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怡 刘帅 胡娜
既往的宫颈癌FIGO分期是唯一采用临床分期的妇科恶性肿瘤,影像学评估仅作为分期的补充,对FIGO分期无影响。由于缺乏客观指标,肿瘤大小、宫旁浸润、直肠膀胱侵犯的误判率较高,临床分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2018年,新的FIGO分期将2009年FIGO分期进一步补充修改,首次将影像学评估纳入分期标准,ⅠB期按照肿瘤大小进一步划分,并将淋巴结转移归为新的ⅢC期 [1] 。新的分期肯定了影像学诊断对于更准确的分期和预测的重要性,强调了影像学分期对不同节点的治疗方向的辅助作用 [1] 。
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对术前病人的选择要求较高,文献报道有10%~12%的患者在术中由于宫颈内口的浸润和/或淋巴结阳性导致保育失败,中转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治疗 [2] 。术前的磁共振评估是保育手术患者筛选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术前磁共振评估的一系列研究中显示,磁共振测量肿瘤大小与病理标本测量大小的误差仅为0.7mm,磁共振诊断宫颈内口的侵犯灵敏度约90%,特异度达98%,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达86%、98% [3] 。磁共振测量肿瘤距离内口小于5mm,能够高度提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必要性,或者鼓励外科医生寻求替代治疗方案,如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使保育手术成为可能。同时磁共振能够提示锥切术后肿瘤残留与否,避免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选择过度的手术方式 [3-5] 。
基于肿瘤糖代谢的Warburg效应,给予 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 F-fluorodeoxyglucose, 18 F-FDG)放射性药物,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这一正电子检查设备扫描,数据处理后形成断层示踪剂分布图像。PET/CT、PET/MR将PET与CT、MRI设备融合,既可以显示人体组织脏器的解剖图像,又能同时显示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功能图像。PET/CT显像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可直观地评估全身病灶的转移情况,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MRI。对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但无法直接手术的患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与解剖学的变化相比,PET的高灵敏度可在功能学角度更早地评估肿瘤退缩的程度。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MRI。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力、多参数多功能成像的特性,可准确判定病变是否突破宫颈结合带及宫颈间质环,病变是否侵犯宫旁及周围组织,这一优势弥补了平扫CT软组织分辨率欠佳的缺点。PET/MR在肿瘤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PET/CT。但PET/MR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系统应用于早期宫颈癌保育手术前的评估及术后复查。随着保育MRI显像标准逐渐完善,PET/MR有望为早期宫颈癌保育治疗评估提供“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