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系统的出现,最初可追溯到1959年,当时一位法国医生通过电视摄像传输方式利用Video监护器,在一栋楼上看另一栋楼上展示的X线片,当时传输距离最远可达3英里(约4.8km)。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通信技术使远程医学系统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疗图像的长距离传送、远程会议,以及军事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视互联等新兴科技的诞生,远程医疗也有了科技保证,进展尤为快速。具备了远程动态监控血压、血糖、心电等功能的智能健康诊疗装置也逐步面世,远程诊疗开始真正走向社会。
目前,国际上远程医学服务技术已由原来的电话远程治疗和电视监护,逐步进展到了使用网络实现图像、数字、语音的统一传送,并达到了数字语音与高清图像的转换。
远程医疗服务正在向远程保健服务的方向扩展。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建立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基础之上治病救人;区别在于:远程医疗以“治病”为主,而远程保健以“防病”为主,尤其是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目前欧洲各国都已经开始建设并推广涵盖全欧盟范围的数字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即便是经济较落后的印度,也通过发射远程医疗通信卫星使偏远地区的患者能够通过卫星向城市医疗专家进行咨询。在2013年,我国也发射过一颗包括远程医疗服务功能的人造卫星。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经有难以计数的人正在开展远程医疗工作。由此可见,全球各地都意识到了远程医疗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这也是全球顶尖人才所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实行科学研究性远程医院试点研究工作,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完成了实用型的远程医疗系统构建和使用。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远程医疗建设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于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也更加关注。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建设网络医院的公共服务监管平台,优先建立具有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的网络平台,并依法推进网络就诊服务和互联网诊所的准入,以促进远程协同医疗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远程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医疗健康服务。对重症患者来说,通过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及治疗的成功率;对轻症患者来说,远程医疗服务可以减少医生及患者间的密切接触,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而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看,远程医疗服务不仅可以节约医生及患者的时间成本,也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