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
CT平扫、增强检查由于扫描辐射剂量较高,软组织分辨率较低,较少用于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盆腔结构复杂,且宫颈方向与横断位不成直角关系,CT横断面扫描对间质浸润、阴道受累及程度的判断误差较大,因此CT对宫颈癌早期病灶的鉴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仅在子宫置入金属性节育环的部分患者,或因地区医疗限制等,可选择CT检查进行分期诊断及治疗后复查。
文献报道CT对于ⅠB期肿瘤扫描存在盲区,但对于宫颈癌Ⅱ期以上的肿瘤,肿瘤大小在CT检查下可以明确显示,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同时CT对宫旁浸润、大于1/2间质浸润的晚期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2] 。
CT在诊断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其快捷、准确的优势,目前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影像标准仍为:①淋巴结短径大于1cm;②形态呈圆形,淋巴门消失;③明显环形强化。文献报道的常规增强CT的淋巴结转移准确率约58.3%,早期宫颈癌的准确率更低,因此临床不推荐使用CT用于保育手术的术前影像学评估 [6] 。
目前CT检查多选择使用新的成像技术来辅助临床诊断,如CT灌注成像技术,为准确反映肿瘤内血流改变情况,可通过对比剂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器官供血状态及宫颈癌组织的新生血管情况,该技术常应用于宫颈癌放化疗后的疗效评估,通过肿瘤微血管状态反映肿瘤活性 [7] 。CT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通过造影剂显影显示子宫动脉主干的起源位置,走行方向、肿瘤血供等 [8] ,新型的能谱CT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扫描,大幅度降低盆腔CT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干扰,同时可自动去骨获得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供血动脉而不受骨质结构干扰,为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等术前准备及后续的介入放化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9,10]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CTA技术,研究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ART)后子宫体血供模式,发现ART术后子宫血供主要来自卵巢血管(65.4%),其次是卵巢和子宫血管混合型供血(26.9%),而仅由子宫动脉供血只占7.7%,ART术后血供主要的三种模式见 图5-1 [11] 。本研究证实ART术后卵巢动脉成为最主要血供模式,虽然术中解剖上保留了子宫动脉,但这些保留的子宫动脉中有87.5%术后发生了阻塞,保留子宫动脉与否并不影响术后月经和妊娠,因此,保留子宫动脉的临床价值非常有限。
图5-1 ART术后CTA子宫血供成像
A.卵巢血供为主;B.卵巢和子宫动脉共同供血;C.主要由子宫动脉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