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夫自古名人,无不从学而就功,推穷事理,尽因事以立文,须在理通,方当行用。若或言词无据,即不足与讨论以从,幼岁此道留心,亦乃数世相传,岂敢妄违先哲。每逢同道,皆言眼疾有七十二般,及问其数,名迹难言一半。今则谨按诸家眼论,夙夜搜求,敢推眼疾之名果有七十二种,据其疾状,患者颇多,论录为歌,以贻后代。又自古诸家之眼论,各有条章,病状一一不同,数目皆书不足。或有画作图形,或有歌其药性,虽则救人为切,详之理,未周全。遂乃按其古今,缀为歌颂,名号审的歌矣。庶使心念其言,眼看疾状,认识既不差错,治疗又有所凭,将用救人,永无伤横。近见庸医之辈,学不从师,自出己意,乱行针药,或即虚则反泻,实则反补,或则翳嫩便针,疮痕割烙。或即不看血忌,触犯人神,或即误针太深,损其荣卫,因兹疼痛,便致损伤。针刀触着五轮,汤药乖于脏腑,亦由病家无鉴,信任庸医,遂使可痊之眸,永沉昏暗之证,忝为人子,曷不愍伤。故书苦口之辞,发挥歌诀义理者也。
夫眼者,五脏之精明,一生之至宝,如天之有日月,其可不保护之。然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黑眼属肝。血之精为络果属心。气之精为白眼属肺。肉之精为约束属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六淫外伤,五脏内郁,饮食房室,远视悲泣,抄写雕镂,刺绣博奕,不避烟尘,刺血发汗,皆能病目,故方论有五轮、八廓、内外障等,各各不同。尤当分其所因,及脏腑阴阳,不可混滥。如目决其面者,为兑眦,属少阳。近鼻上为外眦,属太阳。下为内眦,属阳明。赤脉从一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此三阳病,不可混也。睛色赤,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青,病在肝。色黑,病在肾。色黄,病在脾。色不可名者,病在胃中。此五脏病,不可混也。仍叙三因于后。
病者喜怒不节,忧思兼并,致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厥,逢脑之虚,浸淫眼系,荫注于目,轻则昏涩,重则障翳,眵泪胬肉,白膜漫睛,皆内所因。或数冒风寒,不避暑湿,邪中于项,乘虚循系,以入于脑,故生外翳。翳论中所谓青风、绿风、紫风、黑风、赤风、白风、白翳、黄翳等。随八风所中,变生诸证,皆外所因。或嗜欲不节,饮酒无时,生食五辛,热啖炙煿,驰骋田猎,冒涉烟尘,劳动外精,丧明之本。所谓恣一时之游佚,为百岁之固愆,皆不内外因。治之各有方。
眼中赤脉血轮心,眼中白睛有赤脉,是血轮,主属心。
黑睛属肾水轮深,黑睛属肾,为水轮。
白睛属肺气轮应,白睛为气轮,属肺。
肝应风轮位亦沉,肝主风轮,在内无形。
总管肉轮脾脏应,肉轮属脾。
两睑脾应病亦侵。两睑属脾。
瞳人属肾为淮海,光明莹净值千金。
一脏不和攻入眼,针医宜蚤莫沉吟。
愚痴初患不将治,初问针药却生疑,
求神拜鬼闲烧灸,痛极狂心枉祷祈。
风热渐深牢固后,昏沉翳膜始求医。
假使得痊兼复体,服药名医日月迟。
不疼不痒渐昏矇,薄雾轻烟渐渐浓,
或见蝇飞花乱出,或如悬蟢在虚空。
此般样状因何得,肝脏停留热及风。
大叫大啼惊与怒,脑脂流入黑睛中。
初时一眼先昏暗,次第相传与一同。
苦口何须陈逆耳,只缘肝气不相通。
此时服药期销定,将息多乖即没功。
日久既应全黑暗,特名内障障双瞳。
名字随形分十六,龙师圣者会推穷。
灵药这回难得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强修将息依前说,莫遣仍前病复踪。
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人子须审看,
分明一一知形状,下针方可得安然,
若将针法同图翳,误损神光取瘥难。
冷热先明虚与实,调和四体得全康,
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
咳嗽振头皆不可,多惊先服镇惊圆。
若求良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看。
老翳细针粗薄嫩,针形不可一般般。
病虚新产怀娠月,下针应知将息难。
不雨不风兼吉日,清斋三日在针前。
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
患者向明盘膝坐,提师腰带在心安。
针者但行贤哲行,恻隐之情实善缘。
有血莫针须住手,裹封如旧再开看。
忽然惊振医重下,服药三旬见朗然。
七日改封虽见物,花生水动莫他言。
还睛圆散坚心服,百日分明复旧根。
内障金针针了时,医师言语要深知,
绵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绵系之,
头安枕上须要稳上一作豆,仰卧三朝莫厌迟。
封后忽然微有痛,脑风牵动莫他疑。
或针或烙依经法,痛极仍将火熨之。
拟吐白梅含咽汁,吐来仰卧却从伊。
起则恐因遭努损,虽然稀有也须知。
七朝豉粥温温服,震着牙关事不宜。
大小便时须缓缓,无令自起要扶持。
高声叫唤言多后,惊动睛轮见雪飞。
如此志心三十日,渐渐出外认亲知。
收心莫忆阴阳事,夫妇分床百日期。
一月不须淋洗面,针痕湿着痛微微。
五辛酒面周年断,服药平除病根基。
小儿不与大人同,医疗之源别有宗。
神气未全难保抱,铍镰灸烙哭伤瞳。
等闲痛药勿令点,啼叫劳他病转浓。
更若手揉难禁制,因兹睛破永天终。
欲求稳便全双目,善药煎淋洗避风。
服药养肝须见效,免教昏暗一生中。
凡眼病多因五脏壅热上冲使然,故汤饮之剂,不可见火,盖药性得火则热,投之脏腑,恰如扬汤止沸,非谓无益,又且害之。须是净洗向日,如遇阴雨,亦当风干,若食前补实等药,或炮或灸,一依方法,今具于下:
乌头、附子:生用去皮尖,熟则用灰火炮裂去皮尖。
牡蛎:生用则去泥,熟用盐泥固济,炭火烧通赤,取净,须左顾者。
诸角先镑治为细末,然后入药和合,宝石亦然。
大黄:古方亦用湿纸裹煨,或甑上蒸。近世生用,当量虚实生熟用之。
天麦二门冬、牡丹、巴戟天、远志、地骨皮、皆去心。
茯苓:去皮。
芍药:去心,补药用白者,泻药用赤者。
当归:去芦净洗,入补药则用水洗,烈日晒干。入汤饮酒浸十宿。
羌活、黄连、藜芦:去根芦洗净。
矾石:须于新瓦上,或铜器中熬令沸,汁尽即止。
石南:剔取叶、嫩茎。去大枝。
菟丝子:酒浸、曝干、火焙亦得。用纸条子同碾即为末。又用盐拌碾则易碎,但只用酒浸烂而碾为膏。却焙再碾,念老鹰声不辄则易碎。
杏仁、蕤仁:湿去皮尖。
柴胡、藁本、前胡:去苗洗净。
桂心:去皮。
陈皮、枳壳:去瓤,麸炒。
诸花:去萼及梗,洗净。
香附子:麸炒。去毛。
白僵蚕:直者,去丝嘴,炒。
防风:去叉股者。
蝎虫:去足翅、微炒。
荆芥、白芷、白及、白蔹:不见火。
蝉蜕:洗去土,晒干,微炒。
细辛:去叶、洗净。
乳香:寻常用指甲爪、灯心草、糯米之类同研及水浸乳钵研之,皆费力。惟纸裹放壁隙中良久,研即粉碎。
麝香:须着少水研之,自然碎极细,不必罗也。
炼蜜法:称蜜十两、水十两,同煎去沫,准令水尽,取出,称得净蜜十两,则是水耗而蜜在,庶不焦损。又每蜜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是数若太少太过,并用不得。
凡膏中用蜡,皆烊搅,调以和药。
凡膏中用脂,皆先炼去草,方可用。
凡膏中有用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飞过如面,绞膏毕,乃投膏中,以物疾搅,勿使凝强不调。
凡膏中用水银,须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然。若水银误倾在地,不可收,宜以雉尾收之,川椒亦嘉。
凡药中用蜜,先称药末两数若干,次称炼了蜜与药等分,方可搜,搜毕,更于石臼中捣百数杵,视其色理合同为嘉。
凡药末须用蜜绢作罗底。
锉散药用竹筛筛过,方得药汁清利。
大凡煎药,退热药须要清利,不可用火太猛,火势蒸炎,水则易干。须是火势得中。扇之,恐灰土泥飞入药中,服之反为害也。要当家人监视,不可专付婢仆也。
凡服药率多凉剂,必于食后服之。或者徒泥其说,往往食未下咽,药即入口,是致食气与药气冲搏,酿积于脾胃之上,不谓药无其效,且使脾家受冷,旋至虚弱。须当食歇片时,候胸膈稍宽,然后随意服之。尤贵冷热所得。火热则非肝肺所宜,大冷则脾胃停积不化,宜自斟酌耳。
凡点眼之药,多用脑、麝之类,通入关窍毛孔,易至引惹风邪。点眼之时,宜向密室端坐,然后用铜箸点少许药,放入眼内,点毕,以两手对按鱼尾二穴,次合眼良久,候血脉稍定,渐渐放开。若是夜卧用药,则又不拘此法也。或向当风去处,或是点罢即开,则风邪乘入血脉,涩滞难散,疾势愈切,须当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