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精卫填海与大雁衔枝

神话是初民直观经验的总结,它有“实”的一面,即初民对于客体的直观摹写与直觉认识。当然,神话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初民的思维形式与心理结构的影响,也必然带上“虚”的内容,这“虚”的内容主要指初民对客体的想象与幻化。神话“虚”的一面往往依附于“实”的一面而存在。理解、弄清了神话的“事实”根据,一些光怪陆离、奇幻神秘的神话内容常常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从这样的观点着眼,我以为,精卫填海这个著名神话故事很可能与“大雁衔枝”的事实有关,精卫鸟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大雁。

大雁衔枝飞行的传说

古代关于大雁飞行时衔树枝或衔芦的说法流传甚广。崔豹《古今注·鸟兽第四》:“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不畏缯缴(音zhuó)。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长芦可数寸,以防缯缴。”《维园铅擿》的作者说:“予考雁从风而飞,春夏南风故北飞,秋冬朔风故南飞。秋冬过南,食肥体重,故借芦以助风力耳。塞北风高,则无事此,故投于雁门关。姑识之以俟明者焉。”

雁衔芦含枝而飞,肯定是曾有之事,至于雁为何要衔物,则人们意见纷歧,连现代的鸟类学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贾祖璋先生说:“雁类自江南还河北达塞外,适当营巢育雏的时节,所以衔芦拾草,是事实上所可有的现象。不过,决不会用以避缯缴或助风力耳。”

郑光美先生则以为:“南来的雁衔芦而行为的是以避伤害或借风力的传说……没有根据。有人解释说‘这可能是衔草筑巢’,恐怕也难说得通,因为雁的繁殖区远在塞外,它们的筑巢活动只能是就地取材,绝不会衔着芦草在高空远程飞翔。”

衔芦或衔枝而飞的雁,到了一定时候、地点,就将口中的树枝、芦条抛下。日本有传说称:奥州的边界,每年秋季,海中渡来的雁,均在此处落下一尺许长的树枝。此种树枝,是它们用在辽远的海程中,遇到疲倦浮于水面,栖其上休息的。到达日本的时候,树枝已非必要,于是尽行舍去,极多极多地堆积起来;乡人集为燃料,以煮浴汤,是为雁浴。

左为精卫,右为雁

又有传说谓乃渡海日本的中国人所传:中国北方,山西的北边,每年鸿雁来时,常常落下口衔的枯木细枝,土人集枝为薪以出售,每年价值达白银五万云。

这两则日本的传说说明,古代在山西、河北及日本一带,雁舍去口衔的枯木细枝确是常有的现象。这样奇异的事情,引起先民的注意,并使他们的想象长上翅膀乃是十分自然的。大雁落下的枯枝细木,当然不会仅落于陆地之上,这跨海而飞,又爱在水面嬉戏的禽鸟,常会把口衔的芦条、细枝等物抛在海水中,这或许就是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现实基础。

精卫鸟的发祥地,据《山海经·北山经》说,是发鸠山,郭璞注:“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长子县今属山西省,雁古来即与山西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名的雁门关就在山西省的北部,传说南来的大雁到此不再北上,而前引渡海去日本的中国人所传大雁落下口衔的细枝枯木等亦在山西的北边。因此,神话中精卫鸟出于山西一带,并不奇怪。

《山海经》上所说淹死炎帝之女的东海,当指山西、河北东面的渤海。东海,古代又称渤海或渤澥。《初学记》卷六《海第二》:“按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所以张岱《夜航船》卷十七说:“炎帝女溺死渤澥海中,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海渤澥,至死不倦。”

精卫鸟所填之海为渤海,大约没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古籍所载,大雁在北方的集结地区除了雁门,还有就是渤海边的碣石山一带,秦皇汉武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淮南子·览冥训》:“王良造父之御……过归雁于碣石。”古代传说,雁亦来往于江南会稽与北方碣石之间。《论衡·偶会》:“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来遭民田之毕,蹈履民田,啄食草粮,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

渤海边的碣石山也是雁的集结点,事实上北飞的雁口常衔枝,并在碣石一带的渤海海面上投下大量的枯枝细条,当是必有之事。

精卫鸟与白额雁

从形状看,《山海经·北山经》说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雁有很多种,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其中的白额雁与精卫鸟的形貌出奇地相似,白额雁“两性嘴基和前额都有白色横纹。头、颈和背部羽毛棕黑……尾羽亦棕黑色……在苏联西伯利亚北部繁殖;迁我国长江下游一带越冬”

白额雁的嘴基与前额都有白色横纹,称之“文首、白喙”自无不可;白额雁背、颈、尾等处的羽毛棕黑,与“乌”的羽色也相近,精卫鸟之状如乌,恐主要从羽色着眼;至于足,雁的跗蹠(音fū zhí)和脚一般为橙色及淡红色。 正当得“赤足”的称呼。

神奇的精卫鸟的原型,很可能就是白额雁,白额雁往来西伯利亚北部与我国长江下游之间,山西或渤海一带正是必经之地。

白额雁

我认为,精卫填海的神话,最初可能是渤海边碣石山一带的居民,因见到大量南来的雁衔枝投入渤海或附近地带而创造出来的。后来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大概因为山西南部的发鸠山地区是雁北上的又一集结地。北上的雁群经由发鸠山向北飞往雁门关或向东北方向飞往碣石地区,于是,发鸠山就成了精卫鸟所拥有的地盘,成了精卫鸟的发祥地了。

这个神话还说,精卫鸟是“炎帝之少女”淹死东海后所变。中国古代的帝女神话,都有帝女溺死于水的内容,如湘妃、宓妃等。为什么神话中帝女的命运会是如此?王孝廉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远古时代,交通不便,水是隔绝两地的界线,也是因为古代的人们生活于水边,时有水难的关系。”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精卫填海神话的确折射出了远古生活的这个侧面。王孝廉先生又说:“另外,帝女死后,其魂魄化为神祇或其他的动植物而继续存在的思想,也是源于古代人们相信人死之后,魂魄化为别的形体而生活于另一世界的信仰,尤其是炎帝之女,死后化为精卫的神话。人死以后魂魄化为飞鸟的思想更是世界各民族所共同的思想。” 王孝廉先生的这个推断当然也是正确的。精卫神话中“虚”的一面,反映了初民具有的思维与心理结构。同时,它也表现了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对精卫填海神话,也有类似的看法

炎帝之女与阳鸟

精卫鸟在传说中,为何偏偏被想象成炎帝之女呢?关于这个问题,未见学者加以阐释,我以为,这可能与雁所具有的“阳鸟”身份有关。

炎帝属南方,为赤帝,与夏相应,而南方、夏、赤等概念在古代又与太阳有紧密关系。《白虎通义·五行》说:“炎帝者,太阳也。”雁在传统的观念中,正是“阳鸟”。雁是有名的候鸟,秋天南飞,春日北上,《尚书·禹贡》孔颖达疏:“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

民间传说中,炎帝与雁常关联在一起,南岳山炎帝传说称:炎帝以金鞭追赶口衔金色嘉禾的大雁于回雁峰,大雁落地化为衡山,嘉禾便在江南繁殖。

大雁随阳的特征古人肯定早已了解,大雁为何按季节而飞?为何随阳而动?这个问题先民自然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试图以科学原理去加以解释。因此,他们很自然地会形成这样的观念:雁为人的魂魄所化。雁具有按节而飞、随阳而动的特点,化成此鸟的“人”也要具有与阳有关的特殊属性,才能合理说明雁的这种特点,于是,它就成了炎帝(而不是别的什么神)的女儿。炎帝是阳神,是太阳之神,雁作为太阳神的女儿,追随父亲,随阳而动,当然就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了。 HVcfcbjCx5WTrpA/Y/4LaaGUkFVepddXTxbNP7Ye2Dk2hWtkVPZwAQ2K7AjROl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