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室全体工作人员是个人健康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1)全科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均应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措施,根据所在区域及岗位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做好手卫生,不聚餐,减少集中开会,杜绝科室间不必要的人员往来,严防院内感染。
(2)全科职工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自律,在必要的社交活动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做到不把生活中的风险带到医疗机构中;不得隐瞒本人和亲属的疫情发生地旅居史及接触史,不得擅自接触处于隔离观察期的人员;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健康监测,严格执行发热人员应在发热门诊就诊的规定。
(3)严格遵守按区域岗位防护规定,禁止穿戴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屏、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品离开相应诊疗区域(转运疑似/确诊病例除外)。
(4)严禁医务人员、医疗辅助人员等穿工作服进入休息室,严禁在污染区饮水、就餐,避免无防护条件下近距离(<1米)交谈。
2.科主任为科室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应加强科室内部管理,确保科室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院感染防控各项要求。
(1)科室应制订本科室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应急处置预案及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练。
(2)科主任应负责督导科室工作人员科学防护,尤其应强调落实标准预防、戴口罩、手卫生等感控关键措施。
(3)科室应加强对本科包括本院职工、进修生、研究生、实习生、保洁员、护理员等在内的所有在岗医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并加强督查,确保其正确掌握本岗位相应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4)科室应加强对新入科各类人员的管理,确认其行程及健康状态符合相关要求。
3.严格落实体温监测的规定 任何人在进入院区前均应佩戴符合国家要求的无呼气阀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当体温≥37.3℃时不得进入,并引导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4.避免人群聚集,加强引导及疏散 排队等候区域要划设醒目1米间隔线,落实“一米线等候”措施,公共休息区域需设置醒目的间隔就座标识。直梯设乘坐人员上限,提供手消毒剂等。
5.严格执行发热门诊患者、新收住院患者、门急诊筛查可疑患者“1+3”检测检查措施 病毒核酸检测+肺部CT、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清抗体检查100%覆盖,确保不漏一人。
6.细化住院管理
(1)按照科室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住院患者筛查流程。筛查结果不全的急危重症患者收住院,或急诊手术患者(B类)术后收入病房时,应暂时收入单间过渡病房。
(2)每个住院病区应设置应急隔离区,用于临时隔离住院患者中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应急隔离区日常可用于收住普通患者,需要隔离患者时应立即腾空启用。
(3)按照相关要求控制病床使用率,原则上不加床。强化住院患者每日健康监测,对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疑症状的患者及时隔离。
(4)患者住院期间不得私自离开病区,应全程佩戴符合国家要求的无呼气阀口罩(患者病情允许时),不得串病室,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5)按照科室相关规定进行陪护和探视管理,鼓励和引导视频探视交流。
7.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安保、保洁、护理员、外送人员等各类医辅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其正确掌握各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8.日常应加强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清新。按相关规定做好环境物表及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9.倡导必要的学术交流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举办。线下会议应严格消毒通风、验码测温、保持1米线社交距离、科学佩戴口罩,并制订完备的应急预案。原则上不邀请、不接受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参加线下学术交流活动。
10.应加强对各项防疫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隐患并迅速整改,结合疫情态势,动态调整完善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应按照区域/岗位做好职业防护,穿工作服,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根据暴露风险选择是否佩戴工作帽、N95口罩,做好手卫生。口罩原则上每4小时更换,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加强科室环境清洁消毒,物表清洁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频次≥4次/d。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使用75%酒精/含醇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如遇传染病患者,提升消毒剂浓度至 2 000mg/L。地面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频次≥4次/d。科室环境采取自然通风,频次≥4次/d(或使用集中送风系统)。如遇疑似/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参照科室“疑似/确诊病例隔离病区(室)的管理要求”规定执行。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执行,见图4-4-1。
图4-4-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1.联合实施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及空气隔离。疑似病例必须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同室隔离,床间距>1米。隔离患者原则上限制在隔离病室内活动,病情允许应佩戴N95口罩。
2.原则上取消探视、不设陪护。若患者病情危重等特殊情况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3.负压隔离病区按照负压病房相关要求管理。
4.患者的诊疗和护理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必须复用的用品应专人专用,用后采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5.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消毒4次(使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不耐腐蚀的仪器设备表面每次用75%酒精/含醇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2遍);遇污染随时消毒。
6.环境表面及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蘸取5 000~10 000mg/L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 000~10 000mg/L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照涉疫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7.运送车辆每次使用后,使用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8.疑似/确诊病例出院、转院时,应更换清洁衣物后离开。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处置。
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废物,疑似/确诊病例产生的医疗废物特称为“涉疫情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进行包装,喷洒2 000mg/L含氯消毒剂后,进行密封包装,装入一次性耐压硬质纸箱内并密封,密封后禁止打开,纸箱表面标注“涉疫情医疗废物”。“涉疫情医疗废物”要做到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做好记录、分类存放、专车运输、定点处置。
疑似或确诊病例死亡的,应当及时处理尸体。处理方法:用5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棉球或纱布填塞患者口、鼻、耳、肛门、气管切开处等所有开放通道或创口,并用浸有5 000mg/L 含氯消毒液的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疑似/确诊病例出院、转院、死亡后,应及时对隔离病区(室)进行终末消毒。具体终末消毒措施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确诊病例隔离病区(室)终末消毒方案”执行。
终末消毒人员在工作前应在清洁区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护目镜、一次性防水隔离衣、高筒胶靴),根据需要消毒的范围准备足量消毒液和消毒工具。按照先空气消毒,后处理被服,再进行环境物表消毒,最后处理垃圾等顺序进行终末消毒。
1.空气消毒 消毒前,室内物品均不得移出室外。消毒时关闭空调、空气消毒净化器及门窗,将所有的抽屉、柜门均拉开,各种器具均敞开,不得叠放;将床垫竖起,斜靠在墙上,采用3%过氧化氢按30ml/m 3 的用量喷雾消毒(使用专业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时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表面后空间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喷雾结束后,关好房门,密闭作用2小时后,开门窗通风。
备注:在进行空气消毒时,患者仅短暂停留的环境,或仪器设备不能耐受3%过氧化氢腐蚀时,可采用≥1.5W/m 3 辐照匹配量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小时后开门窗通风。
2.空调系统及空气消毒净化器的处理 卸下室内空调系统的过滤网等,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用清水冲洗后重新安装。空气净化器内部由厂家负责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备用。
3.被服处理 建议被服按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在收集时应轻装轻放避免产生气溶胶。若需重复使用,需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感染性织物”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洗涤消毒30分钟,洗涤过程需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
4.物体表面及地面消毒 物体表面、地面、墙壁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蘸取5 000~10 000mg/L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 000~10 000mg/L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喷药量为100ml/m 2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消毒一次;待室内整体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消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5.垃圾处理 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废物,疑似/确诊病例产生的医疗废物特称为“涉疫情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医疗包装袋进行包装,喷洒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后,进行密封包装,装入一次性耐压硬质纸箱内并密封,密封后禁止打开,纸箱表面做好“涉疫情医疗废物”标识。“涉疫情医疗废物”要做到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做好记录、分类存放、专车运输、定点处置。
6.做好终末消毒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