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痛的患儿应该立即给予关注,泌尿外科医师经常怀疑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绞痛,但需与非泌尿外科疾病鉴别。腹腔内疼痛的病因可能包括:幽门梗阻、中肠扭转、阑尾炎、肠套叠、便秘。一些非腹部来源的疾病也应考虑到,如镰状细胞贫血、肺炎等。有时,一些睾丸扭转的儿童会诉腹痛,但阴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腹部包块起源于泌尿生殖器官,应该快速评估。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腹部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其次为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较肾母细胞瘤更易出现全身症状。新生儿最常见的腹部包块为肾积水。如果怀疑腹部包块,应行超声检查。如果包块为实性,需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术或磁共振成像检查。
如果儿童诉阴囊疼痛,必须首先考虑睾丸扭转。但是,一些病例,通过精确的病史可以使患儿免除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常见的急性阴囊疼痛包括:睾丸扭转、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睾丸炎、斜疝或鞘膜积液、外伤、肿瘤、水肿、皮炎、蜂窝织炎、脉管炎如过敏性紫癜。渐进性的阴囊疼痛常见于附睾睾丸炎,突发疼痛常为精索扭转或睾丸附件扭转。阴囊红肿、睾丸位置上移、提睾反射消失常提示精索扭转。但阴囊无红肿、提睾反射存在不能除外睾丸扭转的可能性,尤其疼痛为急发时。睾丸扭转的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的单侧疼痛伴恶心呕吐。如为间歇发作提示间歇性睾丸扭转。睾丸扭转需急诊手术。症状出现8小时后仍需手术探查,因为睾丸的可用性难以预测。
患有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儿童,如果腹股沟或阴囊疼痛,需引起重视。如果有腹股沟或阴囊疼痛病史,需告知父母如何辨认嵌顿疝,出现后急诊就诊。婴幼儿无症状鞘膜积液极少需要早期手术。大多数鞘膜积液1岁内可自行吸收。
男童隐睾常见。早产儿发病率为30%,足月产儿发病率为3%。少量患儿6个月后可下降。尽管隐睾不需急诊手术,但手术应在6~18个月龄完成。青春期前男童,如果提睾反射引起睾丸回缩,不需手术。回缩睾丸必须与滑动性睾丸鉴别,后者可能需要行睾丸固定术。
精索静脉曲张青春期前不常见。15岁时发病率增至15%。左侧占90%。如果为单纯右侧精索静脉曲张,需评估是否为腹膜后因素压迫右侧睾丸静脉所致。
青春期前阴囊包块应考虑睾丸及睾旁肿瘤,尽管较附睾头囊肿、附睾精子囊肿少见,但无痛性的睾丸或睾旁肿物需立即处理。应行体格检查及阴囊超声检查。青春期前最常见的睾丸肿瘤为畸胎瘤,其次为横纹肌肉瘤、表皮样囊肿、卵黄囊瘤及生殖细胞瘤。多中心回顾分析发现:74%的青春期前睾丸肿瘤为良性肿瘤,且畸胎瘤最常见,占48%,卵黄囊瘤占15%。2岁为肿瘤高发期,在这一时期,75%的肿瘤为恶性,卵黄囊瘤最常见。非睾丸来源的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也应考虑。
男童痛性异常勃起必须立即评估。疼痛可能提示海绵体缺血,如不治疗,可进展为纤维化。患镰状细胞贫血的患儿出现异常勃起的风险高,发生率约75%。
嵌顿包茎也需要及时行手法复位。儿童常需利多卡因阻滞及一定程度的镇静。相反的,婴幼儿包茎为生理性的,2~3岁前不建议手法上翻。大年龄的儿童包茎可外用1~2疗程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霜,如无效,可考虑行包皮环切术。
尿道下裂通常于新生儿期开始评估,因为大多数患儿父母要求尽早与手术专家交流。
包皮环切术后应该无活动性出血、排尿正常。术后包皮口狭窄环可能导致阴茎头不能完全外露。可以应用4~6周的凡士林。外用1~2疗程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霜也可以软化瘢痕,使阴茎头外露。如果排尿正常,再手术应该推后4~6个月。
女童经常因阴道口包块就诊于儿童泌尿外科门诊。阴道包块可为易见的或阴道口突出的。阴唇间包块包括:良性如尿道旁腺囊肿、尿道黏膜脱垂、处女膜闭锁、脱出的输尿管膨出或少见恶性肿物如阴道横纹肌肉瘤。膀胱出口梗阻可能起因于输尿管膨出脱出。大多数通过体格检查可鉴别,病史如疼痛、出血或排泄障碍可帮助鉴别。
尿道黏膜脱垂常见,尤其是年幼的非洲裔美国女孩多见。脱垂跨过尿道口,形成出血性“甜甜圈”形包块,触诊可出血。女童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取决于脱垂的大小及是否累及尿道口。雌激素局部治疗常有效,直至排尿正常。部分需要手术切除。
如果年幼女童阴道出血,需考虑阴道良恶性肿瘤的可能。考虑范围包括:血管瘤、横纹肌肉瘤、恶性上皮性肿瘤。阴唇包块可能为斜疝或圆韧带囊肿。小阴唇粘连常见且常无症状。患儿偶尔会诉存留尿液对阴道有刺激性。此时,如不分离粘连,刺激性症状可引起不规则排尿如尿频、尿急。对一些女童来说,阴唇外用短疗程的雌激素霜可能有效。但是一些病例,常需在门诊行粘连分离。如尿道及阴道不能区分,需怀疑泌尿生殖窦畸形。内镜及磁共振成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变得越来越有用。
新生儿发热性尿路感染需急诊治疗,因为若感染不及时治疗易发生肾脏损害。婴幼儿需尽早静点抗生素,因为败血症发生率高,约10%~22%。合适、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肾瘢痕的发生率。许多学者认为抗生素降低了肾脏损害的可能性而不是真正地阻止瘢痕的形成。
近乎全部尿液培养证实的尿路感染患儿应该最初行超声检查。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及未行包皮环切的婴幼儿反复尿路感染的风险高。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指南意在加强2个月至2岁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断。主张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主张第一次发热性尿路感染、超声正常的患儿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检查。但数据有限,应用范围窄。依据AAP指南治疗的儿童需密切随访,评估病人对指南的依从性,进一步评估对急性肾盂肾炎及肾脏损害人口发病率的影响。
大多数镜下血尿被评估,来源不能辨认。最常见的无症状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病原学为高钙尿症。儿童肉眼血尿较镜下血尿少见,发生率约1.3‰。最常见的诊断包括:尿路感染(26%)、外阴炎(11%)、外伤(7%)、尿道口狭窄(7%)、凝血异常(3%)、尿路结石(2%)。最常见的儿童肾小球性的肉眼血尿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前期咽痛、脓皮病、水肿或尿液检查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可导致反复肉眼血尿伴腰部疼痛,可能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前。
(王文杰 黄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