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我国,先后到澳门、肇庆、韶关、南京、南昌等地传教,也开始了汉语言的学习之路。
为了能够掌握汉字发音,更快地学习汉字,1605 年,利玛窦在日常语言学习中,探索出一套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并写了 4 篇文章,其前 3 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从这 4 篇文章的注音中归纳出的拼音方案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1625 年,另外一个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又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办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资》。
18 世纪的伏尔泰讲,500 年前的欧洲,没有几个人会书写。直到蒙元西征、郑和下西洋,1450 年以后所谓的文艺复兴,欧洲才开始了模仿大明汉语文字体系的文字雏形。
十多年前,英美学界名流杰克·古迪出版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偷窃的历史》(The Theft of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 年)。作者自曝家丑,将西方偷窃他国历史记载、伪造自身“遗产”,从而构建出西方中心“文明谱系”揭示出来公诸于世,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反响。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音,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 年),《洪武正韵》这一官方韵书由乐韶凤、宋濂等人奉诏编成,共计十六卷,七十六韵,以正中原之音。《洪武正韵》继承了唐宋音韵体系,保留了很多古音,对元至明的音韵变化也有如实反映,明代的韵书编撰多以其为基础,对东南亚文化有广泛的影响,朝鲜韵书多参考《洪武正韵》。
由明及清,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历史原因,国内目前只能看到《洪武正韵》的序,《洪武正韵》原本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以至于目前所有汉字的解释,包括字典解释中,往往只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内容,唯独缺少了《洪武正韵》。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由于时间段的巧合和历史因素,《洪武正韵》为英语单词的编制形成提供了借鉴蓝本。
几百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和商业交流的加深,西方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逐步得到应用深入,后来这些注音,经过西方国家系统的单词再造,成为我们现在学习的西方英语单词。当然,英语单词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变化,引入了大量的规则,导致我们觉得英语单词的造词难以捉摸。
前述又讲到,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借鉴或来源于拉丁字母,所以笔者认为西方的英语单词就与对应汉语词义的后起汉语拼音(包括粤语、闽南语、上海话等地方方言)有着直接联系,英语单词本质上就是汉字的拉丁字母注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