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是通过对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及尿道括约肌肌电图的测定,和膀胱尿道影像检查,系统性了解膀胱储尿和排尿活动的全过程的检查。它能发现异常的排尿生理变化,能用于尿路梗阻性疾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尿失禁及功能性排尿异常的诊断,为临床提供膀胱、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及排尿方式的有关资料。由于尿流动力学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已成为临床泌尿学诊断上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是评价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几种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比较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
尿流率即单位时间内由膀胱所排出的尿量。本检查为排尿功能的量化指标,单位定为ml/ s。测定尿流率时利用尿流计记录患者在一定时间内所排出的尿量。尿流率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简便迅速、无痛苦、较为直观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可客观地评价排尿活动,反映下尿路排尿功能的一般水平。
尿流率测定是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首选方式。应在其他检查之前进行,以减少对尿流率测定结果造成干扰。膀胱内压测定、尿道测压、尿道器械检查等均可对尿道产生刺激,而产生尿道括约肌痉挛或尿道局部肿胀,导致尿流率降低。而尿道扩张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在拔除导尿管后可能使尿流率结果比实际情况偏高。一般认为,在行尿道插管、尿道器械检查操作后3天内很难测得准确的、可信的尿流率参数。因此,尿流率测定应在其他侵入性检查之前或之后3天以上进行。此外检查环境,也是干扰尿流率结果的重要因素。受检者的心理压力、陌生环境、紧张情绪均可影响正常排尿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比较私密的、轻松的、无外界干扰的检查环境是必要的。检查前应向患者介绍检查目的和方法,排尿量尽量控制在200~400ml(小儿100~150ml),测试体位应符合患者的排尿习惯。
尿流率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最大尿流率(Q max )、平均尿流率、达到Q max 所需时间、排尿时间、总尿量、尿流率曲线形态等。
最大尿流率(Q max )代表尿流过程中尿流率所达到的最大值,是尿流率检查中判断排尿异常的重要参数。正常充盈状态下的膀胱容量为150~400ml。Q max :男童为20~25ml/s,女童为25~30ml/s。以往多数学者认为,Q max ≤10ml/s时,可视为排尿功能异常。Q max >15ml/s时,排尿功能正常。但单纯从Q max 判断膀胱排尿功能异常,特别是对膀胱出口梗阻,有很多局限性,如Q max <10ml/s时,只有70%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Q max >10ml/s时,70%的患者无膀胱出口梗阻,尤其是在Q max 为10~15ml/s时,单纯尿流率测定更容易造成误诊或膀胱出口梗阻的漏诊。Q max >15ml/s时,仍有5%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表现为高压/高流现象。年龄、排尿总量、环境等因素均可直接影响Q max 参数的变化。膀胱内尿量的多少同样影响Q max ,通常在一定范围内Q max 随尿量增加而增加。当尿量>400ml时,Q max 即可增高也可能降低,尿量为200~400ml时,尿流率相对稳定。一般认为小儿尿量在100~150ml时所测值最有意义。为确保尿流率准确的条件,一是保证患儿受过如厕训练,二是尿量充足,大于预估膀胱容量的50%以上。最大尿流率简单计算方法:Qmax=排尿量的平方根。
平均尿流率是指总尿量除以排尿时间,即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所测的参数差异较大。只有在无滴沥且连续排尿模式下才有意义,如排尿过程中断,排尿滴沥等因素,均可影响平均尿流率,临床参考价值相对较小。达Q max 时间指尿流开始到达尿流率峰值的时间,正常男性Q max 是尿流时间的1/3时间段内达到的。尿流时间指排尿时间减去尿流间断时间。排尿时间指排尿全过程,包括排尿过程中断的时间。如果排尿活动正常,排尿过程无中断。排尿时间等于尿流时间。尿量(urine volume)是指尿流测定过程中逼尿肌收缩所排出的尿液容量。尿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最大尿流率的大小。一般认为小儿尿量在100~150ml时所测值最有意义。残余尿量指排尿结束时的膀胱内残留的尿液。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的参数。一般在排尿后5分钟内检测,通过超声或导尿管等方法测定。一般大于10ml(或者大于10%预估膀胱容量)具有临床意义。
膀胱流出道梗阻直接影响尿流参数变化。根据物理学原理,尿流率受膀胱内压力和膀胱流出道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尿流率降低提示膀胱流出道阻力增加或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而平滑肌和随意肌组成的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出口阻力的大小,尿流率可以大致反映下尿路有无梗阻存在。在膀胱出口阻力升高的患者,Q max 和排尿期膀胱内压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但尿流率与逼尿肌压力并不存在相关性,有人指出约有1/3的患者具有明确的梗阻症状及较低的尿流率,但膀胱逼尿肌压力却正常,这类膀胱称为“低压力/低流率”膀胱。与之相反,也有“高压力/高流率”膀胱,患者逼尿肌功能处于代偿期,可以靠增加收缩压力克服梗阻,提高尿流率,使尿流率处于正常或偏高水平,给人以排尿功能正常的假象。要正确判断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压力/ 流率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必要的检测手段。尿道阻力来源于尿道括约肌、膀胱颈和尿道内的机械屏障,如膀胱颈梗阻、尿道狭窄、尿道瓣膜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等,它们共同组成了膀胱流出道阻力,其中有些是机械性的,有些则是功能性的。
用尿流率来评价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有很多的局限性。虽然尿流率能说明受检者的排尿是否正常,但它既不能揭示膀胱储尿功能是否正常,也不能对尿流异常做出准确的判断。膀胱压力/流率可以分别检查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能够测定膀胱压力/容量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储尿期的膀胱应该是松弛的,而尿道则是收缩的;排尿期正好相反,尿道松弛,膀胱收缩。膀胱压力/流率,应同时测定膀胱内和腹腔内的压力,因为腹腔内的压力可以传递到膀胱。考虑到单纯的膀胱压力时,要去除腹腔内压力的影响,称为逼尿肌压力。腹腔内压力一般是通过测定直肠内的压力获得。有时,也可以通过测定阴道(女性)或胃肠内压力获得。
设零、校对传感系统和确定压力参照水平是确保测压准确的三项必要条件。
国际尿控学会(ICS)规定大气压力为零。在膀胱压力/ 流率导管放入膀胱并连接好测压管道系统前,应排空膀胱尿液。
传感器应置于耻骨联合的上缘水平。
对于年长儿多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于小婴幼儿可采取卧位,检测前口服镇静药,有利于进行检查。
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的重要测定参数:
测定膀胱压力是连续的。用于膀胱压力/流率的导管多通过尿道放入,也可以在耻骨上经膀胱穿刺放入。
测定腹腔内压力是通过测定直肠内压力获得。膀胱内压力升高可以是逼尿肌收缩所致,也可以是膀胱周围的压力(如腹腔内压力)传递至膀胱。对于正常的个体,腹腔内的压力能够传递至整个膀胱和近端尿道。
逼尿肌压力是膀胱压力的一部分,由膀胱壁压力产生,其数值是膀胱和腹腔压力值的差。
ICS将灌注速度分为三种:慢速灌注膀胱压力/流率的进水速度为10ml/min;中速灌注膀胱压力/流率的进水速度为10~100ml/min;快速灌注膀胱压力/流率的进水速度为>100ml/min;对小儿推荐低于20ml/min。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和婴幼儿应采取更低的灌注速度。灌注速度对测定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灌注速度大可出现膀胱顺应性较低的假象。
包括:膀胱感觉、逼尿肌活动性、膀胱顺应性、尿道功能、膀胱容量等。
初期憋尿感觉(FDV)受导管对尿道刺激的影响。初期感觉憋尿时,膀胱容量约为膀胱最大测压容积的50%。
是受检者要排尿的感觉,但不强烈。通常是膀胱最大测压容积的75%。
是持续存在的需要排尿的感觉,大约为膀胱容量的90%。
即尿急,是持续存在强烈排尿感觉,很快要出现漏尿或膀胱区疼痛。
包括①感觉强烈,即尿急出现过频,较早出现FDV;②感觉减弱,即FDV和NDV出现晚,患者无SDV和尿急的感觉;③感觉消失,即患者根据时间进行排尿,完全消失憋尿及排尿感觉,多见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
充盈期膀胱的逼尿肌活动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为活动过强。正常膀胱通常被描述为稳定,如不稳定则是指活动过度。膀胱逼尿肌功能正常时,当膀胱内的液体容量增加时,膀胱壁松弛和牵拉,以增加容积,而膀胱内的压力并无变化。膀胱的这种功能,有利于尿液从肾脏流向膀胱,有利于控尿。
是指在膀胱充盈时,逼尿肌出现非自主性收缩,这种收缩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诱发的。
也是指逼尿肌自发地或接受刺激后出现的非自主性收缩,不稳定逼尿肌也可能是无症状的。
逼尿肌过度活动多因神经系统疾病所致。
关于不稳定膀胱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出现15cmH 2 O的波形,就可诊为不稳定膀胱。1988年ICS报道,凡出现期象波,即压力表现为升高和下降,就认为有不稳定膀胱。女性患者,膀胱内压力有5~15cmH 2 O的波动,就会有不适的感觉。
正常膀胱在从完全空虚到充满过程中,膀胱内的压力几乎无变化。膀胱的顺应性是指膀胱单位压力下,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
正常情况下,膀胱在容纳400ml液体后,内压<10cmH 2 O,即平均每容纳40ml的液体,膀胱内的压力升高<1cmH 2 O。正常膀胱顺应性应该在40cmH 2 O左右。膀胱的顺应性与液体灌注的速度、膀胱功能和神经系统的状态有关。顺应性降低表现为随着膀胱不断充盈,膀胱内压力急剧上升;顺应性增加则表现为膀胱内持续性低压,充盈量>正常膀胱容量后膀胱内压仍无明显升高。膀胱低顺应性与上尿路功能损害有直接关系,若膀胱内压力持续>40cmH 2 O,最终将会造成上尿路损害。
正常尿道闭合功能,可维持尿道的压力>膀胱内压力。只有在排尿前的很短时间内,尿道的压力(也称尿道闭合压)才开始下降,尿道开放,膀胱收缩,使尿液排出。
尿道闭合机制缺陷是指在没有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就可有尿液自尿道流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膀胱内压力高于尿道压力,就会出现尿液溢出的现象。
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即膀胱容量已经达到受试者必须去排尿的程度。如果受试者的感觉缺乏,或彻底消失,MCC无法测到。功能性膀胱容量系排出的尿量。最大膀胱容量系指受试者在麻醉状态下的膀胱容量。
低尿流率既可以伴有高膀胱收缩压,也可以伴有低膀胱收缩压。同样,即使尿流率正常,也不能排除有尿道阻力增加的可能性。压力/流率的检查应同时测定膀胱内压力和尿流率。排尿前压力是指开始排尿前的瞬间压力变化,此时为等容收缩。开放时间是压力开始上升至尿流出现的时间。开放压力是尿流开始时的逼尿肌压力。但是从尿流至仪器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最大排尿压力是指排尿过程中的最大压力。最大尿流时压力是尿流率达最大时的压力。最大尿流时的收缩压是最大尿流时压力与排尿前压力的差。
同时记录括约肌肌电图,还可评估排尿期逼尿肌功能和括约肌活动的协调性。正常情况下,排尿期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肌电活动随之消失,这些变化早于逼尿肌收缩。假如在排尿期逼尿肌收缩过程中,括约肌活动非主动性增强(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不松弛或括约肌无抑制性收缩),则提示存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