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耐德:铁路建设先行者

就在凯旋门开始修建的1806年,欧仁·施耐德来到人世。大部分人可能对欧仁·施耐德并不熟悉,但谈到世界500强知名电子、电气设备公司——施耐德电气,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施耐德电气的前身,就是欧仁·施耐德经营的克鲁索公司。

30岁这年,欧仁告别旧主,另起炉灶,与哥哥阿道夫·施耐德共同收购已破产的克鲁索铸造厂。1836年,手握重金的施耐德兄弟又买下克鲁索的煤矿、铁矿及其附属的工厂,在此基础上整合成施耐德-克鲁索公司,先后致力于发展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轮船建造业。两兄弟分工合作,由欧仁任总经理,负责生产和开发;阿道夫则负责贸易和财务。

19世纪的前30年,法国虽然开始铺设铁路网络,但蒸汽机车主要依靠从英国进口。在民众中,建造本国自己的蒸汽机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也许正是这种声音激发了欧仁建造法国第一台国产火车车头的想法,施耐德公司冶炼和制造双头并进的发展定位初具雏形。

在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大部分来自发明家,施耐德兄弟大张旗鼓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无论是在法国本土还是在整个欧洲大陆,甚至在大西洋对岸的美洲大陆都有他们招贤纳士的布告。尤其是在美国,他们千辛万苦花费重金聘请了著名机械工程师弗朗西斯科·伯顿。虽然初到施耐德公司,在技术上无所成就,但是没过两年伯顿便为施耐德公司立下汗马功劳。他精心研制的庞然大物在施耐德的克鲁索工厂诞生,这就是欧仁梦寐以求的国产火车车头。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施耐德公司靠在蒸汽机领域的创举脱颖而出,迅速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名噪一时。以此为契机,施耐德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法国蒸汽机车的出现,相应地刺激了铁路建设,各省都积极谋划本省与首都的铁路联系,而铁轨设施的强大需求给施耐德公司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欧仁随后宣布施耐德公司不仅生产蒸汽机车,同时生产铁轨与相关制件。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克鲁索的工厂忙得不可开交。

毫无疑问,施耐德兄弟借这个机会改变了法国的交通格局和生活方式:以前事故频发、运行缓慢的机车头,已经被时速100千米的新式车头所取代。以前从首都巴黎到南方海岸需要乘坐公共马车,历时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够到达,现在乘坐火车只需要16个小时,而且能够欣赏沿途的农家庄园风景。大量订单填补了施耐德公司初创期的利润亏空。在3年时间里,他们就收回了当初的投资,克鲁索工厂当仁不让地成为施耐德家族的“富矿”。

对新事物充满征服欲望的施耐德兄弟,并没有被蒸汽机车的大量订单遏制野心,欧仁又带着伯顿投入下一轮技术开发中。1842年,施耐德公司成功研发的蒸汽机船,可以沿着塞纳河逆流而上,出现在巴黎码头;接着研制出蒸汽锤,虽然蒸汽锤的工作原理由英国人在1841年率先提出,甚至建造出实验机械,但施耐德的克鲁索工厂后来居上,率先将蒸汽锤应用到工业领域中。

蒸汽锤使施耐德公司的工厂效率提高10倍之多,这让欧洲同行瞠目结舌,纷纷来克鲁索找施耐德兄弟购买这种新工具。此后,施耐德公司的克鲁索工厂全力生产蒸汽锤。据统计,在1843—1867年的20多年间,他们先后生产出110个蒸汽锤,除26个是自己工厂应用之外,其余84个全部卖给了欧洲各大制造厂,这是克鲁索工厂取得的最大成就。

凭借欧仁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悉心经营,加上阿道夫的营销才华,施耐德公司稳步发展,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战争第一个阶段,法国军队惨败,巴黎公社接管政权。巴黎公社的出现激发起全国各地的公社活动,无产阶级政权在各地风起云涌,他们在法国主要大城市进行革命运动,如在马赛、里昂、里摩日、圣太田、土鲁斯等地建立公社。

在施耐德兄弟工厂所在地克鲁索,工人暴动也频繁发生,人心思变。

此时阿道夫·施耐德已经去世,弟弟欧仁·施耐德年迈多病,掌管施耐德家族的是欧仁·施耐德的儿子亨利·施耐德。亨利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比父辈轻松。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下台,在拿破仑身上押注大量心血的施耐德家族已六神无主。与此同时,达官贵族以及银行家纷纷逃亡国外,就算留下的当权人物也自身难保,就这样,施耐德家族所倚重的存在了几十年的关系网络瞬间崩塌。

亨利没有被眼前的惨状吓倒,混乱之中仍然坚信家族还有复兴的机会。亨利果断采取措施:一方面,下令严禁工厂停工,哪怕产生大量库存,也要求保持工厂正常运转。亨利相信战争的乌云终将过去,生活会回到从前,他们的钢铁制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到热销状态;另一方面,他仍然像父辈那样坚信,工人资源是施耐德的重要资源,是他们创造了家族的巨量利润。

在亨利看来,此时正是改善工人与工厂紧张关系的大好时机,他没有像其他厂矿那样压低工人工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工资提高一倍,这对庞大的工人群体来说充满诱惑力。

然而,在动乱时期保持产能实在是赌博,家族内部一直有人反对,外界也充满质疑之声。至于工人工资不降反升,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人相信亨利会力挽狂澜,拯救施耐德家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反而觉得他在主动将工厂推向破产的边缘。

在这两种措施之外,亨利又提出了一项叫作“托马斯炼钢法”的新工艺。所谓“托马斯炼钢法”,就是利用物理化学技术处理富含磷元素矿石的脱磷问题。这种方法一旦引入,将使储量丰富而价格低廉的高含磷矿石得到充分利用,既能够解决原材料问题,又能缓解高价采购无磷矿石带来的成本压力。

施耐德家族成员对亨利再次表达了不满,他们压抑已久的情绪急需一个出气口来宣泄。亨利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此危难时刻,孤军奋战的亨利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重病缠身的欧仁站了出来,可以说他声望犹存,也可以说他倚老卖老——仗着过去的辉煌成就和对事实的独到见解,他力排众议,说服大家支持亨利的经营策略。

与此同时,法国局势也在发生变化,呼风唤雨的巴黎公社很快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梯也尔政府。不过,梯也尔在总统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像废弃的棋子一样被以麦克马洪为首的君主派势力撤走了。

虽然梯也尔在动乱结束初期仅仅执政两年,但是在恢复正常秩序方面的各种举措卓有成效。他在加强国防、整顿和改革国家机构、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有一项内容成为施耐德工厂的救命稻草,这就是著名的弗雷西内计划,因由当时的政府公共工程部长夏尔德·弗雷西内提出而得名。这项计划旨在全力发展全国交通业,由政府出资完善法国以铁路网为主、航运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施耐德家族由此迎来复兴的机遇。

冒险也好,远见也罢,再加上一点运气,亨利获得了大量政府订单,施耐德公司逐步垄断了全国的冶金生产。战火硝烟中,法国大多数钢铁冶炼公司都处于停产状态,此时政府突然采购大量铁路设备,拥有大量库存且在钢铁、重工业、铁路与造船业等领域都极具竞争力的施耐德工厂一跃成为耀眼的明星。借此,施耐德公司在动荡时局中不仅存活下来,还发展良好,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法国商业史中作为标杆企业的实力。 Yot5OLDWBbHDFzMa8iDNb5anrQAdFLN70FkAcyClD26cXxyjREGXqG2SZAZ1RT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