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向人体器官组织内部发射并接收其回声信号来进行疾病检测的检查。超声检查的研究已有50余年历史,它是在现代电子学发展的基础上将雷达原理与声学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1973年机械扇形扫查和电子相控阵扇形扫查等实时成像法均成功地应用于临床。1975年Greenleaf开始用计算机处理超声图像,在英、美又有C型超声诞生。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应用灰阶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使超声仪器体积缩小,图像质量提高,普及甚快。至19世纪80年代环阵、凸阵探头产生以及各种腔内、管内探头等介入超声的应用,实用超声显像法更受到重视,发展最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初,三维成像及彩色显示技术有了新的进步。目前超声检查已在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居重要地位。它与CT,X线,核医学,MRI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在小儿泌尿外科的诊断中,过去静脉尿路造影一直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但近年来由于B型超声的广泛应用,在小儿泌尿外科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几乎能够显示泌尿外科的每一种疾病(但不能观察肾功能),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超声已经能够替代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超声检查简单易行,价廉、无创,无放射性,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化,可重复检查,可以在床旁或手术室进行检查,图像显示不依赖于肾功能。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静脉尿路造影显影不良或不显影,超声则可以鉴别肾积水、多房性肾囊性变、多囊肾、肾发育不良及肾缺如。超声可以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和肾内血管直至弓状血管,能清楚地显示下腔静脉内的瘤栓。超声很容易区分儿童肾皮质与肾髓质,这是目前能够鉴别二者的唯一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一、检查方法

检查当日晨空腹不排尿,必要时饮水250ml,使膀胱充盈,不合作的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入睡后进行检查。小儿腹部弧度及体表面积小,探查小儿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宜选用凸阵探头或相控阵及微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5MHz,婴幼儿可选用5~7MHz。常规先采取左右侧卧位经侧腰部做双肾纵、横切面探查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及位置,肾盂有无扩张及肾实质厚度。继而在俯、仰卧位下观察肾脏情况,必要时测量肾盂前后径,观察输尿管有无扩张。最后探查膀胱大小、形态及充盈状况,三角区有无囊肿,膀胱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膀胱壁厚度及光滑度。

二、肾及输尿管

(一)正常声像图

小儿肾脏超声横切面类似圆形,冠状面呈椭圆形。儿童直至青春期前,肾周及躯体脂肪少,肾脏表面强回声的肾轮廓线多不明显。肾髓质锥体大,回声较低,皮髓质回声差异大,因此两者易于分辨。新生儿及2~3个月婴儿,肾皮质回声与肝脏相等,但4个月以上肾皮质回声比肝实质回声低。肾窦由肾血管、肾盂、肾盏、脂肪及结缔组织构成,为强回声区。新生儿75%单侧或双侧肾盂可有少量尿液,表现肾窦回声分离,其前后径可达1cm。正常情况下于膀胱后方探查不到充盈的输尿管,但在强迫性不排尿时,少数儿童可于单侧或双侧见到充盈的输尿管,扩张和收缩交替出现,一般最大内径不超过0.5cm。

(二)先天性异常
1.肾缺如

双侧肾缺如,大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单侧肾缺如时超声可见肾窝内主要由肠管所占据,对侧肾脏形态、结构及回声如常,各径明显大于同年龄组正常值。在诊断肾缺如前必须仔细探查患侧肾区有无发育不良的小肾,小肾长径可仅为1~2cm,且失去正常肾脏结构,易被遗漏。同时还要仔细探查对侧肾区、同侧髂窝、横膈附近,甚至膈上胸腔内有无异位肾脏。

静脉尿路造影患侧肾脏不显影时,超声可确定是否为肾缺如,还是肾发育不全或肾功能严重损坏。肾外伤拟行急诊手术时,超声探查对侧肾脏情况,以决定手术方案,这是十分方便可靠的。

2.融合肾

融合肾分为同侧融合型和对侧融合型。同侧融合型很少见;对侧融合型又分为蹄铁形肾、S形肾和团块肾。

蹄铁形肾较多见。超声可见两肾轴呈倒八字,于侧腰部探测两肾下极不清楚,无明确边缘,并向腹主动脉前方延伸。于仰卧位横切面探查,在腹主动脉前方可见厚约1cm肾实质回声,两端与两肾下极相连(图3-1-1)。经背部探查可见双肾旋转不全,肾门位于肾的前面。可合并肾积水。

图3-1-1 马蹄肾

S形肾:超声可见一侧肾脏位于峡部上方,而另一侧肾位于峡部下方。

团块肾一般位于盆腔内,两肾在中线附近融合,形态不规则,可见两个肾窦强回声,周围皮、髓质结构尚清楚。如肾盂内有少量液体,诊断比较容易。作者曾见到1例团块肾,却见不到充盈之膀胱,静脉尿路造影证实为合并双侧输尿管口异位。

同侧型融合肾:超声在一侧腹部可探及两肾上下融合,对侧无肾脏存在。

3.异位肾

异位肾多为单侧,偶有双侧。肾脏常异位于盆腔(图3-1-2),偶见于对侧某一部位,称横过异位肾,偶也可见胸内肾。盆腔异位肾往往于同侧髂总动脉附近探查到肾脏。多数为发育不良的小肾,肾轴无固定方向。由于腹腔内肠气干扰,且多数小肾无正常结构,探查较困难。但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者诊断较容易。合并输尿管口异位者,超声发现异位的小肾,对手术有帮助。

图3-1-2 异位肾

横过异位肾超声可在对侧肾的下方发现另一个肾脏回声。

胸内肾超声于一侧胸腔内背侧脊柱旁可探及肾脏回声,其大小、形态及结构多大致正常。

4.肾旋转不全

正常肾门位于内前方。肾旋转不全时超声于冠状面探查不到肾门,而经背侧探查,肾门位于肾脏前方。极少数过度旋转或反向旋转时,肾门出现在肾的后方或外侧。

5.重肾

重肾超声可见正常连续的肾窦强回声被一条肾皮质回声带完全分开,患侧肾多较对侧大。尽管有不同意见,但多数作者认为超声检查重肾的敏感性与静脉尿路造影相同。单纯性重肾无临床症状。完全性重肾的上输尿管可以异位开口于膀胱、尿道或子宫,可合并输尿管膨出(图3-1-3)。上肾盂或上、下肾盂均合并积水时,超声诊断很容易,优于 IVP检查。但鉴别是Y型输尿管还是双输尿管IVP检查优于超声。如上下肾盂均不扩张,其间肾皮质分隔带需与肥大的肾柱鉴别。肾柱仅一端与肾皮质相连,另一端虽很接近对侧肾皮质,但仔细观察有肾窦强回声将其分开。个别病例与分支型肾盂鉴别较困难。上肾盂发育很小时,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不清,而高频超声往往可以显示肾上极的条片状低回声而提示重肾。超声有时可于下腹部探查到扩张的上输尿管与静脉尿路造影显影的下输尿管粗细不等,由此诊断为重肾、双输尿管(图3-1-4)。

图3-1-3A 重肾

图3-1-3B 输尿管膨出

6.肾发育不全(renal hypoplasia)及肾发育异常(renal dysplasia)

肾发育不全多为单侧,但也有双侧。肾脏各径线测值明显缩短,肾内结构仍清晰显示,皮、髓质尚可辨认。在儿童期超声诊断肾发育不全必须与后天性肾萎缩鉴别,后者多为双侧、肾轮廓、结构模糊不清,肾皮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回声无明显差异,肾窦回声不显著。许多肾发育不全也同时有肾发育异常,超声表现肾脏小,回声增强,无正常肾结构,皮、髓质分界完全消失。

图3-1-4 重肾双输尿管

图3-1-5 肾囊肿

7.肾囊性病变
(1)孤立性肾囊肿: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球形,可位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少数位于肾盂旁。如囊肿靠近肾脏边缘,往往向肾表面隆起。囊壁菲薄:光滑整齐,囊肿为无回声,囊肿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图3-1-5)。

(2)多发性肾囊肿:

肾实质内可见多个囊状无回声,各个囊肿与孤立性肾囊肿的超声表现相同。囊肿旁的肾实质回声无增强表现,完全与正常肾脏一样,与成人型多囊肾不同。

(3)婴儿型多囊肾:

双侧肾明显增大,形态无明显改变,肾脏轮廓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肾盂显示不清楚,皮、髓质回声普遍增强且分界不清楚,其内可见散在分布小囊状无回声区,内径可达0.4~0.5cm。高频探头可在肾髓质内探及微小囊腔结构。半数以上在肾脏外缘可见低回声带,为受压的正常肾皮质。部分患儿合并肝脏纤维化及肝内胆管扩张症。后期出现脾大及门静脉高压(图3-1-6)。

图3-1-6A 婴儿型并卡洛里(肾)

图3-1-6B 婴儿型并卡洛里(肝)

(4)成人型多囊肾:

囊肿起源于近端肾曲管,肾小球及肾小管,多有明确家族史。超声表现双肾显著增大,肾区可见多数囊泡样无回声,大小不等,互不相通(图3-1-7)。囊肿以外的肾实质回声增强,肾窦回声受压变形。

图3-1-7 成人型多囊肾

(5)海绵肾:

双肾大小正常或偏大,髓质内多发散在点状强回声,可有或无声影。集合系统内也可见到多发结石。实质内探及不到囊状无回声。肾盂肾盏可有轻度积水表现。建议超声诊断结合平片。

(6)多房性肾囊性变:

单侧发病,于肾区可探及多发的卵圆形或圆形囊状无回声区,大小不等,互不相通,探查不到明确的肾窦或肾盂。多数病例看不到肾实质。曾有报道22例多房性肾囊性变,13.6% 囊肿进行性增大,13.6% 囊肿缩小或完全消失,其余无变化(图3-1-8)。

图3-1-8A 多房性肾囊性变

图3-1-8B 多房性肾囊性变大体标本图像

(7)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超声可诊断肾积水,即肾窦回声(集合系统回声)分离,肾盂和肾盏不同程度扩张,内为无回声。如有继发感染,可出现散在中等回声光点漂动现象,提示有脓尿。轻度肾积水,肾脏大小及外形正常,中度肾积水肾脏可有不同程度增大。轻、中度积水时肾实质往往无明显改变;重度肾积水肾实质变薄;巨大肾积水肾实质菲薄,显示不清楚。如积水的肾盂位于肾外则对实质压迫相对较轻。肾积水在声像图上为无回声,与肾实质及周围组织回声对比度强,肾盂肾盏有特异性形态及位置,大部分病例有肾实质衬托,特别是中度以上肾积水,不易被漏诊。超声检查轻度肾积水时,由于仅依靠肾盂分离测量其宽度来诊断,往往与静脉尿路造影不符合。大量饮水和膀胱过度充盈可影响肾盂尿液的排空,有些小儿肾盂前后径≥1cm,静脉尿路造影仍显示肾盏正常。有时静脉尿路造影显示肾盏杯形消失,诊断轻度肾积水,由于梗阻不严重或不明显,同时检查前禁水,肾盂内少尿,超声显示肾盂不充盈或不扩张,肾盏显示不清楚,不能确定肾积水。饮水后利用高频探头观察肾盏杯口形态,可提高轻度肾积水的诊断符合率。

超声不易追踪正常输尿管,但很容易观察积水的输尿管,使膀胱适当充盈,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面探查,膀胱后方可见单侧或双侧圆形无回声,内径>0.4cm。纵切面为长管状,长度至少可探及约3~5cm。如肠气少,腹壁薄,可轻松追踪输尿管全程,部分病例可见输尿管蠕动。

对于较重的积水静脉尿路造影常常不显影或显影差,而超声则能清晰显示各种程度肾积水,还可以探查远段输尿管有无扩张,鉴别肾积水是由于单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还是输尿管远端病变所致,或兼有两处梗阻。若超声检查输尿管不扩张,可确诊单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因此可替代经皮肾穿刺造影(图3-1-9)。

图3-1-9A 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

图3-1-9B 未见扩张的输尿管

(8)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

超声见到肾积水合并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全程扩张,张力高,进一步探查除外输尿管囊肿和输尿管口异位,可诊断输尿管远端梗阻。然后做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除外输尿管反流及尿道梗阻,如无反流可诊断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图3-1-10)。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并发同侧输尿管远端梗阻,超声可见肾输尿管积水,膀胱尿道造影除外反流后,可确诊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如静脉尿路造影清楚显示肾积水,但输尿管未显影时应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影,观察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是否亦有梗阻。

图3-1-10A 肾输尿管积水,输尿管远端窄,肾

图3-1-10B 肾输尿管积水,输尿管远端窄,输尿管纵切

图3-1-10C 肾输尿管积水,输尿管远端窄,输尿管横切

(9)输尿管膨出:

输尿管膨出分为单纯型及异位型,后者多合并重肾双输尿管。超声于膀胱三角区可见单侧或双侧囊性回声,其壁薄且清楚光滑,多数可见蠕动现象及扩张的输尿管与之相连。引流的肾盂输尿管可有不同程度积水。超声能够检出直径0.5cm以下的小膨出,是早期诊断输尿管膨出首选的检查方法。当上肾部功能严重受损,静脉尿路造影显影不满意所致膀胱内未发现膨出时,超声可清楚地探查到膨出并可了解上肾盂上输尿管积水程度(图3-1-11)。

图3-1-11 输尿管膨出

(10)异位输尿管口:

异位输尿管口往往因开口小,不易找到,故能插入导管造影者不足10%。由于肾功能受损,静脉尿路造影不显影或显影不良。超声在肾区或髂窝探及发育不良的小肾可提示诊断,但要注意与淋巴结鉴别。在大量饮水不排尿的情况下,经过充盈良好膀胱,超声可见异位开口的扩张输尿管于膀胱后方向下延伸,下端已经超过膀胱下缘仍未见进入膀胱。如肠气少,腹壁薄,可见到扩张的输尿管进入后尿道、上部阴道或子宫颈(图3-1-12)。如输尿管不扩张,超声诊断较困难,但饮水后健侧输尿管口可见明显的间歇喷尿现象,而患侧却无此现象,据此征象可判断异位输尿管口的侧别。异位开口的输尿管所引流的肾脏通常为重肾的上肾部或发育不良异位的小肾,易被静脉尿路造影遗漏,但超声应用高频探头沿扩张输尿管逆行追踪观察则可探查到。作者超声曾见一例左侧输尿管扩张并开口于阴道,但左肾区反复探查未发现小肾,手术证实左肾约1.5cm并异位融合于右肾上极。因此寻找发育不良的小肾需要耐心,并常规探查对侧肾脏。

图3-1-12 输尿管开口异位

(11)巨大输尿管积水:

巨大输尿管积水相应的肾积水常很轻或呈发育异常的小肾,患侧常并发重肾双输尿管畸形。静脉尿路造影病变部的肾输尿管不显影,而显影的肾及输尿管则被推移。超声于患侧可探及无回声的扩张的管状结构,延伸到膀胱后方,上端探查不到正常肾脏,或可发现重肾(图3-1-13)。如输尿管明显迂曲、扩张,需与巨大肾积水鉴别。

(12)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输尿管口扩张和不扩张两种。前者超声可见肾输尿管积水,探查输尿管口较宽大,呈圆洞状(图3-1-14),有时内径可达1cm 以上,可诊断为膀胱输尿管反流。后者输尿管口不扩张,仅为功能异常,超声不能提示本病,需进一步做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

图3-1-13 巨大输尿管积水

(13)输尿管息肉

存在不同程度的尿路梗阻,多为肾盂输尿管交界部以下2~3cm梗阻。饮水不排尿状态下用高频探头探查扩张的输尿管末端可见腔内均匀细腻的中强回声,形态不规则(图3-1-15),其以下之输尿管不充盈。在IVP检查显示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处较圆钝或边缘不规则不光整而肾积水为轻度,则需警惕本病之可能。

图3-1-14 膀胱输尿管反流

图3-1-15 输尿管息肉

(三)结石
1.肾结石

肾集合系统区内可见强回声的大小不等的光点或光团,后方有声影(图3-1-16)。小结石可无声影,或在超声束投射到最准确的角度时才出现声影。大的结石往往仅见结石表面呈弧形强回声带,结石后部不显示。超声往往能显示毛糙疏松的结石的大部或全貌。鹿角形结石,因结石较大,超声多数仅显示表面强回声带,且易将结石的犄角误认为另一枚或几枚结石。肾盂和肾盏积水时,能够较清楚地显示结石,如结石能随体位而改变位置,则提示并非结石所致肾积水,需另找尿路梗阻的原因。

图3-1-16 肾盂结石

2输尿管结石

在大量饮水不排尿情况下,结石近端的输尿管及肾盂肾盏不同程度积水,多表现为轻度积水。结石多位于上段(肾盂输尿管交界部)(图3-1-17)及远端(输尿管膀胱交界部)(图3-1-18),儿童以后者最多见。声像图表现为输尿管内弧形或粗点状强回声,曳声影,在输尿管的无回声衬托下易于显示。超声可检出小到2mm的结石。CDFI显示患侧的膀胱内输尿管喷尿减少或消失。

图3-1-17 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结石

图3-1-18 输尿管结石

在腹部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均不能发现的阴性结石,但超声可清楚地显示结石回声。

(四)外伤
1.肾挫伤

肾实质无明显裂痕,肾内有出血水肿或血肿,出血水肿区呈回声增强,内可有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血肿呈低回声。肾周常无血肿。严重者肾脏结构模糊不清。

2.肾裂伤

肾部分破裂或撕裂伤时可见肾外形不完整,无回声区向肾实质内伸入,呈线状或楔形,深度不一,可与集合系统贯通,肾周可见尿瘤形成(图3-1-19)。完全断裂肾脏分为上下两半,二者之间为无回声。肾破裂时周围间隙及腹膜后间隙无回声区多为积尿,低回声区或中等回声区则提示血肿。包膜下血肿为半圆形或新月形(图3-1-20)。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可了解肾内血供情况,损伤局部可无彩色血流显示。如全肾均探查不到彩色血流,或患肾血流较对侧明显减少,提示肾蒂血管损伤断裂或血管内有血栓。肾破裂往往病情危急,超声可立即作出诊断。超声可了解肾损伤或裂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否肾蒂损伤,可估计出血量及积尿量,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保守治疗的病例,超声可随访观察出血有无进展及修复情况。

图3-1-19 肾裂伤,肾周尿瘤

图3-1-20 肾裂伤、肾周血肿

(五)肿瘤
1.肾母细胞瘤

超声鉴别肾内与肾外肿瘤一般不困难。肾内肿瘤边界清晰与残肾呈握球状。

肾母细胞瘤较小者,肾脏稍增大,轮廓完整,肾内结构清楚,于实质部分可探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可为低回声、中等回声或强回声。肿瘤较大者回声多不均匀。肿块形态有时不规则,从肾内经肾门向外延伸生长(图3-1-21)。中等大的肾母细胞瘤超声可于肿块周围探及残留受压的部分肾实质,肾盂、肾盏可有轻度或中度扩张、变形,移位,肾盏张开拉长,即所谓“爪征”。肿瘤较大时,周围探不到肾脏组织,患侧找不到正常肾脏也可作为诊断本病依据之一。肿块内可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囊状无回声,亦可呈小蜂窝状(图3-1-22A)。个别病例肿块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探及不到实性回声。如肿瘤累及肾盂盏,于肾盂盏内可见结节或息肉样肿瘤组织回声,钙化少见。超声不但可探及肿瘤周围大于1cm的肿大淋巴结,还可探及小于1cm的小淋巴结,及肝内多发低回声结节之转移病灶。

图3-1-21 肾母细胞瘤

由于超声可从不同切面不同角度探查,且血管腔内液体与周围对比度很大。因此观察肾静脉下腔静脉比静脉造影更准确,也比平扫CT效果满意。同时可鉴别下腔静脉梗阻是腔内瘤栓还是肿瘤压迫所致(图3-1-22B)。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的瘤栓位置、大小及形态。表现为肾静脉、下腔静脉增粗,内可见中等偏强回声条块。较长的瘤栓可延伸达右心房内。

图3-1-22A 肾母细胞瘤

图3-1-22B 下腔静脉瘤栓

2.先天性中胚叶肾瘤

肾内可探及不均低回声肿块,肿块内可探及大小不等的囊状无回声,可有小钙化灶,与肾母细胞瘤鉴别较困难。鉴别依据年龄段。

3.恶性杆状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瘤)

肿瘤回声不均匀,常有分叶,半数以上见肿瘤周围包膜下无回声区。部分病例中肿瘤边缘有点状或弧带状强回声钙化。

4.肾癌

Xp11.2异位性肾癌多见,超声表现瘤体较小,位于肾脏轮廓内,类圆形,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呈中等偏强回声,囊腔少见,部分可见钙化。肾盂肾盏受压拉长变形,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

5.多房囊性肾瘤

肾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无回声,部分囊腔内可见低回声光点漂移,囊腔之间互不相通,囊壁厚薄不均。周围肾组织受压,分界清楚。声像图与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不易鉴别。

6.肾淋巴瘤和白血病

多见继发于全身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少数为原发性。超声表现为双侧肾脏实质内可探及多数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结节,或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小者直径3~5mm,大者直径10mm左右。常伴有肝、脾及腹部淋巴结肿大。或双肾明显增大,甚至两肾内缘已互相贴近,皮质回声明显增强,皮髓质分界清楚,肾内探不到具体包块或结节,为病变弥漫性浸润肾脏,此型多为Burkitt淋巴瘤。

7.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又称肾错构瘤。是由血管、平滑肌、脂肪组织混合构成的良性肿瘤。一种表现为瘤体较小,呈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图3-1-23),光点分布密集均匀,提示瘤内脂肪成分较多。另一种瘤体较大,可以发生多次出血而呈强弱不等的混合回声,可见大片无回声区,或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回声与低回声无回声交错排列层层间隔环绕似洋葱样。合并结节性硬化,青少年多见,为双侧多发。不合并结节硬化,多发生在成人,多为单侧。

图3-1-23 肾脏错构瘤

(六)感染
1.肾脓肿

肾皮质的化脓性感染多为葡萄球菌经血行播散进入肾皮质引起。形成脓肿时超声表现为患肾局部增大隆起,皮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内有光点浮动。

2.肾周脓肿

超声显示肾周围低或无回声区,其形态随积脓的量而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曾见到一例2岁患儿,外院诊为肾肿瘤。超声见肾内低回声脓肿经包膜破入肾周脂肪囊形成巨大肾周脓肿,并可清晰见到肾内脓液与肾周脓液相连的通道,脓肿向体表膨出形成包块,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大量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3.脓肾

又称肾盂积脓。由于尿路梗阻合并感染引起。表现为肾盂透声差,呈细密的低回声或含光点的无回声。作者见到一例由输尿管囊肿继发感染造成的肾盂输尿管积脓,患儿排出的尿为黄绿色的脓液。

4.肾结核

声像图变化多样,轻度可无明显改变,中重度可表现为:①肾盂肾盏扩张型;②肾内干酪脓肿型,呈低回声或无回声或光点杂乱粗糙的中强回声;③纤维硬化型,肾脏失去正常形态,内为不均匀的高回声;④钙化型,肾脏内部结构不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团块状斑片状强回声后曳声影。输尿管受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肾积水程度与输尿管内径不成比例,常伴对侧肾积水。

(七)肾实质病变

肾实质急性弥漫性损害超声可见双肾增大,外形正常。皮质回声增强,比肝脏回声强,皮髓质回声差异增大。肾实质慢性弥漫性损害表现双肾缩小,回声增强与肾窦回声相等,边界不清楚。肾内皮髓质结构不清楚,实质内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小囊肿。

(八)肾髓质钙质沉着

轻者沿双肾髓质周边可见环形或半环形强回声;重者双肾髓质呈花瓣样团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与正常低回声形成鲜明对比,小儿多见于肾小管酸中毒及维生素D中毒(图3-1-24)。

图3-1-24 肾髓质钙质沉着

(九)肾血管异常
1.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n)

也称胡桃夹综合征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行程中,因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压,称为胡桃夹现象(图3-1-25)。诊断标准:仰卧位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段内径与狭窄段内经之比>3/1,或脊柱后伸位15~20分钟后,左肾静脉明显受压,其扩张段内径比狭窄段内径宽4倍以上,即可诊断。

图3-1-25 胡桃夹现象

2.肾动脉狭窄

二维超声患侧肾脏体积缩小,长径较健侧至少小于1.5~2cm以上。肾内结构正常。8岁以下小儿,腹部前后径小,腹壁薄,超声可清楚地显示肾动脉及狭窄段内径(图3-1-26)。同时还可观察合并腹主动脉狭窄及狭窄后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狭窄处血流亮度增加,靠近狭窄下游呈杂色血流。肾动脉闭塞者则主肾动脉腔内无血流信号。重度肾动脉狭窄或闭塞者,患侧肾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几乎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频谱肾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大于180cm/s提示肾动脉狭窄大于50%,大于200cm/s提示狭窄大于70%。正常肾动脉与邻近腹主动脉峰值流速之比(RAR)约1∶1.6,若RAR大于3.5,则提示肾动脉狭窄程度大于60%。肾动脉狭窄后肾内动脉收缩期加速时间延长,加速度减小,多普勒频谱变为三角形、圆顶形或平坦形等。一般认为收缩早期切迹消失,加速时间大于0.07秒,提示狭窄≥75%。

图3-1-26A 肾动脉狭窄

图3-1-26B 肾动脉狭窄

3.肾动脉瘤

肾动脉主干或初级分支呈瘤样扩张,有时可见瘤壁钙化或肾内出现限局性低—无回声区,有搏动感,CDFI显示瘤体内呈五彩血流并可引出湍流频谱。

三、膀胱及尿道

(一)正常声像图

膀胱内尿液呈无回声,其大小、形态及壁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而不同。充盈较好时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薄且光滑;充盈欠佳时壁厚且不规则。黏膜为细强回声带,肌层为中等回声,充盈饱满时厚1~2mm。超声还可以看到黏膜下壁内段输尿管,正常内径1~2mm。输尿管内尿液与膀胱内原有尿液的比重相差或超过0.010时,超声可见输尿管口喷尿现象,于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口自下而上或呈对角线方向间歇出现由许多移动光点构成的条状强回声。用微凸阵探头纵横切面观察尿道口区域,往往可见尿道近端内有少量尿液。男孩还可以看到前列腺回声。

(二)膀胱畸形
1.膀胱憩室

膀胱轮廓周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光滑与膀胱相通,憩室口可宽可窄,可并发感染、结石,排尿过程中可见膀胱缩小,憩室增大。

2.重复膀胱

盆腔内可见两个膀胱一大一小或等大,都有正常膀胱壁结构,多为左右并列,可以完全或不完全重复。

3.脐尿管异常

脐尿管瘘:脐下腹壁内低回声区,与脐部可见有一条状低回声通道相连。脐尿管囊肿:脐下腹壁内孤立性囊肿,与脐和膀胱无明显相通。

4.前列腺囊

膀胱后下方含液囊腔,囊壁光滑(图3-1-27),一般无分隔,有时可见其与尿道前列腺部或稍下方有一弯曲细管相连。

图3-1-27A 前列腺囊纵切

图3-1-27B 前列腺囊横切

(三)膀胱异物

异物种类繁多,女孩多见发夹,男孩多见塑料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991年6月—1994年12月于尿频、尿急、尿痛或血尿待查的患儿中经超声发现4例膀胱异物,均为男孩,年龄9~14岁,其中2例塑料丝,1例塑料管,1例气门芯。异物长度从3.5~100cm不等。超声可在膀胱内探及线状或管状强回声,盘绕呈多环状(图3-1-28),随体位移动。其中一例因异物时间较长,膀胱壁增厚,黏膜毛糙。膀胱异物多为塑料性质,X线观察较困难。静脉尿路造影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异物又很容易被造影剂遮挡。由于异物与周围尿液回声差异极大,超声能够很容易并很准确地做出诊断。一例14岁男孩始终否认曾放置过异物,最后根据超声所见,手术取出100cm长塑料丝;另一例9岁男孩,超声发现异物总长度3.5cm,约1.5cm仍位于后尿道内,4天后异物随尿排出。

图3-1-28A 膀胱异物

图3-1-28B 膀胱异物大体图

(四)膀胱炎

各种致病菌均可导致膀胱炎,非特异性膀胱炎多由大肠杆菌引起。声像图表现多样,可呈结节样突起或扁平状凸向腔内,表面粗糙;可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或回声增强;可表现为黏膜回声增粗不光滑,黏膜肿胀变厚等,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化验综合判断,以便于与肿瘤鉴别(图3-1-29)。

图3-1-29 膀胱炎

(五)膀胱结石

膀胱无回声区内出现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较大者呈弧形强回声(图3-1-30),改变体位可向重力方向移动,也可附壁。

图3-1-30 膀胱结石

(六)膀胱肿瘤
1.良性肿瘤
(1)膀胱乳头状瘤:

自膀胱壁向腔内突出的中等回声团,像水草一样在膀胱腔内飘动,结构松散,未侵及肌层。可有血尿症状。

(2)膀胱血管瘤:

自膀胱壁向腔内突出的实性中等回声团块,类圆形。CDFI显示血供丰富。

2.恶性肿瘤
(1)膀胱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好发于膀胱三角区,25%发生在膀胱顶。肿瘤起源于黏膜下,浸润膀胱壁。超声在膀胱无回声区内,探及自膀胱壁向腔内突入的团块或结节(图3-1-31),多数为分叶状或葡萄簇状,边界清楚,内部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可有囊状无回声区。很少见有钙化。肿瘤侵蚀膀胱壁,使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毛糙不光整且僵硬,层次不清,肿瘤与膀胱壁或膀胱壁肌层相延续,无分界,膀胱壁逐渐变薄。常可造成患侧远端输尿管不全梗阻,引起输尿管肾盂轻至中度积水。肿块基底部较宽不随体位移动,少数有蒂者随体位改变,后者需与膀胱内血块相鉴别,膀胱内血块无蒂,移动度较大,CDFI内探及不到血流信号。超声还可提示肿瘤向膀胱外延伸扩展程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图3-1-31 膀胱横纹肌肉瘤

(2)膀胱淋巴瘤:

膀胱壁弥漫显著增厚呈相对均匀的低回声,膀胱腔明显缩小。可见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亦可见肠系膜的转移灶,呈低回声结节。

(七)后尿道瓣膜

超声可探及双侧肾及输尿管积水,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开口宽大,膀胱增大,壁增厚,厚度范围4~18mm不等,且内壁不规则。于耻骨联合上方纵切面及会阴部纵切面能较满意地探及扩张的后尿道(图3-1-32)。

会阴部纵切探查尿道全程,排尿时观察,后尿道扩张,前尿道萎瘪,之间高回声膜状结构为后尿道瓣膜。

图3-1-32 后尿道瓣膜

四、子宫及阴道

(一)正常声像图

在各年龄组采用超声都可以探及子宫和阴道。在新生儿期,由于宫内母体激素的刺激,可见雏形的月经后子宫,比青春期前的子宫长而厚,长度范围2.3~4.6cm(均值3.4cm),宫底宽0.8~2.1cm(均值1.26cm),宫颈宽0.8~2.2cm(均值1.41cm)。几乎所有新生儿都能看到子宫内膜回声,大约30%内膜周围可见低回声的晕环,另外20%腔内可见液体,液体周围有厚的强回声边。数周后子宫缩小,宫底与宫颈比例相等或比宫颈小。7岁以前子宫几乎没有变化,以后逐渐增长变大,宫体比宫颈增长更明显。接近青春期时,状如成人子宫,宫底类似球形比颈部大,常可见到内膜回声。青春期正常子宫长2.0~3.3cm,最大宽径0.5~1cm;青春期后正常子宫长5~8cm,宽1.6~3cm。当月经将要来潮时,子宫降入盆腔,轴变得更倾斜。

在婴儿及儿童,超声均能显示正常阴道。较好地充盈膀胱可提供声窗。阴道纵切面呈管状与子宫颈相连,为低至中等回声,横切面为扁圆形。婴儿排尿时,超声很容易显示尿液经常反流进入阴道,并很容易与子宫直肠窝内的液体鉴别。

(二)子宫发育畸形
1.先天性无子宫

盆腔内探查不到子宫,有时可发现两侧卵巢,常常同时亦探及不到阴道。

2.始基子宫

膀胱后方只能探及到子宫,无内膜回声。

3.双子宫

盆腔内可见左右两个对称的子宫,两个宫腔内均可见内膜回声,两个子宫肌壁间有明显分界(图3-1-33)。

图3-1-33 双子宫

4.双角子宫

横断面探查可见靠近宫底的内膜回声呈蝶翅样,由宫底向宫体连续扫查时可见两侧内膜逐渐汇到一处,有时宫底可见凹陷。

(三)先天性阴道梗阻

先天性阴道梗阻一般分为三型。Ⅰ型最常见,系处女膜闭锁;Ⅱ型是阴道上1/3段有一厚约7mm的横膈所致阴道闭锁;Ⅲ型极少见,为阴道远端闭锁。女孩在青春期,间歇性腹痛(不来月经者)应首先考虑阴道梗阻。超声于膀胱后方可探及明显扩张的阴道、宫腔及宫颈,呈囊肿状,内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图3-1-34),用探头压迫可见回声光点漂移现象。如近端阴道扩张,远段不扩张,可诊断为阴道上1/3段闭锁。鉴别处女膜闭锁与阴道远端闭锁可经会阴部探查,此方法能够观察闭锁段的长度,前者闭锁段很短,而后者长1~4cm。

图3-1-34A 处女膜闭锁阴道积液

图3-1-34B 处女膜闭锁阴道积液

(四)肿瘤
1.子宫淋巴瘤

子宫明显增大,内可见强回声包块,界限不清,除肿块外余子宫壁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并可辨认内膜结构。手术该区域均为阴道肿瘤病变组织。

2.阴道橫纹肌肉瘤

阴道内可探及强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或阴道壁明显均匀性增厚,厚可达1~2cm,内呈不均质低回声。盆腔内可无肿块或于子宫周围可探及直径3~4cm中等回声肿块。

3.阴道内胚窦瘤

与阴道橫纹肌肉瘤在声像图上不易区分(图3-1-35)。

图3-1-35A 阴道内胚窦瘤

图3-1-35B 阴道内胚窦瘤

4.卵巢无性细胞瘤

较大,呈实性中等回声,相对均匀,边界光滑,囊性成分少。我院曾见到两例,瘤体均由盆腔生长至腹腔。

5.卵巢畸胎瘤

盆腔内附件区可探及肿块,边界清楚,内为囊实相间,囊性部分多占比例较大,多见有分隔(图3-1-36)。实性部分回声不均匀,部分病例内可见钙化。同侧卵巢多探及不到,对侧卵巢正常。因腹疼就诊者多合并有蒂扭转。

6.卵巢囊肿

盆腔内可见囊状无回声,边界清楚,壁薄光滑。囊肿较小时,周围可见小卵泡包绕。较大时,患侧卵巢探及不清楚。部分囊肿活动度较大。直径3-4cm小囊肿如无扭转症状,应隔期复查除外生理性囊肿。

图3-1-36 卵巢畸胎瘤

五、阴囊及前列腺

(一)鞘膜积液

可为原发或继发。常见的为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鞘膜积液,前者超声表现为阴囊内睾丸周围无回声区,后者表现为精索区可探及长圆形无回声囊,边界清晰光滑。如积液上通腹腔,下通睾丸鞘膜,即为交通性鞘膜积液。

(二)隐睾

可位于腹股沟管及其内,外环口或腹膜后。常见的为腹股沟型隐睾,超声表现为腹股沟管或其内外环口处可探及椭圆形均匀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晰光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较正常少,患侧阴囊内空虚。腹腔型隐睾因其位置深在,易受肠气干扰而探查困难,应注意扫查膀胱周围,肾脏下方,腰大肌前方。目前随着超声检查仪分辨率的提高,位于内环口上方的腹腔内的隐睾的发现率不断提高。

(三)急性附睾睾丸炎

附睾头、体、尾呈不同程度增大,以附睾头肿大多见,可保持原有轮廓,亦可肿大呈球形,或条状,回声可减低、增强且不均匀。炎症侵及睾丸时,睾丸肿大,回声可减低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附睾及睾丸内血流信号较健侧丰富明亮,以动脉为主,血流速度加快。患侧阴囊壁可增厚,精索增粗,可伴有鞘膜积液。重症炎症可见睾丸肿大,回声极不均匀,内有斑片状低回声或不规则液化区。此处血供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提示睾丸有炎性坏死或化脓,此时应注意与睾丸扭转鉴别。

(四)睾丸扭转

急性期阴囊肿胀,睾丸肿大,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可有小液化区,周边少量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睾丸周围可见丰富的环绕血流(图3-1-37)。病程长者,睾丸坏死萎缩,内无血流信号。有时自上而下连续扫查精索可见漩涡征是提示扭转的可靠征象。

图3-1-37A 睾丸扭转

图3-1-37B 睾丸扭转

(五)阴囊及内容物损伤

睾丸、附睾及精索均可伤及,以睾丸损伤最多见。挫伤:表现为睾丸肿大,回声减低,被膜完整,被膜下可见积血,实质内无裂隙。破裂:表现为被膜中断或局限性缺损,实质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细小光点。睾丸周边可见无回声区。

(六)睾丸微石症

双侧睾丸实质内弥漫分布的数量不等的强回声光点,无声影,余实质回声正常,睾丸血供、大小无变化。

(七)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表现为睾丸不同程度增大,实质回声内可探及低或高回声包块,边界清晰或不清。睾丸肿瘤绝大多数为生殖细胞肿瘤。小儿睾丸肿瘤以畸胎瘤(图3-1-38),内胚窦瘤多见。畸胎瘤表现为囊实相间,内可有钙化。绒癌、胚胎癌多呈不均匀强回声团。内胚窦瘤呈等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偶有囊腔。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白血病浸润多为双侧,睾丸弥漫性回声减低,体积增大。淋巴瘤累及睾丸可单侧或双侧,根据受累程度不同可表现为睾丸弥漫增大,回声均匀减低,或睾丸大小正常,实质内可见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回声区。病变区血流信号均较丰富。

图3-1-38 睾丸畸胎瘤

(八)精索静脉曲张

表现为左侧或双侧睾丸和附睾上方背侧,精索区可见迂曲的精索静脉,呈多个扭曲条管状无回声区(图3-1-39),其内径明显扩张达0.2~0.3cm,甚而大于0.3cm。增加腹压时可见血流明显增多,说明有倒流。

图3-1-39 精索静脉曲张

(九)前列腺横纹肌肉瘤

于前列腺区可探及中等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外形不规则,偶有钙化(图3-1-40)。内可有低或无回声区,化疗后肿物缩小,低或无回声区增大,或新出现无回声区。肿瘤侵犯膀胱颈可见局部壁不规则增厚。肿瘤压迫后尿道或前者原因可引起膀胱扩张尿潴留。超声可显示肿瘤与后尿道关系,如后尿道经肿块内穿行,可确诊肿瘤来源于前列腺,且多为横纹肌肉瘤。

图3-1-40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

(贾立群 王晓曼 黄洋阅) +fKfKt+p/dr8A9vQPxlfkQTBOy7XsgyJ4CW7F7cKxbWOxigHV7z4mxojxNfgab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