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协同医疗服务,从广义上来说,即利用远程通信信息技术、全息影像科学技术、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同时利用大规模生物医学中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对卫生条件较恶劣的区域及特殊环境进行长距离医疗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它涉及远程会诊与护理、远程治疗、远程信息教学、远程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服务等全部的生物医学社会活动。从狭义上来说,远程医疗也包含了远程影像学、远程检查和会诊、远程看护等医学活动。通过使用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对远地对象实施检查、监护、治疗、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疾病护理等。
远程医学会诊并不仅仅在于医学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与意见讨论,也在于对医患双方的咨询或治疗,正是这种医学专家与患者间构建起的新型联系,使得患者能够利用远程医疗系统传输的医学影像资料使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如上传检查报告、制作图像等。远程协同诊疗服务所带来的这种“面对面”的模式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同时使患者即使在本地诊所也可以进行远地专家的问诊并在其指导下实施诊疗活动,从而极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与金钱。
远程手术操作,是指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医务人员可以亲自对远程患者实施手术操作。由医务人员利用从现场传过来的录像,或利用按键、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或输出的装置实施手术操作,其操作结果均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传送至远程患者的手术现场上,以便使用医疗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这些远程操作手术,对专家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相应仪器设备的要求都相当高。但目前,远程手术更多是利用视频直播观看主刀医师的手术操作,或适当利用互联网发出命令,以此协助基层主刀医师进行手术操作。
网上医疗专家系统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工智能模式,即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同时提取相应的运算方法来构建计算模型,从而建立自身的知识库体系,并可以对一些新资源加以管理,得出适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另一个是专家在线模式,它是采用网上交流形式,由知名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即时对患者及基层医务人员提出的问题做出解析与回答,并提供指导性建议。
远程监护是指利用通信网络系统把远端的生物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入监管中枢,提供数据分析并提供治疗建议的一项手段。按照监护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首先为生物参量检查和遥测监护,这类型应用较为普遍,可以协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监护对象的疾病特点并提供有效的医学指导。监测的具体内容一般涉及心电图、脑电波图、血压值、心率值、体温、血糖、脉搏数、呼吸频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等。其次是人员社会活动监测,例如坐卧行走等活动状态以及监测对象的基本生活设备使用状况,一般用于小孩、老年人以及残疾人。最后一类则是用于对患者护理的监测,如瘫痪患者尿监测,有助于减少护士的劳动强度。其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养老服务场所。远程监护的进行,大大缩短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不仅能够给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医学支持,还能够减轻病患或医务人员之间的路途奔波。对患者的关键生物参数进行的远程监测,不但能够辅助医生诊断,还可以在疾病的突然变化中及时报警,并及时对患者实施救助。而针对有慢性基础疾病和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远程监测,不但可以改善医务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有助于评价监测对象的自主生存能力和健康状况。另外,通过远程监测可以在患者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实施,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减少心理负担,也增强了检查的精确度。而且远程监测还能够对人们平时的健康状况加以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慢性病的早期表现,从而实现健康防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