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功能障碍既往归类于功能性尿失禁,最新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将其定义为白天下尿路症状。小儿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发育逐渐成熟,当小儿2岁~3岁时可以达到白天控制排尿,3岁~7岁时达到夜间控尿。在排除泌尿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下,国际儿童尿控协会将排尿功能异常分为日间下尿路症状和夜间遗尿。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踌躇、尿流中断、排尿用力、泌尿系感染等。约占泌尿外科门诊的40%,学龄儿中有22%至少有一项症状。最常见的是控制动作(holding maneuvers)和尿急。排尿障碍发病率随年龄降低,女孩大于男孩。
下尿路功能障碍可分为储尿期功能异常及排尿期功能异常。储尿期功能异常的患儿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或逼尿肌活动低下,以及习惯性延缓排尿。对于排尿功能异常的患儿,排尿期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及盆底肌过度活跃是主要问题,也称作排尿功能失调。由于功能异常程度不同可表现为断续排尿(staccato)、排尿中断和排尿用力。
通过询问病史、查体、排尿日记、尿常规、B超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应进行泌尿造影和脊柱磁共振等相关检查,除外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缺陷性疾病和多动症患儿也会存在异常排尿,但其排尿功能是正常的。
由于直肠与膀胱功能关系密切,同时存在排尿及排便功能异常的情况现称为膀胱肠功能障碍。功能性便秘可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引起尿频尿失禁、盆底肌过度活动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
包括标准治疗(行为治疗等)、特殊治疗(物理、神经调节等)和药物治疗。
包括对患者进行鼓励教育、生活方式调节(饮食及饮水、规律排尿排便)、记录排尿日记和定期随访等,通过以上治疗一般成功率可达到80%。对于膀胱肠功能障碍患儿,应首先治疗排便功能障碍,下尿路症状可能随之自愈。
包括盆底肌训练、无创神经刺激、生物反馈、骶神经调节、报警器、间歇性清洁导尿等。
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滞剂、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肉毒毒素等,目前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盐酸奥昔布宁)对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其他药物在由于儿科使用证据不足,并不作为推荐用药,其效果仍需后续研究确定。
多见于学龄女孩,表现为白天尿失禁,大笑后中度到大量尿失禁。可追溯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如晕倒。需要与逼尿肌过度活动合并大笑尿失禁区别。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反馈和哌甲酯。
一种特殊的高频白天尿频,甚至高达50次。有别于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出现在白天。发病年龄较早,一般为4~6岁,无性别差异,往往与家庭突然变故有关(死亡、致命的事情)。是一个良性过程,自愈期大约6个月。除了安慰等,没有特殊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该诊断首先需要排除其他病因。
患儿一般表现为增加腹压排尿。需首先排除功能和解剖因素的膀胱出口梗阻,才可确定该诊断。治疗包括定时排尿、双倍排空膀胱、尽量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应建议患儿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CIC)。
表现正常排尿后出现尿失禁,不合并其他症状。见于青春期前女孩,典型是正常排尿后10~15分钟内衣湿润。与阴唇粘连、尿液刺激和炎症皮肤刺激有关。治疗方法是保证排尿时的特殊体位,有效排空阴道;普雷马林(激素)外涂2次/d,疗程21天。无效果时可麻醉下分离阴唇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