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urodynamics,UDS)是研究尿液从肾脏到膀胱及其在膀胱中储存和排空的生理过程的医学科学。简单讲就是研究尿液的输送、存贮和排泄过程。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尿动力学设备将患者异常的症状用图和数字表现出来,目的是监测排尿异常出现的原因,并作出病理生理学解释。近年来,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在儿童泌尿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尿路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分为上尿路和下尿路检查两个部分。
肾脏排出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此过程除依赖上尿路的通畅性和蠕动性外,还受膀胱内压力的影响。通过上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了解肾盂输尿管内尿液的输送情况,以判断其功能。
儿童常用的造影剂为非离子含碘造影剂,如37%碘帕醇,剂量为2.0~2.5ml/kg,总量不超过70ml,在2分钟内由静脉注入。在注入造影剂后的7、15和30分钟分别摄片,怀疑上尿路梗阻时分别于10、20、40和60分钟摄片,如显影不满意,可延长至90、120和180分钟摄片。观察造影剂在肾盂和输尿管内的输送过程,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
利尿肾图对于评估肾功能和上尿路梗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肾图曲线有三个相段:初始段是放射药物被肾脏快速摄取阶段,反映肾脏灌注功能;第二段摄取在2~5分钟达到峰值,用以初步评估肾功能,尿路梗阻时可能减少肾脏对放射药物的摄取;第三段为排泄阶段,放射示踪剂逐渐下降,反映示踪剂随尿液排出肾脏的速度,与尿流量及尿路通畅程度有关。第三阶段中,由于肾功能不全、膀胱输尿管反流、不能主动排尿、神经源性膀胱、异位肾和体位等因素均可影响评估结果,所以目前认为检查前应留置导尿管,采取坐位,并在示踪剂注入10分钟后静脉注入呋塞米以促进尿液的排出。注入利尿剂后,尿流量增加,排出加速,排泄段曲线迅速下降。T 1/2 (一半示踪剂被集合系统排出时间)小于10分钟,提示无梗阻,10~20分钟为可疑梗阻,大于20分钟考虑存在梗阻。利尿肾图在判断上尿路梗阻较准确,常用于上尿路梗阻的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
在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部位,经皮穿刺肾盂,确认抽出尿液后将造影剂注入肾盂内。该方法可以观察肾盂输尿管的形态和判断梗阻部位。结合延迟X线检查,通过分析造影剂排泄的速度,还可用以评价上尿路的通常程度。
该检查对上尿路梗阻具有诊断意义。由于肾盂压力与膀胱内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时,排尿期肾盂压力会显著升高,因此在测量肾盂内压时应同步测量膀胱内压。
测量方法有两种:
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插入导管,可直接测压或采用灌注法测压。直接测压,如肾盂静止压力在66.7~80.0cmH 2 O时提示输尿管完全梗阻;压力为21.3~32.0cmH 2 O表示不完全性梗阻。
灌注测压分为肾盂恒流灌注压力测定(Whitaker试验)和肾盂恒压灌注试验(CPP试验)两种方法。①Whitaker试验:将恒流灌注泵与尿动力学仪连接,以10ml/min速度向肾盂内灌注生理盐水。当灌注液充满肾盂输尿管后,使注入肾盂与流入膀胱的液体量维持平衡时,同时记录肾盂压力和膀胱内压,二者的压力差称为肾盂相对压力。相对压力一般不超过11.8~14.7cmH 2 O。压力差越大,提示上尿路梗阻越严重。②CPP试验:该法的仪器设置较Whitaker试验简单,将向肾盂内灌注液的压力保持相对恒定状态,测定灌注液通过上尿路的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梗阻。当以17.7cmH 2 O压力灌注时,正常者灌注液通过上尿路的速度为21.0±4.1ml/min。流速小于10ml/min时,则考虑存在上尿路梗阻;若小于5ml/min,提示梗阻严重。CPP试验可重复检测,其结果较Whitaker试验更准确。在无肾盂造瘘时这两种方法均具有创伤性,且不能评估肾功能,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将肾盂造瘘引流管连接于测压装置进行测量,其方法及临床意义与上述灌注测压法相同。
尿流动力学主要应用于检测下尿路功能。下尿路主要负责两项重要功能:低压状态下储存尿液和排空尿液。目前,尿动力学是评价下尿路功能的唯一手段。
尿流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自尿道排出的尿量,以毫升/秒(ml/s)表示。在排尿时膀胱收缩压及尿道内阻力是决定尿流率的重要因素,正常时二者成反比关系。尿流率是一种简单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可反映排尿期膀胱、膀胱颈、尿道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通过尿流率测量设备测定排尿过程中的尿流率数据,将其描绘成尿流率曲线,根据尿流率曲线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下尿路是否有排尿功能障碍。
1.尿流率测定的参数及其意义
(1)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是指尿流率的最大测定值,也是最有意义的参数。影响因素有年龄、尿量、性别、环境和心理等。正常排尿受膀胱逼尿肌和膀胱出口共同调控。当Qmax降低时,可能是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功能受损所致,当尿量不足时也可导致Qmax降低。Qmax可以作为膀胱出口梗阻的筛选指标,但并无特异性。最大尿流率简单计算方法:
正常值Qmax=排尿量的平方根
(2)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ave):是尿量除以尿流时间所得的数值,只有在尿流连续的情况下有意义。
(3)尿流时间(flow time,FT):是指尿流率测定过程中可以确切测到尿流的时间段。尿流时间 = 排尿时间-间隔时间(间断尿流模式)。
(4)排尿时间(voiding time,VT):排尿时间是指整个排尿过程所持续的时间。在排尿无间断的情况下,排尿时间等于尿流时间。
(5)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flow,TQmax):指尿流出现到尿流达到最大尿流率的时间间隔。
(6)尿量(voided volume,VV):指尿流测定过程中逼尿肌收缩所排出的尿液容量。尿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最大尿流率的大小,儿童尿量在100~150ml时所测值最有意义。
为了保证尿流率测量数据的准确,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患儿受过如厕训练和保证充足的尿量(要求大于预估膀胱容量的50%以上)。
2.尿流曲线形态及排尿模式,除了以上客观测量参数,排尿曲线形态也很重要。
(1)正常排尿模式:正常生理状态下,尿道压力较低,尿流率曲线呈钟形,尿流率呈较高水平(图4-2-1)。
图4-2-1 正常排尿曲线
(2)异常排尿模式:临床常见的病因有膀胱出口梗阻,包括机械性和功能性梗阻。功能性梗阻的病因多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等。
模式1:低平尿流曲线(图4-2-2),排尿时间长,见于逼尿肌收缩乏力或膀胱流出道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BOO的病因分机械性梗阻和功能性梗阻两类。机械性梗阻常见的原因是尿道瓣膜和尿道狭窄;功能性梗阻多由持续性括约肌收缩引起。梗阻的具体病因可通过尿流率-括约肌肌电图监测进行鉴别。
图4-2-2 低平尿流曲线
模式2:间断尿流模式(图4-2-3),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过程中尿流中断为0,常见于腹压排尿或逼尿肌-括约肌-盆底肌协同失调。
图4-2-3 间断尿流模式
模式3:尿流不规则尿流曲线(图4-2-4),又称 Staccato 曲线,尿流率始终连续但最小尿流率大于0,见于括约肌间歇性不稳定收缩引起的排尿不协调,常见于婴儿期。
单纯尿流率测定的方法简单,是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首选检查。但是单纯尿流率测定缺乏特异性,尿流率异常只能表明排尿过程存在问题,但不能确定功能障碍的具体部位。尿流率测定可以结合膀胱残余尿量来评价排尿功能,也可以与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尿道压力和盆底肌电图结合检测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图4-2-4 不规则尿流曲线
3.残余尿量 指排尿结束时膀胱内残留的尿量,是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的参数。一般在排尿后5分钟内检测,通过超声或导尿管等方法测定。一般大于10ml(或者大于10%EBC)具有临床意义。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可明确充盈期膀胱压力和容积之间的变化关系,用于测定及评价储尿期膀胱逼尿肌的功能情况。通过膀胱测压对下尿路功能异常做出诊断。
操作方法:经尿道(或膀胱造瘘口)将测压尿动力导管插入膀胱,经肛门插入直肠测压管,将测压管分别连接于尿动力测压记录装置上。向膀胱内注入充盈剂,当膀胱开始充盈时,压力随之升高。由于膀胱壁组织成分的弹性和黏弹性,膀胱容量虽不断增加,但膀胱内压力却相对稳定地维持在低压状态。继续充盈膀胱,容量达生理限度时,患儿出现紧急排尿感觉,进入排尿期。
经尿道的尿动力测压管的粗细可影响膀胱压力测定值,儿童一般选择F7导管,婴儿选择F6导管。
常用的膀胱充盈剂有液体或气体,目前较多使用液体灌注。最常使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常用的气体为CO 2 ,在影像尿动力测定时,使用稀释后的造影剂做充盈剂。充盈时灌注液的温度以37℃为宜,温度过低可能刺激膀胱产生收缩,导致逼尿肌稳定性降低的假象。
灌注速度分三种:慢速小于10ml/min,中速为10~100ml/min,快速大于100ml/min。儿童常用的灌注速度小于20ml/min。传统CMG检查中充盈期压力比自然充盈过程中的压力高,可能与灌注速度超过生理速度有关。灌注速度过快,可造成膀胱压力升高的假阳性结果。
不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测得的膀胱压力容积曲线有差异。正常儿童的排尿过程不断发育,只有在排尿控制发育成熟后才有可能由新生儿不自主排尿发展到成人的自主排尿。3岁以内婴幼儿通过不断地感知膀胱充盈的感觉和学习抑制排尿能力,逐渐适应社会行为规范,循序渐进地获得自主控尿能力。3岁以上的儿童,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能力,膀胱容量逐渐增加,压力曲线和排尿模式逐步接近成人。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可以反映膀胱储尿期功能:膀胱感觉、逼尿肌活动、膀胱顺应性和膀胱容积。从记录曲线中可以提供以下资料:
通过测压尿动力导管可以获得膀胱腔内压力数值,即为膀胱腔内压力(Pves);通过直肠测压管可以获得直肠压力,间接获得腹腔压力数值(Pabd);逼尿肌压力(Pdet)为膀胱壁所产生的压力,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获得:Pdet =Pves-Pabd,单位为cmH 2 O。
膀胱感觉正常的患儿,当膀胱充盈至出现强烈排尿感,即将进入排尿期时的膀胱容量即为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测压容积与年龄、逼尿肌功能、灌注速度、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膀胱容量随年龄增长而递增,2岁以上可应用以下公式计算:MCC=[30+30×年龄(岁)]ml,12岁后接近成人容量。3岁以下小儿膀胱容量:新生儿~1周为25±10ml;1周~3月龄为53±13ml;3~12月龄为70±30ml;12~24月龄为76±31ml;24~36月龄为128±72ml。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减低常见于不稳定性膀胱、膀胱炎和部分遗尿患儿。当患儿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膀胱憩室及下尿路梗阻时,膀胱测压容积增大。
膀胱的黏弹性依赖于平滑肌细胞、胶原和弹性蛋白。顺应性是指充盈期膀胱灌注容量变化和逼尿肌压力变化的比值,用Δ volume/ΔPdet表示,单位ml/cmH 2 O。
由于膀胱逼尿肌的特性,正常膀胱在充盈期间,内压始终维持在15cmH 2 O以下。从空虚到充盈,压力曲线上升极为缓慢,近似水平状态,即使充盈达第一次出现排尿感时,压力曲线也无变化,这一生理特性称为膀胱顺应性。当膀胱存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时,可引起顺应性失调。膀胱顺应性减低时,随充盈量增加,膀胱压力曲线很快升高;高顺应性膀胱则相反,充盈量超过正常容量后,膀胱内压不上升,仍呈低水平状。膀胱低顺应性即储尿期膀胱处于相对高压状态,当Pdet大于40cmH 2 O时会造成上尿路损害。
导致顺应性降低的假象:①灌注速度过快,超过自体产生尿液速度。当顺应性降低(Pdet升高时,可以停止或减慢灌注速度,观察Pdet是否继续升高),如果停止灌注,压力退回到基线,证明顺应性不是异常的,应减慢灌注速度避免假象。②如有pop-off机制存在,顺应性表现好于实际顺应性,常见于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膀胱憩室患者。
膀胱活动性正常称稳定膀胱,反之则称不稳定膀胱(unstable bladder)。膀胱活动性过高又称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是指在充盈期逼尿肌活动以无抑制性收缩(involuntary detrusor contractions,IDCS)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无意识的尿急和尿失禁。引起膀胱活动性增高的病因有:神经源性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膀胱炎、下尿路梗阻等。
在 P-Q 图中(图4-2-5),充盈期可见到既有上升支又有下降支的压力波动。在正常小儿中,不稳定膀胱占10%~15%,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不稳定膀胱可分为特发性、神经源性和膀胱源性三种类型。病理性不稳定膀胱常见于神经源性膀胱、下尿路梗阻和膀胱炎等疾病。亦有人将非神经疾病导致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称为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而因神经疾病引起者,则称逼尿肌反射亢进。
图4-2-5 充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
指尿液自膀胱漏出时的腹腔压力或膀胱内压力及逼尿肌压力的测定方法。漏尿点压力(leak point pressure,LPP)的测量可用于分析尿失禁原因。
LPP分两种测压类型:腹腔漏尿点压力(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和逼尿肌漏尿道压力(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
在无逼尿肌收缩情况下,患者增加腹压过程中出现漏尿时的膀胱内压,其实质是测量造成漏尿所需的腹腔压力最小值。正常情况下,由于尿道括约肌功能正常,即使增加腹压也不会出现漏尿。ALPP反映尿道的闭合功能,固有括约肌力量和抵抗腹压变化时尿道括约肌的能力。仅出现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病人,ALPP为SUI的诊断及分类提供标准。理论上,ALPP越低,说明括约肌功能越弱。ALPP 压力值是产生漏尿时刻的腹腔压力(膀胱内压)Pabd(or Pves)而不是压力变化值。在尿动力学检测中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动作方式增加腹压:主动 Valsalva 动作或是咳嗽诱导(图4-2-6)。
图4-2-6 腹腔漏尿点压力
ALPP值判断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
ALPP <60cmH 2 O:尿道固有括约肌缺陷(ISD)。
ALPP在60~90cmH 2 O:可疑ISD。
ALPP >90cmH 2 O:无ISD,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
没有逼尿肌收缩和腹压增加情况下,出现漏尿时的最小Pdet。DLPP是测量低顺应性膀胱漏尿点压力,实质上是评估膀胱出口阻力状态。膀胱出口阻力越高,Pdet将越高。低顺应性膀胱,如果出口阻力小,在相对安全的低膀胱内压下出现尿失禁;而膀胱出口阻力高时,膀胱内压持续升高,最终将高压力传导至上尿路,膀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将导致上尿路受损(图4-2-7)。
图4-2-7 逼尿肌漏尿点压力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DLPP对于那些储尿期高压力的患者最有意义(通常是继发DO和DSD)。高膀胱压力可传导至肾脏,长期的膀胱高压最终导致上尿路损伤逐渐加重。DLPP是预测上尿路损伤的重要指标。经过大量资料研究认为DLPP≥40cmH 2 O是造成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在无逼尿肌收缩及腹压改变的前提下,Pdet达到40cmH 2 O 时的膀胱容量作为安全容积;DLPP相对应的膀胱容量称为漏尿点时的膀胱容量。所以临床上,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善低顺应性,通过降低膀胱压力实现DLPP低于40cmH 2 O。
ALPP和DLPP虽然都是测量漏尿点压力,但性质截然不同。ALPP是评估尿道括约肌功能指标,即ALPP越低,则括约肌功能越弱。DLPP是受损膀胱对膀胱出口阻力升高的反应,阻力越高(如DSD),则DLPP越高,对上尿路潜在的危害也越大。
正常的排尿过程是:充盈期膀胱灌注达到一定容量,出现急迫排尿感,尿道括约肌松弛,逼尿肌收缩,膀胱颈及尿道开放,括约肌保持松弛状态,直至尿液完全排空。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和膀胱出口阻力,决定了膀胱的正常排空能力。压力-流率测定可了解排尿期的膀胱排空功能,评估主动排尿过程中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出口功能和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性等。
压力-流率测定评估膀胱和膀胱出口功能相关的参数: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腹腔压力、膀胱内压、残余尿量及括约肌肌电图等。
正常膀胱可以通过逼尿肌收缩克服膀胱出口阻力以达到膀胱排空。膀胱出口阻力越高,Pdet将越大,并伴随尿流率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逼尿肌收缩功能可能减退,不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来克服膀胱出口障碍,最终导致膀胱不完全排空或尿液滞留。
膀胱排空异常的原因:逼尿肌不活跃(逼尿肌收缩无力、收缩时间短、无收缩),膀胱出口过度活跃(出口阻力增加)或二者同时存在。
逼尿肌功能分以下三类:
没有膀胱出口阻力下,在正常时间范围内,逼尿肌主动并持续性收缩,以达到膀胱完全排空。
收缩强度和/或持续时间的减弱,导致膀胱排空时间延长和/或在正常的时间范围内无法达到完全的膀胱排空。
检查过程中没有逼尿肌收缩。
逼尿肌压力和尿流率是描述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和出口阻力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根据压力-流率图(P-Q图)判断逼尿肌收缩力(正常或障碍)和膀胱出口阻力(梗阻或通畅)。
一般来说,压力-流率测定,可以确定以下三种情况:
如同时记录括约肌肌电图还可评估排尿期逼尿肌功能和括约肌活动的协调性。排尿期逼尿肌收缩过程中,括约肌活动非主动性增强(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不松弛或括约肌无抑制性收缩),则提示存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常见于存在神经系统疾病,T 10 至L 1 和骶神经排尿中枢平面以上神经损伤。DSD是危害上尿路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临床证实没有神经系统损伤,出现上述尿动力学表现,称作排尿功能不全(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被认为是一种排尿行为异常。
尿道压力分布测定是指膀胱在静止状态下,连续测定全尿道内各部分的压力,并记录绘成尿道压力分布曲线图,简称尿道测压。尿道压力的形成主要源自构成尿道壁的平滑肌、横纹肌及其弹性纤维,在非排尿期使尿道呈关闭状态所产生的张力。
尿道压力测定方法有导管侧孔灌注法、球囊导管法和微型传感器法等。导管侧孔灌注法所用的测压导管价格低廉,其测得的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别,因此该法较广泛应用于临床。导管侧孔灌注法又称Brown-Wickman法,压力传感器描记沿尿道连续测定多个点的压力形成一条连续的尿道压力描记图。方法是将多孔测压导管经尿道插至膀胱,将导管以恒定的速度自尿道拉出的同时,也以恒定的速度持续不断地向导管内注入液体,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即为该部位尿道的闭合压。导管退出的速度控制在6~12cm/min。若灌注剂为液体,灌注速度宜为2~10ml/min。速度过快或过慢均会影响测定结果。
①最大尿道压(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Pura.max):即尿道压的峰值,相当于尿道外括约肌处的尿道压力。②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Pura.clos.max):是指最大尿道压与膀胱压之间的差值。③功能尿道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是指在尿道压力描计过程中压力高过膀胱压的一段尿道长度。从理论上讲,该段尿道具有尿液控制功能。大多可以控尿女性的功能尿道长度大约3cm,尿道闭合压40~60cmH 2 O。在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中,功能尿道长度常小于3cm。④总尿道长度(total urethral length,TUL):是指在尿道压力描记过程中测得的全部尿道长度,相当于尿道的解剖长度。⑤前列腺尿道长度(prostatic urethral length,PUL):从尿道内口到最大尿道压之间的距离。如用生理盐水以2~3ml/min的灌注速度,测定小儿尿道压力分布,所得的结果除尿道功能长度和总尿道长度较短外,尿道压力的大小与成人没有明显区别。男孩最大尿道压力约为58.8~88.2cmH 2 O,女孩为49.0~78.4cmH 2 O。如尿道压升高,多见于尿道梗阻、狭窄或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疾病;而括约肌损害或神经系统病变时,则出现尿道内压下降。
此项检查是利用电生理学的原理记录横纹肌在静止和收缩状态下产生的生物电流的变化,用于评估充盈期和排尿期的括约肌功能。尿道外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均受阴部神经支配,二者肌电活动基本相同,故临床常用测定肛门外括约肌的肌电变化,以替代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
肌电图检查所需的电极有针形插入电极和表面电极两种类型。表面电极包括尿道电极、肛门电极及表面皮肤电板。使用表面皮肤电极检查时,操作简单,局部刺激性小,测定结果也较准确,适用于小儿。检查时,将表面皮肤电极置于肛门两侧贴近外括约肌表面,予以妥善固定,然后与测定仪连接,观察肌电流活动情况,并将信号描记成图。这种检查常与膀胱压力、尿流率测定同时进行。
在正常排尿周期中,储尿期尿道外括约肌收缩维持一定张力,并随膀胱容量增加,肌电活动逐渐增强,至排尿前达顶点。在排尿期,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肌电活动随之消失,这些变化早于逼尿肌收缩。排尿结束时,括约肌肌电活动又逐渐恢复,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若中断排尿时,肌电活动突然增加,此时逼尿肌收缩压进一步升高,稍后逼尿肌收缩减弱直至消失。
可通过肌电活动的波形、振幅大小、持续时间及频度,鉴别括约肌功能是否正常。在储尿期如肌电活动突然消失,提示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而在排尿期逼尿肌收缩过程中,括约肌肌电活动增强,则提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患儿的配合程度、邻近肌肉活动、尿液漏出及电极黏合程度等,都直接影响肌电图的描记结果。
指在膀胱测压记录尿动力学参数的同时,显示X线或超声影像下的下尿路动态变化图形的检测方法。该检查方法将尿动力学与影像学结合,用以研究下尿路功能障碍。在小儿主要是采用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动态观察方法。灌注液体为稀释的造影剂,需要在有X线防护设施的检查室内进行,检查床为数字化X线检查床,在X线透视下动态观察膀胱充盈期膀胱形态、漏尿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排尿期膀胱颈和尿道形态的动态变化,并同步记录尿动力学参数。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更准确地观察膀胱尿道功能和其形态变化。临床常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膀胱输尿管反流和下尿路梗阻等疾病的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
是一组同时测量膀胱和尿道压力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评价膀胱和尿道功能提供可靠资料。该法使用三腔测压管,导管具有三个侧孔分别用于灌注、膀胱测压和尿道测压,可以同步进行尿道和膀胱压力测量。分为充盈期和排尿期检查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尿失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因分析;后者主要用于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尿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此法最大优点是能够显示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协同性,缺点是位于括约肌位置导管易滑动,导致测得的尿道压不准确,该检查方法的局限性是需要患儿充分配合,因此在小年龄患儿中尚难以开展。
是对下尿路功能评估的一种研究方法,将各种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上,膀胱在自然充盈过程中,记录漏尿和排尿情况。与人工灌注相比,自然充盈时测得的膀胱容量相对较大,而膀胱压力较低。动态尿动力检查更适用于无法配合传统尿动力学检查或在传统尿动力学检查中未能找出原因者,与传统尿动力学检查相比,动态的检查更易于检测到尿失禁的发生。在传统尿动力检查中,因未发现有效信息而无法做出诊断时,动态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焦丽丽 林德富 何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