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泌尿系和阴囊显像

放射性核素泌尿系显像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显像剂随血流灌注肾动脉及其分支,在肾实质聚集,随尿流经上尿路而入膀胱,使尿路显像的方法,能同时了解泌尿系形态及功能。显像仪器—γ相机的分辨率有限,使本法在显示形态结构方面不如CT、MRI和超声检查,但在显示肾脏整体影像和功能方面有不少突出优势,可用于很多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病程和疗效观察。本法为无创伤性,极少有不良反应,受检小儿接受的辐射吸收剂量明显低于X线检查和CT。例如肾动态显像时,肾和膀胱的辐射吸收剂量仅为静脉尿路造影的1/10~1/5。放射性核素膀胱尿反流显像时,性腺的辐射吸收剂量仅为膀胱造影的1/100~1/50。

一、肾动态显像

肾动态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的诊断技术。通过显像可以观察肾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同时观察示踪药物通过肾脏和尿路的过程,反映了尿液生成和排出的过程,其所得到的信息符合生理状态,结果也就更准确。利用肾动态显像更重要可以了解肾实质的功能情况以及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以判断尿路是否存在梗阻。肾动态显像还能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对于判断肾功能具有敏感性高的优点。

(一)显像剂

有以下两类供选用:

1.肾小球滤过型

最常用 99m Tc-二乙撑三胺五乙酸( 99m Tc-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99m Tc-DTPA),它是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实质内,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很快随尿排出,故可在获得肾动态影像的同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成人用量为111~296MBq,小儿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但最小用量为55.5MBq。

小儿用量=〔(χ+1)/(χ+7)〕×A。式中χ为小儿年龄,A为成人用量。

2.肾小管分泌型

过去用 131 I-邻碘马尿酸盐( 131 I-ortho-iodo-hippuran,131I-OIH)现已逐渐由 99m Tc-双半胱氨酸( 99m Tc-EC)或 99m Tc-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 99m Tc-MAG3)取代,提高了影像质量,降低了受检小儿的辐射吸收剂量。131I-OIH 和 99m Tc-EC 的成人用量分别为7.4~18.5MBq 和111~296MBq。小儿用量也按上式计算,最小用量分别为5.5MBq和55.5MBq。它们皆由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然后分泌到肾小管腔内,随尿排出,可在显示肾动态影像的同时,测得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和了解肾小管功能。

(二)显像方法及正常所见

显像前准备:患儿检查前可以进食,显像前30~60分钟饮水500ml,显像时需排空膀胱。当怀疑有尿路梗阻时或无法正常排尿,可置入导尿管。对于不能配合检查的儿童或婴幼儿,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新生儿显像前应选用23~25号蝶形头皮针或短的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并能稳定地固定在皮肤上。另外准备生理盐水(10~15ml/kg),不但可以检查静脉通道的情况,还用于在显像过程中的充分水化以及防止显像剂的渗漏。在显像24小时前不能进行注射造影剂的相应检查(例如增强CT、静脉肾盂造影)。

受检患儿卧位,快速静脉推注显像剂后20秒内,启动γ相机在后肾区逐秒摄像,可以看到在腹主动脉上段显影后2秒左右,两侧肾同时显影,此为肾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床的血流灌注影像,两侧影像形态和浓度基本对称,显影时间差小于1~2秒。

随后动态采集20~30分钟,必要时延迟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初2~3分钟显像剂在肾实质被滤过或摄取,尚未排入收集系统时,所见为肾实质影像,随后可见肾影的外缘逐渐减淡,显像剂经原尿冲刷至肾盏肾盂而使之逐渐显影,然后又经输尿管陆续排出而影像逐渐消退,是为排出影像。

至20~30分钟,肾和上尿路影像基本消失,大部分放射性核素集中在膀胱内。此法能一举依次观察到两侧肾血流灌注、实质形态和功能以及尿路引流情况,应用价值很大。肾影内放射性计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肾图,曲线峰时为3~4.5分钟,峰时标志显像剂已开始从肾实质流入肾盏、肾盂。

(三)分肾肾小球滤过率与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

根据单位时间内 99m Tc-DTPA经肾小球滤过进入两侧肾实质的量可计算出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也可根据单位时间内 131 I-OIH 或 99m Tc-EC 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浆中清除至两侧肾实质的量计算出分肾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两侧肾实质聚集的放射性量由双肾影像求出,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结果。本法免去了多次取血和插管收集分侧尿液等操作,是最简便的分肾功能测定方法。正常成年人的GFR和ERPF分别为100ml/min和500ml/min左右,小儿随年龄变化而有不同的正常值。有人用两侧2~3分钟肾影计数百分数表示分侧肾功能的相对情况(图3-4-1)。

图3-4-1 正常儿童肾动态曲线和GFR

当评估新生儿肾功能时,应认识新生儿未成熟肾的特点及在核素肾显像中与成人的差别。新生儿出生时GFR为成人的30%。6~12个月接近于成人水平。低体重的早产儿的GFR为正常的10%,同时增长得非常缓慢。新生儿肾脏在肾动态显像中摄取显像剂的时间低于大龄儿童,同时显像剂在肾内通过时间及排泄时间明显延长。在生后第一周或第二周,会发现摄取显像剂非常缓慢,同时可能不会看见膀胱影像出现。即使出现,膀胱内的放射性计数明显低于大龄儿童。其次,身体内的本底水平较高,也反映了血浆清除显像剂能力较低。在评价新生儿未成熟肾功能中,静脉尿路造影不应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因为此时新生儿肾脏聚集显像剂功能很差,而导致必须注射相对高的造影剂剂量。

(四)主要异常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肾血流灌注影像
(1)不显影:

见于不同原因所致肾动脉主干血流阻断、移植肾超急性排异、严重肾功能受损、肾萎缩、肾缺如等。

(2)显影延迟、肾影淡而小:

见于肾动脉主干狭窄、肾萎缩等。

2.肾实质影像

(1)不显影:临床意义同肾血流灌注不显影。

(2)显影延迟、显影淡和消退缓慢:表明肾功能受损或/和肾血流灌注明显减少。

(3)肾影持续不退,肾盏肾盂同时无放射性逐渐增高之势,表明显像剂滞留于肾实质内,原因可以是原尿生成明显减少、弥漫性肾小管,管腔内淤塞或压力明显增高。与健侧肾影相比较,往往出现时相上的颠倒,即患侧肾影开始时比健侧淡,浓集延迟,而后当健侧肾影消退时,患侧肾影反而变浓,称作“倒相”。

3.排出影像

(1)肾盏、肾盂或输尿管明显扩大,消退缓慢,示尿路梗阻(图3-4-2),但肾实质功能尚好。肾盏肾盂单纯扩张也可有类似表现,需用利尿显像加以鉴别。

图3-4-2 左巨大肾积水影像(后位)

(2)瘢痕征:肾实质影像边缘呈凹陷状,该处肾盏影扩张,常伴肾影小而淡。

(3)在泌尿系之外出现放射性影像,表示有尿漏存在,输尿管瘘亦可有此表现。

二、利尿肾动态显像

尿路梗阻可分为机械性梗阻或功能性梗阻。功能性梗阻原因是肾盂张力降低,由于肾盂扩张影响,尿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尿流速度变慢,以致进入扩张的肾盂内显像剂滞留不易排出,肾动态显像表现为肾盂内显像剂浓聚,一段时间内无法清除。这与机械性梗阻导致的肾盂内显像剂滞留不易区分。当注入利尿剂后,短时间大量尿液增加,使单纯性肾盂扩张而引起的滞留显像剂迅速排出,机械性梗阻却相反,不能排出滞留在肾盂的显像剂,故B超或IVP检查发现肾盂或肾盂输尿管积液时,借助利尿剂药物介入试验的肾动态显像,能有效鉴别机械性梗阻与非梗阻性尿路扩张,尿流量足够大时本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图3-4-3)。

图3-4-3 双侧肾图呈非机械性梗阻图形

注射利尿剂前双侧肾图呈持续上升,注射利尿剂后曲线可见明显下降,提示双侧肾图呈非机械性梗阻。

1.方法
(1)利尿剂:

各种利尿剂作用的部位及强度均有区别。利尿肾显像常用利尿剂是呋塞米,属于髓袢利尿剂。其特点是利尿迅速,一般在5分钟起效,作用时间短,利尿能力强。儿童注射剂量1mg/kg,最大剂量40mg,必要时可随肾功能调整。

(2)显像准备:

儿童检查前应饮水100~300ml,充分水负荷,幼儿检查时需镇静,常用水合氯醛或鲁米纳。如有条件,可给予尿管导尿。检查中留置尿管的目的是减少膀胱和性腺的放射性吸收剂量,而且避免部分患儿因憋尿而引起体位的移动或无法耐受检查全过程。如使用导尿管,需常规使用3天抗生素。小于3岁的儿童,尽量使用一次性尿布,并在身后铺塑料薄膜,防止检查床被污染。检查前,可完成相应的检查如B超、静脉肾盂造影,这样可以帮助肾显像的定位与检查过程中的观察。其余检查条件及注射方法参照肾动态显像。检查中,保持温暖舒适环境,可叫患儿家长陪同。检查前尽量完成对利尿肾显像有帮助的辅助检查,如肾脏超声、静脉肾盂造影可以确定是否有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异位肾、巨大肾积水等,帮助利尿肾动态显像定位和显像过程中的观察。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鉴别机械性梗阻与功能性梗阻。

2)临床怀疑尿路梗阻或发现肾盂、输尿管积液及上尿路通畅情况。

3)对机械性上尿路梗阻解除手术后,观察尿路通畅情况。

4)移植肾的检测(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

5)临床怀疑盆腔肿物导致上尿路梗阻。

(2)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

3.结果分析

静脉注射显像后,腹主动脉显影2~4秒可见双肾影像出现,2~3分钟肾影最浓,影像完整,肾内显像剂分布均匀,此时为肾实质影像,以后肾实质周边影像逐渐消退,肾盂显像剂增加,输尿管不显影或隐约可见,膀胱显影。如果是非梗阻性尿路扩张,典型影像特征是注射利尿剂后2~3分钟,肾盂内放射性浓聚影像快速减退,肾图曲线相应表现C段明显下降。如果是机械性梗阻,应用利尿剂后肾动态影像及肾图曲线无明显变化,甚至肾盂影像增强,肾图曲线进一步上升。对于不完全下降的类型尚不能确定其梗阻类型,尤其在下降轻微的时候,应综合其他辅助检查或随访情况进行评估。

相应的排泄指标包括T 1/2 ,利尿后T 1/2 ,高峰排泄率、利尿后排泄率。指标的采用应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保证随访前后的一致。

据文献统计,约有4%~5%小儿在出生时即伴有尿路梗阻畸形。肾盂输尿管结合部狭窄导致的肾盂积水最为常见。在肾动态显像上表现为肾盂输尿管结合部呈膨大的显像剂滞留影。利尿肾显像中可表现为注射呋塞米后肾盂肾盏内放射性持续浓聚,肾图曲线无明显变化,提示机械性梗阻存在。同时,可以确定肾积水的部位是肾盂积水、肾盂输尿管结合部积水还是肾内积水。轻度肾盂积水在超声检查中不能发现肾盂分离与积水影像表现,而利尿肾图可以发现在肾盂内有少量显像剂滞留,因此,利尿肾动态显像对诊断积水更为敏感。

三、肾静态显像

(一)原理和方法

静脉注射能够聚集并滞留在肾实质内的显像剂,取后位进行肾区静态显像,所得影像即为肾实质影像。常用的显像剂为 99m Tc-二巯丁二酸( 99m Tc-dimercaptosuccinic acid, 99m Tc-DMSA)和 99m Tc-葡庚糖酸盐( 99m Tc-glucoheptonate),它们的一部分可较长时间地聚集在肾实质内,其余部分在1小时内随尿排出,因此需在静脉注射后1~3小时进行显像。成人用量为111MBq,小儿用量按前述方法酌减。当肾盏、肾盂有积水和引流不畅时,不宜采用本法,因随尿排出的部分显像剂可存留在积水区而被误认为是有功能的肾实质。显像剂在肾实质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允许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显像,使影像质量明显优于肾动态显像时所得的实质影像。故当需要观察肾实质的形态结构时,应首选本法。

(二)正常所见

双肾呈蚕豆状,中心平第1~2腰椎,两肾纵轴呈八字形,右肾常较左肾稍低,左肾多较右肾稍长,右肾多比左肾稍宽。肾影外带的放射性较高,中心和肾门处稍低,两侧基本对称(图3-4-4)。

图3-4-4 99m Tc-DMSA正常肾静态显像

(三)异常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肾影位置、大小、形态异常。

2.一侧肾影放射性低于对侧 表示单侧肾功能降低。可用两侧肾影计数百分数表示两肾的功能差别。

双侧肾影显示不良,示双肾功能减低。

3.肾内局限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示肾内局限性病变,如囊肿、肿瘤、瘢痕等,无特异性,须结合临床考虑(图3-4-5)。

图3-4-5 99 Tc m -DMSA肾静态显像提示右肾上极和下极放射性分布缺损,提示瘢痕形成。

4.肾内局部放射性增高 可见于肾实质陷入肾窦的先天性变异(肾柱)和肾小管腺瘤,但需排除局部引流不畅。

四、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

放射性核素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法是将 溶液37MBq 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内,然后用生理盐水缓缓灌注,从γ照相机的监视器上可以观察膀胱充盈的情况。灌注到一定容量,输尿管或肾内有放射性出现,即可诊断为膀胱输尿管反流。间接法则是在进行肾动态显像时,待肾和输尿管内放射性已很低并等待尿充盈膀胱,至病人不能忍受时用力排尿,在此过程中用γ照相机以1~2秒/ 帧的速度连续拍摄20秒钟,通过分析所得肾、输尿管、膀胱系列影像和时间-放射性曲线,可观察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程度(图3-4-6)。

图3-4-6 膀胱输尿管反流影像

收集尿液进行计数,可按下式计算出尿液反流量和膀胱残余尿量。

这两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性腺的辐射吸收剂量很低,最宜对已确定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进行定期随诊观察。

五、放射性核素泌尿系显像在小儿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一)先天性肾畸形和位置异常

肾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都能够一目了然地直接显示肾实质全影,不受骨盆骨和肠道气体等影响,十分有利于观察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可明确诊断先天性肾畸形,如蹄铁形肾、孤立肾、异位肾、双肾一侧融合、重复肾、肾盂和输尿管扩张等,并了解其功能状态,有助于治疗决策。一般先做肾动态显像,必要时进行肾静态显像可提供质量更好的肾实质影像。本法显影受肾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静脉尿路造影(IVU),当血尿素氮>17.85mmol/L 或血肌酐>440μmol/L时,IVU已不能显影,而放射性核素显像仍可显影,甚至尿素氮或肌酐浓度再增高1倍,也能够显影。有人曾估计,只要残留肾功能在3%以上, 131 I-OIH即可勉强显影,有利于肾畸形的诊断。超声检查主要受术者经验的影响,常不易同时显示两个收集系统,故诊断率仅为29.1%。了解肾脏位置对放射治疗布野(无论是包括肾脏或避开肾脏)也很有用。本法对新生儿和不能进行IVU的小儿尤为实用。

(二)肾积水

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原因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最为多见,也可以是输尿管和下尿路先天性异常所致,多可由超声检查确诊,不需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尽管它对本症的诊断和尿路梗阻部位的定位也有帮助。

1.肾功能判断

肾图检查能同时反映左、右侧分肾功能,敏感性高于IVP,对单侧病变肾功能的探测明显优于血液生化检查。肾盂肾炎、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性肾损害等疾病常累及双肾,早期可表现为抛物线型肾图、低水平延长线型或无功能递减型。对单侧肾结核、肾肿瘤、肾动脉狭窄等病变,肾图除了判断患侧肾功能损害程度外,还能提供健侧肾脏功能的情况,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巨大积水肾的肾功能状态是决定切除或仅作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重要依据。IVU和肾显像都可用于判断患肾功能,但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皆表明IVU常低估患肾积水时的肾功能,肾显像在观察残余肾功能方面远较IVU灵敏。如Simons等观察狗尿路完全梗阻后第4天IVU即不显影,用 203 Hg-新醇(过去常用的肾实质显像剂)至少到第7天仍可显示肾影。王光先等报道85例尿路梗阻患者IVU,有22例患肾不显影,但其中14例(61.8%)肾动态显像却仍显示不同程度的肾影。因此,当IVU(包括1~2小时延迟照相)患肾不显影时,决不能做出患肾已无功能的结论,必须进一步进行肾动态显像或其他检查观察患肾残余功能。

2.尿路梗阻的诊断

肾动态显像不但在诊断尿路梗阻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且在治疗前后可以观察尿路通畅情况,帮助判断疗效及预测病情。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肿瘤压迫浸润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引流不畅时尿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都能被肾动态显像反映出来。尿路梗阻时肾动态曲线的类型取决于梗阻时间、部位、程度及肾功能状态,通常肾图显示c段下降不良,定量参数T 1/2 、t b 的改变与梗阻和积液程度基本一致。

急性梗阻尚未明显影响肾功能者,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肾图,如在短时间内梗阻解除后肾图可恢复正常;否则梗阻持续存在引起间质性肾炎、髓质萎缩继而侵犯肾实质引起肾功能减退者,肾图呈高水平延长线型;不完全性梗阻时,可出现抛物线型肾图;长时间梗阻者则可表现为低水平延长线型或无功能递减型肾图;下尿路梗阻引起尿潴留时,可出现双侧肾图异常。应用利尿肾图能有效鉴别机械性梗阻与功能性梗阻(图3-4-7),对于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作用。

图3-4-7 注射利尿剂后,右侧曲线未见明显下降,考虑为机械性梗阻

3.肾功能可恢复性的预测和术后随诊

观察积水肾残余肾功能的目的在于预测肾盂成形术后肾功能的可恢复性,即解除梗阻后患肾功能能否有较好的恢复,以判定是否保留患肾,这对患儿漫长的一生十分重要。小儿患肾恢复功能的能力比成人大得多,也为保留患肾提供了机会,因此术前判断残余肾功能极为重要。笔者经验表明,只要患肾实质或积水区略显影,都预示预后良好,在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有时需较长时间,故应耐心观察等待。

肾功能严重受损的先天性肾积水患儿,肾盂成形术后1~5个月随访观察,影像变化不大,至2年后约半数患儿患肾功能和形态完全恢复正常。另半数呈部分恢复。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与术前残余功能的多少有关。但必须指出,国内外学者都有即使患肾不显影,成形术后也可能恢复肾功能的报道。

超声检查测得的肾皮质总面积和平均厚度皆与肾功能呈显著的正相关,现常用2mm以下皮质占总面积50%以上为肾切除的参考指标。其不足是皮质厚度和面积的测量和计算都不像肾显像对肾功能的判断是基于整个肾影,而只是取决于肾脏最大纵切面影像,不够全面。故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利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4.术后尿路引流恢复的观察

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后不仅希望患肾功能好转,引流也能得以恢复,后者也可以用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加以观察。引流的好转不仅与梗阻解除有关,还取决于张力的恢复。经验表明其恢复也很缓慢,一般也需在1年以上才会出现明显好转。若长时间恢复不良,不能除外是梗阻解除得不够或出现再狭窄时,可行利尿肾动态显像,若静脉注射利尿剂后,原扩大的肾盂影像明显缩小,可以肯定没有机械性梗阻存在。反之,则提示可能有梗阻存在。当患肾功能仍明显不良时,利尿剂不能明显增加尿量,也可有类似情况,起不到鉴别诊断的作用,故对结果的判断需密切结合患肾功能恢复情况考虑。

(三)泌尿系感染

婴幼儿和儿童的泌尿系感染复发率很高,约30%~50%,多与泌尿畸形影响尿流通畅有关,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为突出,菌尿一旦反流至肾盏可产生局部炎症过程——急性肾盂肾炎,并可导致瘢痕甚至萎缩而贻害终生。X线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常规方法。而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在这方面也有突出优点,应当引起重视和多加应用。

1.膀胱输尿管反流

放射性核素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与X线排尿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对输尿管反流的诊断能力大致相似。二者同时对所有轻度反流的平均符合率为80%,对重度反流为100%。Rothwell等报道96例患儿短期内行X线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和放射性核素直接法,其中65例两种方法完全符合,19例仅X线检查阳性,12例仅直接法阳性。Hedman等比较X线检查与放射性核素间接法的结果,发现102例中,90例二者完全符合,8例仅X线检查阳性,4例仅间接法阳性。少数患儿放射性核素方法与X线检查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有:①反流的间歇性特点;②放射性核素方法常难发现输尿管远端的轻度反流;③X线检查可能漏诊轻度的到达肾盂的反流;④约20%的轻度反流只发生在膀胱充盈期,间接法将漏诊;⑤导尿管插入膀胱时,在尿道特别是前列腺段可能引起激惹性反流或增大反流的程度。

X线检查的突出优点是同时可以显示尿路特别是膀胱和尿道解剖异常的详情,对进一步了解反流的原因和采取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而这正是放射性核素检查法的不足。X线检查的显著缺点是一次检查使受检患儿性腺的辐射吸收剂量较大,对卵巢平均为3.17×10 -3 Sv,对睾丸平均为6.8×10 -4 Sv。放射性核素检查法所致小儿性腺的辐射吸收剂量明显地低,仅为上述剂量的1/100~1/50。

根据上述两类方法的优缺点和临床实际需要,以联合使用最好,即首次检查用X线检查,对已确定有尿反流的患儿和术后随诊用放射性核素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检查法还能计算出反流量,有助于病程和疗效的定量评价。放射性核素检查法中,一般首选间接法,因其比较简便,无创,无导致逆行感染之忧,同时还可观察到肾的功能和形态以及肾盂和输尿管的情况。但此检查方法需要受检患儿配合憋尿和排尿,当肾功能不良或/和输尿管及肾盂积水时,显像剂长时间在肾内或/和尿路中滞留,将影响尿反流的观察。因此,对婴幼儿、肾功能不良或/和输尿管肾盂积水者不宜使用本法,应改用直接法。

2.瘢痕征

菌尿反流引起肾盂肾炎,使邻近受累肾盏的皮、髓质形成大叶性肾炎,局部呈缺血、炎症、坏死甚至纤维化,各种影像检查可显示为瘢痕征,经有效治疗后,此征可以缩小甚至消退,说明并非都是真正的瘢痕。肾动态显像可以在肾实质影像上和排出影像上显示出瘢痕征,肾静态显像的肾实质影像质量较好,更易于显示瘢痕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局部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区,多位于上下极,典型者呈楔形,使整个肾影像变形(图3-4-5)。

本法对检出急性肾盂肾炎患儿的肾瘢痕征的阳性率很高,高出超声检查和IVU的1倍左右。Melis等报道一组这类患儿 99m Tc-DMSA肾静态显像的阳性率为57.5%,超声检查为22.5%,IVU为20.2%,肾瘢痕征多伴有明显的尿反流征。美国国家小儿医学中心已将 99m Tc-DMSA肾显像瘢痕征作为小儿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对预后和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四)其他

以下情况在儿科少见,但放射性核素显像确有一定实用价值。

1.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动态显像的典型表现为患侧肾动脉血流灌注延迟且减少,肾实质影小且淡,由于清除也缓慢,表现为显像延迟,此时患侧肾影反而可能较健侧大而浓,称作倒相。阳性率很高,结合临床对初步诊断本病很有价值。

2.肾内占位病变

由于γ照相机空间分辨率低,直径<1.0cm的病变较难发现,同时局部放射性减低又无特异性,故在发现和定性诊断肾内占位性病变方面的价值仅与IVU近似,一般不如超声和CT检查,故已很少应用。唯当其他方法发现肾内有占位病变而需排除或证实是肾柱(Bertin’s column)肥大、局部增生(假瘤)或肾小管腺瘤时,可进行 99m Tc-DMSA肾静态显像,它们的典型表现是该病变部位放射性等于甚至高于邻近正常肾组织,而其他肿瘤因无正常肾功能而局部放射性缺损或减低。

六、阴囊显像及其临床应用

急性睾丸扭转,若不在数小时内进行手术,睾丸存活率将仅为20%,但此病与急性附睾睾丸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而后者只需保守治疗,因此要求采取无创、迅速、准确的鉴别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决定治疗方案。阴囊显像可满足这些要求,优于其他方法。方法是:受检患儿仰卧位两腿分开,将阴茎贴于腹壁,用铅橡皮托起阴囊,弹丸式静脉注射 555MBq(此为成人量,小儿酌减)后,立即用SPECT从前方对位于阴囊部位每3秒一帧拍摄10帧,以观察血流灌注,10分钟后拍摄1帧静态像,是为血池影像。正常人的灌注影像上可见髂动脉和股动脉影,睾丸动脉不显。血池像上阴囊无明显放射性聚集。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见表3-4-1和图3-4-8,诊断准确率为96%。但鞘膜积液的阴囊血池影像所见酷似急性睾丸扭转;精索静脉曲张的血池影像类似急性附睾睾丸炎。此两疾病无急性疼痛的临床表现,灌注影像正常,不难鉴别。但若与上述两种急性疾病同时存在,则可能造成混乱,故应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结果考虑,谨慎地加以排除。

表3-4-1 阴囊内疾病的阴囊影像特点

图3-4-8 阴囊显像(前位)

A.正常;B.急性睾丸扭转(右);C.急性附睾睾丸炎(右)。

七、肾上腺显像

(一)肾上腺皮质显像

静脉注射 131 I-碘代胆固醇后可以显示肾上腺皮质,对鉴别皮质增生和腺瘤,以及腺瘤定侧有很高的准确性,但因辐射吸收剂量比较大,不宜用于小儿。用 123 I代替 131 I可大大降低辐射吸收剂量。

(二)肾上腺髓质显像

131 I-间位碘代苄胍( 131 I-meta-iodo-benzyl guanidine,MIBG)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异结合,可使肾上腺髓质显像。嗜铬细胞瘤结合的量较正常髓质增大,故显影明显,对诊断和定位有90%左右的准确率。特别有利于显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转移灶,在定性方面为CT和超声检查所不及。交感神经节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也富含肾上腺素能受体,故也可显影。结合临床不难与嗜铬细胞瘤相鉴别。病灶若能聚集 131 I-MIBG,则可用它进行治疗。

(杨吉刚) FacVCFyfYZis1PS3gtek9FGGOkS1fvdFnDy3+JbhsvuWcJ+PNYhE3J3c+4xo0w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