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产生的鼻黏膜炎症。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鼻部疾病,以突发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及鼻塞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本病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患儿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患儿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二)症状

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2项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出现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症状严重者可有“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三)体征

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灰白或浅蓝色,水肿,少数病例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间歇期上述体征不明显。

(四)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可呈阳性。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清学过敏原抗体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五)鉴别诊断

变应性鼻炎需与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等相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特异性免疫疗法。对变应性鼻炎积极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和减轻哮喘的发作。

(二)西药治疗

1.抗组胺药

能与炎症介质组胺竞争H 1 受体而阻断组胺的生物效应,部分抗组胺药还兼具抗炎作用,对治疗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增多有效,但对缓解鼻塞作用较弱。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5岁以下推荐使用糖浆制剂,5岁以上可口服片剂,剂量按年龄和体重计算。

2.缓解鼻黏膜充血药

多于鼻内局部应用治疗鼻塞。鼻塞严重时可适当使用低浓度的缓解鼻黏膜充血药,连续应用不超过7日。常用口服缓解鼻黏膜充血药如麻黄碱,优点是药效持久,但婴幼儿、青光眼、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儿应慎用。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连续应用不超过7日。

3.抗胆碱药

用于治疗鼻溢严重者。0.03%溴化异丙托品喷鼻剂可明显减少水样分泌物。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色甘酸钠可稳定肥大细胞膜,防止脱颗粒释放介质。临床上应用2%色甘酸钠溶液滴鼻或喷鼻。近年来,有可口服的奈多罗米,效果明显强于色甘酸钠。

5.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全身用药的机会不多,仅用于少数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患儿,对改善鼻塞、流涕、喷嚏及鼻痒等症状均有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2周,应注意用药禁忌证。多口服泼尼松,1日30mg,连服7日后每日减少5mg,然后改为鼻内局部应用。

(三)物理治疗

1.局部按摩

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

激光、微波等。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本病因肺、脾、肾三脏虚损,复感风寒异气,鼻窍受邪所致。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变应性鼻炎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肺气虚寒证
〔证候〕

主症: 突发鼻痒,喷嚏频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 次症: 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见咳嗽痰稀,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脉: 舌质偏淡或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

温肺止流丹加减。

〔中成药〕

辛芩颗粒 (中国药典) (由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黄芪、白术、桂枝、石菖蒲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固表,祛风通窍。用于肺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的鼻痒、喷嚏、流清涕,易感冒;变应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2~3岁,1次2.5g;4~12岁,1次5g。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患儿禁用。

2.肺经伏热证
〔证候〕

主症: 突发鼻痒,喷嚏频频,流清涕或黏稠涕。 次症: 鼻塞,嗅觉减退,可伴有咳嗽、咽痒、口干烦热,或见鼻衄,鼻黏膜偏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咽红。 舌脉: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

辛夷清肺饮加减。

〔中成药〕

(1)鼻康片 (指南推荐) (由羊耳菊、鱼腥草、绣线菊、大蓟根、漆姑草、路路通、鹅不食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消肿,利咽通窍。用于风热所致的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咽炎。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4~6岁,1次2片;7~12岁,1次3片。

(2)辛夷鼻炎丸 (中国药典) (由辛夷、薄荷、紫苏叶、甘草、广藿香、苍耳子、鹅不食草、板蓝根、山白芷、防风、鱼腥草、菊花、三叉苦组成)。功能主治:祛风宣窍,清热解毒。用于风热上攻、热毒蕴肺所致的鼻塞、鼻流清涕或浊涕、发热、头痛;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神经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4~6岁,1次2g;7~12岁,1次3g。

3.脾气虚弱证
〔证候〕

主症: 突发鼻痒鼻塞,喷嚏频频,流清涕,面色萎黄,食少纳呆。 次症: 嗅觉减退,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乏力,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脉: 舌淡胖,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成药〕

(1)通窍鼻炎颗粒 (中国药典) (由炒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炒白术、薄荷组成)。功能主治:散风固表,宣肺通窍。用于风热蕴肺、表虚不固所致的鼻塞时轻时重、鼻流清涕或浊涕、前额头痛;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窦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5~8岁,1次1g;9岁及以上,1次2g。

(2)通窍鼻炎片 (中国药典) (由炒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炒白术、薄荷组成)。功能主治:散风固表,宣肺通窍。用于风热蕴肺、表虚不固所致的鼻塞时轻时重、鼻流清涕或浊涕、前额头痛;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窦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2~5岁,1次2片;6~10岁,1次3片;11~15岁,1次4片;16~17岁,1次5片。

4.肾阳不足证
〔证候〕

主症: 突发鼻痒鼻塞,喷嚏频频,流清涕,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次症: 嗅觉减退,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鼻黏膜苍白,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 (医保目录) (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牛膝、车前子组成)。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鼻炎肾阳不足证。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3岁,1次2g;4~7岁,1次3g;8岁及以上,1次6g。

(三)外治法

1.滴鼻法

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滴鼻。

2.鼻腔盐水冲洗

可改善症状、清洁鼻腔、恢复鼻黏膜功能,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1%~2%高渗盐水。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选取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为主穴,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治疗各选1~2个主穴及配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2.灸法

选取督脉的上星、神庭、囟会、前顶穴灸治,每次2~4小时,每日1次,4日为一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停1日。

3.耳穴贴压

选取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每次取3~5穴。

4.穴位敷贴

选用白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等药物研粉,以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

(五)预防和调护

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说明本病病程较长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以及对生活质量和下呼吸道的影响(尤其是可诱发支气管哮喘),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防止受凉。

2.注意室内卫生,经常除尘去霉,勤晒被褥,避免与宠物接触。

3.注意观察,寻找诱发因素,若有发现,应尽量避免。在寒冷、扬花季节外出戴口罩,减少和避免接触各种尘埃、花粉;避免接触或进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羽毛、兽毛、蚕丝等,忌辛辣刺激食物。

4.按揉迎香穴100遍,每日1次。

5.对季节性发病的患儿,需提示家长在发病季节前2~3周预防性用药。

四、单方

1.苍耳子。用法:①去壳研细末,口服,1次3g,1日2~3次;②炼蜜为丸,口服,1次6g,1日2~3次;③水煎服,每剂6g,分2次服。用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

2.鹅不食草适量。用法:鲜品洗净揉成小团,纳入鼻腔,1日2次。用于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属风寒表证者。 n5JWGQjQK/JdQ1oOgxcmbF6ycAlQfbyBs3dEwhv0v39GVq7nPM27q04mnZqNWL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