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不仅仅是指不良饮食卫生习惯对全身健康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口腔”作为消化系统的“大门”,它的健康也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例如:口腔感染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龋病和牙周病会破坏牙齿的硬组织和周围支持组织,不仅影响咀嚼、言语、美观等功能,还会造成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孕妇患口腔感染可能会导致早产或婴儿出生体重过低。由此可见,口腔健康十分重要。
口腔健康的标准: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口腔健康要从小做起,每天坚持进行口腔清洁,定期做口腔检查。口腔健康需要我们和口腔专科医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降低疾病危害的最终目的。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清洁工具。
3.使用含氟牙膏。
4.少吃含糖食品。
5.戒除烟酒,不嚼烟草和槟榔。
6.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7.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一般成年人一年检查一次,牙周病患者、牙结石较重者可一季度检查一次;2~12岁儿童,半年检查一次;孕妇2~3个月检查一次。
1.发现龋齿要及早治疗。
2.发现牙石和牙龈出血要进行洁治。
3.矫正错
畸形。
4.拔掉不具保留价值的残根,处理不良修复体,去除不良刺激。
5.及时修复缺失牙。
消除有关致龋因素,改善口腔环境。
1.刷牙,使牙间隙清洁;洁牙,去除牙菌斑。
2.刷完牙后,可以适当用漱口水漱口。
3.选用含氟牙膏。
目前国际公认有效的刷牙方法是巴斯(Bass)刷牙法,又称龈沟清扫法或水平颤动法,是由美国牙科协会推荐的一种有效去除龈缘附近及龈沟内菌斑的方法。
1.手持刷柄,将刷头置于牙颈部,刷毛与牙长轴呈45°,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上颌牙向上,下颌牙向下),轻微加压,使刷毛部分进入龈沟、部分置于龈缘上。
2.以2~3颗牙为一组,短距离(约2毫米)水平颤动刷牙4~6次。然后将牙刷向牙冠方向转动,拂刷唇舌(腭)面。注意动作要轻柔。
3.将牙刷移至下一组2~3颗牙的位置重新放置,注意放置要有1~2颗牙的位置重叠。
4.刷颊舌(腭)面。采用拂刷方法,在上述第二步和第三步间进行,以保持刷牙动作连贯,要依顺序刷到上、下颌牙弓及唇舌(腭)面的每个部位,不要有遗漏。
5.刷上前牙腭面时,将刷头竖放在牙面上,使前部刷毛接触龈缘或进入龈沟,做上、下提拉颤动,自上而下拂刷,不做来回拂刷。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
6.刷咬合面时手持刷柄,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做前后来回刷,注意上、下、左、右区段都必须刷到。
为了保证每个牙面都有足够的拂刷时间,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为了控制牙菌斑,保持口腔卫生与口气清新,至少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
牙线为尼龙、塑料等纤维制成的细线,是一种清洁牙齿的用品。刷牙只能清洁牙齿的内、外两面及牙龈以上的区域,对于牙齿相邻面和牙周袋的牙垢、菌斑等,推荐使用牙线清洁。长期坚持使用牙线可以减少牙周病及口臭、蛀牙等疾病。
牙线棒又称牙线签,是一种在日常口腔护理中配合牙刷一起使用的产品。和牙线相比,牙线棒具有更方便、高效、安全、卫生等优点。
取一段约40厘米长的牙线,分别缠绕双手的中指,拉紧,用拇指和示指(食指)指腹控制牙线。
将牙线放在两颗牙齿之间的牙缝中,向牙龈方向轻柔地施加压力,左右拉动牙线,使牙线顺利滑入牙间隙。切忌使用暴力把牙线压进牙间隙,那样会导致牙龈损伤。牙线进入牙间隙后分别向口内、口外压紧牙线,左、右拉动牙线,轻柔地上、下彻底清洁前、后牙齿的邻面。然后向着咬合面把牙线提拉出来。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清洁好每一个牙邻面。
每天饭后,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清洁每一颗牙齿,配合正确地刷牙、使用漱口护理液,将会非常有效地防止龋齿和牙结石的产生,也可以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牙线的使用方法
虽然牙线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十分频繁,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事项。
1.牙线放入牙缝时要慢慢滑动下放,以免太过用力伤害到牙龈。
2.牙线最好是每天晚饭后使用一次,用得过多对牙齿也有伤害。
3.牙线并不能代替正常的刷牙及漱口水的使用。
4.牙线是一次性用品,用后请不要再次使用。
5.一定要购买正规品牌的牙线,以免牙线本身对身体造成危害。
当龈乳头退缩导致牙齿邻面有间隙、牙齿邻面外形不规则或根面有凹陷时,清除邻面菌斑的最佳方法是使用牙间隙刷。另外,牙间隙刷还适用于清除牙根分叉处的菌斑。选用直径适宜的牙间隙刷,将牙间隙刷刷头顺牙间龈乳头方向伸入到牙间隙处或牙根分叉处,在牙缝处轻轻地来回移动,刷除菌斑。一般在每晚睡前刷牙后使用牙间隙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