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被感染。
中医亦称“鹅口疮”。
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及口腔乳凝块样白膜,多可确诊。
拒食,吮乳时啼哭,烦躁不安等。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可见充血、糜烂创面。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诊断困难者,可取少许白膜涂片,加10%氢氧化钠溶液1滴,在显微镜下见到白念珠菌孢子和菌丝可确诊。
本病需与白喉进行鉴别。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B 2 和维生素C。
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1日2~3次。亦可口服非真菌类肠道微生态制剂,抑制真菌生长。
鹅口疮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
鹅口疮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主症: 口舌白屑堆积,黏膜红赤。 次症: 或伴发热,面赤,手足心热,烦躁不安或啼哭,口干,口臭或口渴,呛奶或呕吐,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红。
清心泻脾。
清热泻脾散加减。
(1)健儿清解液 (指南推荐) (由金银花、菊花、连翘、山楂、苦杏仁、陈皮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滞和胃。用于心脾积热证。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婴儿,1次4ml;5岁以下,1次8ml;6岁及以上酌加,1次10~15ml。
(2)清热解毒口服液 (指南推荐) (由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心脾积热证。用法用量:口服。3岁以下,1次5ml,1日3次;3~6岁,1次10ml,1日2次;7岁及以上,1次10ml,1日3次。
(3)王氏保赤丸 (指南推荐) (由黄连、干姜、大黄、川贝母、天南星、荸荠粉、巴豆霜、朱砂组成)。功能主治:祛滞,健脾,祛痰。用于心脾积热证及湿热熏蒸证。用法用量:口服。6月龄以下,1次5粒;6月龄~2岁,每增加1月龄增加1粒;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8~14岁,1次0.15g(约60粒)。病轻者1日1次,重者1日2~3次。乳儿可于哺乳时将药丸附着于母亲乳头上,与乳汁一同呷下;若哺乳期已过,可将丸药嵌在小块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中一同服下。
主症: 口舌白屑堆积,色白带黄,黏膜红赤,咽肿。 次症: 或伴发热,面赤,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臭,口干不渴,呛奶或呕吐,纳呆,小便黄赤,泄泻或大便秘结。 舌脉: 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红。
清热利湿。
甘露消毒丹加减。
王氏保赤丸 (指南推荐) (由黄连、干姜、大黄、川贝母、天南星、荸荠粉、巴豆霜、朱砂组成)。功能主治:祛滞,健脾,祛痰。用于心脾积热证及湿热熏蒸证。用法用量:口服。6月龄以下,1次5粒;6月龄~2岁,每增加1月龄增加1粒;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8~14岁,1次0.15g(约60粒)。病轻者1日1次,重者1日2~3次。乳儿可于哺乳时将药丸附着于母亲乳头上,与乳汁一同呷下;若哺乳期已过,可将丸药嵌在小块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中一同服下。
主症: 口舌白屑稀散,黏膜不红,咽不肿。 次症: 虚烦神疲,颧红低热,手足心热,烦躁啼哭,吮乳多啼,口干不渴,呛奶或呕吐,大便稀溏。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或指纹紫红。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加减。
(1)六味地黄口服液 (指南推荐)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虚火上炎证。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6岁以下,1次5ml;6岁及以上,1次10ml。
(2)知柏地黄丸 (中国药典) (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制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小便短赤。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3岁,1次2g(水蜜丸每30粒6g);4~7岁,1次3g;8岁及以上,1次6g。
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涂敷患处,每次适量,1日数次。
青黛、铜绿、黄矾、黄柏、黄连、藜芦、枯矾、芒硝、砒石、麝香、轻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心脾积热所致的口疮、咽喉肿痛。
先用凉开水或淡盐水清洁口腔,将药少许吹撒患处,1日2~3次。
人工牛黄、珍珠。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热毒内蕴所致的咽痛、咽部红肿、糜烂、口腔溃疡久不收敛。
取药少许吹患处,1日2~3次。
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牛黄。
解毒化腐。
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糜烂肿痛。
每用少许,吹敷患处,1日1~2次。
西瓜霜、冰片、薄荷素油、薄荷脑。
清音利咽,消肿止痛。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喉痹,喉痈,喉蛾,口糜,口舌生疮,牙痈,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
含服。3岁以下,1次1片(0.6g/片),1日2次;3~6岁,1次1片,1日3次;7岁及以上,1次1片,1日4次。
生甘草3g,金银花6g,黄芩5g,陈皮5g,焦麦芽6g,焦大黄2.4g,天花粉6g。功效:清胃火,化滞热,消口糜。用于小儿鹅口疮。
冰片1.5g,黄连9g,青黛6g,硼砂3g,寒水石9g。功效: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肿止痛。用于鹅口疮、口糜、乳蛾。用法:上药研极细末,过筛为散。鹅口疮、口糜者,每日外涂1~2次;口角及口周溃疡者,可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调涂;乳蛾者,可咽部喷涂。
1.细辛2.5g。用法:研末,加适量面粉,温水调至黏稠,制成直径3~4cm、厚0.5cm的药饼,敷脐,覆以塑料薄膜,用纱布贴膏固定。早晚各换药1次,一般3日内溃疡愈合,疼痛、流涎、拒食消除。用于心脾积热或虚火上浮所致的鹅口疮,对小儿高热或泄泻后满口糜烂、流涎多、痛甚不能饮食亦有效。
2.吴茱萸10g。用法: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用于鹅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