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知觉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技术

由于患者脑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知觉障碍可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若干个临床亚型。在临床上,单一的、典型的病例较少,常多种症状并存,且合并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对知觉功能障碍者实施作业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有目的和意义的作业活动来改善受损的知觉功能,或利用其未受损的感觉通路使用功能代偿、环境改造等手段来代偿某一感觉通路受损的知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要根据评价的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需求选择实施作业治疗,作业治疗师要学会仔细、全面观察分析患者的异常行为特点,找出其不能用单纯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精神心理状态等来解释的问题,通过进行临床评定和推理,判断是否存在知觉障碍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训练计划。以改善知觉功能为目的的作业活动包括即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FRA)或技能法(skill)、训练转移法(transfer of training approach,TTA)、感觉整合法(sensory integration approach,SIA)、神经发育疗法(neuro 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等。功能适应性作业活动是指导患者利用残存的功能,或通过改变其生活环境来代偿受损的知觉功能。通常对于脑损伤早期以及轻症、年轻患者采用以改善功能为主的策略,随着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功能代偿和适应训练,通过环境调整使患者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对于脑损伤后期或重症患者则以实施与其实际生活相关的功能代偿和适应性训练。在临床上各种知觉障碍有时混杂存在并相互影响,治疗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掌握,选出主要的功能缺陷并进行综合训练。此外,作业治疗师还要注意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并指导他们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有多种方式,包括“一对一”的个体训练和小组训练等方式。2014年,Chiara等人对92例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进行包括16次单独1h训练的认知康复,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远程指导的计算机练习,对照组进行假干预。4周后观察组所有患者认知测试均有显著性改善,而对照组仅表现出轻度改善;组间比较发现视觉注意和言语记忆只在观察组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故对脑损伤患者实施知觉训练应从早期开始。

一、失认症的作业治疗技术

针对失认症的作业治疗有改善功能的作业治疗技术和功能代偿性的作业治疗技术。如,使用感觉整合技术引出大脑对感觉、运动功能的整合,以促进知觉功能恢复;使用神经发育法中的手法操作诱发和促进正常运动的出现;通过鼓励患者进行双侧运动,恢复正常姿势;应用功能法或技能法来帮助患者学习具体的ADL及相关动作,通过重复进行特定的知觉作业活动把训练效果泛化其他训练课题及日常生活活动中,以掌握实际的生活技能;也包括教会患者用残存的功能去代偿丧失的功能以及通过改变环境以适应患者的功能缺陷。其中功能法或技能法是作业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也是最实用的治疗方法。在对失认症患者实施作业治疗时还应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让他们了解患者的障碍,了解与病前相比有哪些功能下降,使他们在活动前能够对障碍可能造成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引导患者自己寻找克服障碍的方法,必要时使用代偿行为。不同种类的失认症作业治疗也各有侧重点。

(一)视觉失认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视觉识别训练:

主要是反复练习辨别各种视觉刺激,即针对受损的视知觉功能进行对物体、身体部位等辨识。如让物体失认者反复辨别常用物品、必需品等。①形状辨认:治疗师使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图案后让患者模仿、复制,必要时给予暗示和提醒,直到患者能够正确选用图形并拼接;②颜色辨认:治疗师向患者出示各种颜色的卡片让患者反复辨别颜色并进行命名;或让患者练习在其熟悉的物体的轮廓图涂上正确的颜色或把轮廓图与颜色板进行配对,必要时给予提示;③面容辨认:让患者练习辨认其家人、挚友或熟悉的名人、公众人物的照片,或向患者出示其家人、熟人或将指定人物在不同场景、不同角度照片,或者从患者与不同人合影的照片中让其寻找辨认人物;也可让患者练习把写好的名字与照片进行配对;或让患者将其不同年龄段的照片按年龄顺序进行排列。也可以利用录像进行辨识练习,让患者找出录像中的人物与名字之间的联系,必要时给予语言提示。

(2)感觉-运动训练:

即通过感觉-运动刺激训练来促进对物体的认识,如让患者进行“刷牙”“擦脸”活动,以此来促进对“牙刷”“毛巾”的辨识。早期训练时可让患者注视一点(如实施训练者的鼻子),然后向刺激物伸手(如实施训练者拿着的铅笔)。目前国外最新的干预训练是基于视觉运动整合理论的视觉-神经康复训练,多采用触摸屏平台或触控技术,用触摸屏进行知觉视觉训练和行动视觉训练,可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认为视觉-运动整合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失认症。

(3)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005年一项基于日常生活活动的失认症训练对40名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和ADL训练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双向性能力的恢复。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代偿策略:

利用未受损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功能补偿某一感知觉上的缺陷。鼓励患者多使用视觉外的正常感觉输入方式来代偿受损的视觉整合功能,如,让指导面容失认者利用面容以外的特征如声音、发型、身高、步态、服装等进行辨认。听觉失认者如用门铃加闪灯进行代偿。

(2)环境调整:

如在物品上贴标签,或把不能识别的人物名字写在其不同拍摄角度和光线的面部照片上。

(二)触觉失认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刺激:

给患侧肢体以触觉刺激,以改善其触觉知觉功能。如用粗糙的物品沿患者的手指从指根向指尖移动进行触觉刺激;或让患者用患侧手掌抓握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刺激触压觉感受器。摩擦刺激和压力刺激可以交替进行。

(2)触觉辨识:

让患者闭眼,用手部触摸来分辨不同质地的材料,如砂纸、丝绸、毛巾等。为提高训练效果,在进行辨识练习时提示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物品的特征上,重视对物体的形状、材料、温度等特质的体验。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代偿策略:

指导患者利用视觉或健手的感觉帮助患肢进行感知。

(2)宣教:

让患者了解触觉失认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潜在危险性。

(3)环境调整:

如在厨房等场所贴上提示牌,以避免损伤。

(三)听觉失认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辨别声音:

让患者辨别不同的声音。如“喇叭”的声音。治疗师先吹一只小喇叭,接着让患者吹另一只,然后让其把画着“喇叭”的图片与写有“喇叭”文字的图片配对,来训练患者重新建立声音与发声体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让患者闭眼仔细听“闹钟铃声”,然后让其睁开眼睛,从画有锤子、水杯、闹钟、口哨的图片中辨认出刚才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图片。治疗师从发“a”的声音,让患者对着镜子模仿数次,然后出示一张写有“啊”字音的字卡,再令患者模仿此音;下一步加入元音“i”“o”“u”,并分别出示相应的字卡。

(2)声-词联系练习:

治疗师播放猫叫、狗吠、鸟鸣等声音,让患者找出与叫声一致的动物的词卡。

2.功能适应性训练

主要是指导患者利用其他感官进行代偿,如把门铃附加闪灯等。

二、失用症的作业治疗技术

针对失用症的作业治疗方法包括:

1.功能恢复性训练

包括感觉刺激、手势训练、特定活动训练等。2011年,Bolduc和Lawrence报告了对1名发病两周内的脑卒中偏瘫失用患者应用特定感觉刺激,通过每天几小时练习日常生活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潜力。2000年,Smania等人让13例失用症患者与治疗师一起进行手势训练,训练后患者使用物体和姿势控制都有所改善。2006年,Smania等人对33名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手势训练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且在治疗后两个月复查时改善明显增加。特定活动训练用于保留学习日常活动能力者。1998年,Goldenberg和Hagmann报告了对15名失用症患者进行修饰、穿衣和进食、刷牙、穿T恤或套衫、在面包片上涂黄油等特定活动的训练,结果显示训练任务中的错误减少。另一项研究是让6名失用症患者接受了四种日常生活活动任务练习(用自动咖啡机准备咖啡;更换录音机电池,插入磁带并播放;切一片面包,涂上黄油和果酱),结果显示特定活动成绩有所改善。提示功能恢复性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失用症。

2.代偿性训练

侧重于与失用症相关的生活技能训练,而不是针对恢复功能障碍。1998年,van Heugten等人进行了一项涉及16所医院的33名患者和26名治疗师的研究,对患者训练的重点是克服生活障碍的行为模式教学策略,包括启动/导向、执行、控制和纠正三个阶段的个性化干预,每天30min、每周3~5次,共12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2006年,Geusgen等人将113例左半球受损的脑卒中失用症患者随机分为恢复性策略训练组和代偿性策略训练组,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的失用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代偿性策略训练组的收益更大。2007年,Geusgen等人报告了把代偿性训练在从医院推广到家庭方面的有效性的证据,结果显示对日常生活活动任务改善更为明显。故代偿性训练策略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失用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推荐应用到在家庭训练中。不同类型失用症患者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运动性失用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刺激:

在进行特定的作业活动前先给患侧肢体以本体感觉、触觉、运动觉刺激,如在进行制动轮椅训练前可先给肢体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以增加患者的感觉输入。

(2)暗示、提醒或手把手教:

在执行各种训练任务时给予暗示、提醒或亲手教患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少暗示、提醒等并加入复杂的动作指令。

2.功能适应性训练

指导家属和相关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口头指令。

(二)意念运动性失用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刺激:

在治疗前及治疗中给患肢以触觉、本体感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刺激,以加强正常运动模式和运动计划的输出。

(2)动作指导:

对于患者表现出的动作笨拙和动作异常尽量不用语言来纠正,而应握住患者的手帮助其完成,随着动作的改善逐渐减少辅助量。

(3)想象或观摩:

在训练开始前先让患者想象将要进行的动作,或观看治疗师或他人演示一套完整的动作,然后再让患者进行尝试。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应尽量使活动在无意识的水平上整体地出现:

由于意念运动性失用者往往能够较好地完成粗大的全身性活动和下意识的连续动作,故治疗师要设法触发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发运动,而不宜将活动分解,应尽量使活动在无意识的水平上整体地出现。

(2)ADL训练时应尽可能在相应的时间、地点和场景进行:

如早晨在病房进行穿衣、刷牙、吃饭等训练。

(三)意念性失用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排序练习:

治疗师向患者出示若干张表达故事情节的图片,让患者根据故事情节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一段故事,当患者可以完成后逐渐增加图片的数量和故事情节的复杂性。

(2)系列动作练习:

让患者练习日常生活中由系列动作组成的活动,如泡茶后喝茶、洗菜后切菜、摆放餐具后吃饭等。由于患者常常出现顺序的混乱,必要时把活动分解为若干步骤,待患者学会后逐步串联起来完成一整套系列动作。如把“划火柴-点蜡烛”的系列活动分解为:拿起火柴盒-取出火柴棒-划着火柴-拿起蜡烛点燃等若干个步骤并依次练习。必要时需要提醒下一个步骤,或亲手帮助患者进行下一个动作直到可以基本完成动作。

(3)描述活动顺序:

让患者大声说出活动步骤,然后再练习该系列动作,必要时可给予提示等帮助。当患者能够完成后逐渐改为低声重复,直至在默念下完成。

(4)视觉、触觉提示:

若患者不能通过口头描述活动顺序来完成活动时应避免口头提示,可采用视觉或触觉的提示来完成活动。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代偿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动作简化、步骤少的活动。如,当患者不能完成给裤子系皮带的系列活动时可以把裤子改为松紧腰带;对于系鞋带困难者选用松紧口鞋或弹力鞋带等。

(2)单项技能训练:

对于知觉技能改善困难者,可集中并大量重复练习某个单项技能,以便患者学会。

(3)选择恰当的自助具:

要选用操作简单、步骤少的自助器具,如系扣器、单手开启器等,慎重选择需要较高动作水平和运动计划能力的自助器具。

(四)结构性失用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复制作业:

①复制几何图形:从简单的平面上的作业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复制复杂结构,如先练习临摹或复制正方形、三角形或“T”字形,逐渐过渡到连接点状图或虚线图;由练习临摹或复制平面图逐渐过渡到立体图。还可以在木板或粗糙地面上进行这些练习,以增加本体感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的输入。②复制立体结构:用积木等练习复制立体的结构,一般从简单的(如先用3块积木搭建)开始,逐渐增加积木的数量及搭建难度,从二维到三维、从单色积木到彩色积木、从大小和形状相同到不同,逐渐过渡到根据照片或图画再现三维结构。③复制图形:用火柴棍、木钉板、几何拼图或图画拼图进行复制作业,从简单的图形或熟悉的人、动物或物品开始练习,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暗示及提醒,随着功能的改善逐步减少提示,并逐渐增加图形或构图的复杂性;也可以使用裁衣的纸样、布置家庭用的家具小样等进行练习;复制立体构造的作业还可以使用日常用物品进行排列、堆放和有次序的堆积等。

(2)本体感觉、运动刺激:

在上述复制作业中还可以加入本体感觉或运动刺激,提高训练的效果。

(3)ADL训练:

对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如练习做饭、摆餐具、组装家具、裁剪衣服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活动分解:

把需要进行的作业活动分解成若干步骤,对完成困难的步骤提供辅助;或先训练完成部分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完成全部的活动。可由治疗师先完成活动的一部分,让患者完成训练课题的剩余部分。如练习摆放餐具作业时治疗师先摆好碗、杯子,然后让患者完成剩余的部分活动。

(2)做标记或提供模板:

当完成组装任务困难时可以事先按一定的顺序把配件摆放好或给配件按组装顺序做出标记,或提供安装模板(如说明书或安装顺序图),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运用于结构性失用的临床治疗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①基于反馈的视觉定向识别训练:2016年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13名发病12周至28周表现线条定向和相关视觉空间任务严重缺陷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4周基于重复反馈的视觉定向计算机训练,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者的训练和非训练空间定向测试迅速改善,部分达到正常水平,且获得的改善在2个月随访时仍保持了稳定,对相关空间任务(如水平写入、模拟时钟读取和视觉构造能力)的改善也达到了可进行分级转移的程度。故基于反馈的视觉线条定向识别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结构性失用。②运动游戏训练:是对常规康复的补充治疗,可以用于在家里进行扩展训练。2017年一篇多项随机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作者在PubMed/Medline、Scopus、Pedro和Google上搜索相关文章,只保留了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520篇摘要,其中13项研究符合标准,共获得465名参与者,其中233名以跑步为主进行游戏,232项分配给替代或不干预。研究人群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病、痴呆、阅读障碍、唐氏综合征等,结果运动游戏训练能显著改善参与者的执行功能和结构性失用,认为积极努力的游戏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结构性失用有益。

(五)穿衣失用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输入:在穿衣前让患者用手感觉衣服的质地、重量等。

(2)穿衣训练:可用暗示、提醒,甚至逐一步骤用言语提示,必要时手把手教患者,通过反复练习提高穿衣技能。在穿衣过程中如某个步骤出现停顿或困难可重新给予语言和视觉提示。

(3)对穿衣失用者予以结构性失用的训练方法常可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代偿策略:

教会患者根据商标或做标记区分衣服的不同部位,如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衣服的上下、左右;在衣服的正反面做上明显的记号或贴上特别的标签;指导患者每次系扣时从最下面的扣子和扣眼开始或将每对扣子和扣眼做不同的标记。

(2)固定穿衣方法练习:

对于穿衣困难者教给患者一套固定的穿衣方法,通过反复练习使其掌握要领。即使治疗师不在场也可以利用录音或口述来提示穿衣的先后顺序。当功能改善后逐渐减少提示,直到不靠指导独立完成。

三、躯体构图障碍的训练技术

(一)左右分辨障碍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刺激:

在患者注视下固定给一侧肢体以触觉和本体感觉刺激。

(2)左右辨别练习:

反复使用含有“左”“右”的口令或进行与“左”“右”有关的活动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佩戴标志物:

为帮助患者区别左右,可以使用佩戴标志物的方法,如佩戴戒指、手镯、手表,或在衣袖和鞋上贴彩色胶带以帮助区别左右。

(2)功能代偿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对患者使用带有“左”和“右”的口令,可采用指点或提示的方法。

(二)躯体失认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整合:

把让患者进行感觉输入与特定的运动反应联系在一起的作业活动,如令患者用自己的手或粗糙的毛巾摩擦身体的某一部位并说出该部位的名称;或模仿治疗师的动作,如用右手触摸左耳,将左手放在右膝上。

(2)辨识训练:

让患者反复对身体各部位及其相互间关系进行辨别。可以让患者按指令做动作,如“指出或触摸你的大腿”,或叫出指定身体部位名称。

(3)人体拼图:

让患者把包含身体各个部位的拼板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

(4)神经发育疗法:

用手法和运动给予患侧肢体触觉及运动刺激,鼓励用双侧肢体或患肢进行活动,促进正常的姿势、体位及运动模式的建立,重建正常的身体模型。

2.功能适应性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提示。如患者知道器官的功能但不能辨认器官或器官部位间的关系时用语言暗示,或让患者举手时说“请举起你拿东西的手”。

(三)手指失认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感觉整合:

增加手部皮肤触觉和压觉输入,如使用粗糙的毛巾用力摩擦患侧前臂的腹侧面、手掌、手指指腹;抓握用硬纸板做成的圆锥体,使其向手掌施加压力并在手掌中移动产生摩擦感等。注意刺激应适度,不能引起明显的不适,以免引起防卫反应或使手部受伤。也可进行按压键盘、弹琴等作业活动。

(2)手指辨认:

让患者反复按指令辨认手指图案、患者本人或治疗师的手指。

(3)ADL训练:

进行与手指功能相关的功能活动,如使用勺子进食、更衣训练、写字、画画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手指失认一般不影响手的实用性,严重者可影响手指的灵巧度,从而影响相关的活动能力,如系纽扣、系鞋带、打字等,此时应提供相应的代偿方法。

另外,对于格斯特曼综合征的患者在进行作业治疗时应注意分别针对各种障碍进行练习。例如,对有左右失认者,经常提供左右方向的暗示;在进行作业活动时让其喊出左或右的方向;在衣服、鞋子等的左侧用彩色带子等做标志;让患者用左手戴手表,并让他看时间时提示自己:这是左侧。针对手指失认可给患者反复在不同的手指上进行触觉、压觉刺激,并说出刺激手指的名称。对有数字失读的患者让其进行玩扑克牌、投骰子等活动,以帮助其辨认数目;也可以让失读者阅读句子、短文,给予暗示或提醒,以帮助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义等。对于失写者,治疗师要辅助患者书写并告知写出材料的意义,若健肢尚有书写的能力,应着重训练健肢。

(四)疾病失认

由于该类患者否认、忽视或不知道自身瘫痪的存在及其程度,不认为自己身体有障碍,对瘫痪漠不关心、淡漠、反应迟钝或完全否认,影响患者对障碍的理解和治疗效果。在进行作业治疗时,治疗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患侧各种刺激,同时反复提醒患者。

四、空间关系障碍的作业治疗技术

(一)图形-背景分辨困难的作业治疗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物品辨识:

将三种不同类型的物品放在患者面前的桌面上,让患者通过视觉进行分辨,随着功能改善逐渐增加物品的数量,增加辨识难度。

(2)ADL训练:

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辨别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如练习从装有混杂物体的抽屉中找出熟悉的物体;在驾驶轮椅时找到手闸困难者反复练习寻找手闸并练习打开和锁上手闸。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养成视觉搜索的习惯:

对于找东西困难者要指导患者养成放慢速度并进行系统搜索的习惯,如在厨房按一定顺序用眼睛看和用手摸索来寻找操作台上的东西。

(2)环境调整:

环境布置要简明有序。为方便患者找到物品,在抽屉内的放置物品的种类不宜过多,并尽可能分类摆放,必要时贴标签标明物体的位置;为方便辨认,衣服上的纽扣尽量与衣服的底色不同;用与衣服底色不同的色带标出袖孔的位置;用颜色鲜艳的胶带标示楼梯边缘;用红胶带标记轮椅手闸等。

(二)空间定位障碍

空间定位障碍的作业治疗包括: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空间定位作业:

让患者按照要求把四块正方形硬纸板或塑料板横向平行排列、纵向垂直排列或呈对角线排列等。也可以让患者把几张相同的图卡(或实物)摆成一排,并将其中一张上下颠倒摆放,让患者辨认出来。还可以练习按照指令把一块积木分别放在另一块积木的上方、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等。

(2)触觉-运动觉输入:

为改善患者的空间定位功能,让患者反复练习组装物体和拼装玩具等作业,通过触觉-运动觉刺激的输入,提高患者判断距离和物体与点相对位置的能力。

(3)跨越身体中线的作业活动:

让患者跟随治疗师“左”“右”的口令反复练习跨越中线的作业活动。

(4)ADL训练:

指导患者练习整理橱柜内物品等,逐步掌握物体空间定位的关系。

2.功能适应性训练

环境调整是补偿空间定位障碍最有效的方法。对于空间定位障碍的患者,其家庭和工作环境应简洁,物体要尽量在固定位置放置,必要时使用标签帮助定位;并在家里或经常生活工作的环境中使用个性化的标记,以方便患者找到需要的物品。

(三)空间关系障碍

空间关系障碍的作业治疗包括: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改善空间关系障碍的作业治疗通常先从训练患者认识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开始,然后过渡到认识物体与物体间的定向关系。

(1)复制作业:

复制不同的图形,从简单到复杂,通常从复制平面图开始逐渐过渡到复制立体图形。如让患者按照治疗师的指令用木块、火柴、木钉盘等复制指定的模型等。

(2)自身空间位置训练:

让患者按治疗师的指令进行自身空间位置定位练习,如治疗师让患者站在自己的前面、后面、左侧、右侧等;让患者走到窗户前等。也可以让患者把几种物品放置在房间内的不同位置,之后离开房间,然后再让其返回房间并说出这些物品的放置位置并逐一取出来。也可在家中或治疗室设计一个迷宫让患者练习从入口走到出口;或在地图上按指示从一个地点开始,找到另一个地点等。

(3)物体定位摆放训练:

让患者按指令练习摆放物品,如把杯子、勺、茶盘放在患者面前,让其按指令进行“把杯子放到盘子上”“把勺子放到杯子里”“把茶盘放到杯子旁边”等活动;亦可将两块正方形积木放在患者面前,一块固定不动作为参照物,让其按指令把另一块积木摆放在它的上面、侧面、前面、后面;或准备一个盒子和一块积木,按患者按指令把积木放到盒子的里面、上面、底下、前面、后面、左侧、右侧等。

(4)拼图练习:

选择患者熟悉的人物、动物或物品的图形进行拼图练习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主要是进行环境调整。

(1)物品固定位置摆放:

把常用物品摆放在其房间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以方便患者找到。

(2)张贴标签:

在放置患者重要或常用物品的抽屉、柜橱等处贴上标签,以便于寻找。

(四)地形定向障碍

地形定向障碍的作业治疗有: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地点定向练习:

让患者反复练习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指定地点,如在口头提示下从作业治疗室走到运动治疗室等。循序渐进,从简短路线逐渐过渡到曲折复杂的路线。

(2)路线描述练习:

让患者按要求描述或画一个熟悉的路线图,如其所住街区、居住地的位置及主要十字路口,或从工作单位(或学校)到家里的路线等。

(3)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练习:

把所在城市的交通地图放在患者面前,治疗师指出当前所在位置,练习让患者找出从该点回家的路线。练习时从简短路线开始,逐渐过渡到曲折复杂的路线。

(4)ADL训练:

让患者练习从治疗室自己回到自己的病房;或从小区门口找回自己的家等,当患者不能完成时给予暗示或提示,能够完成后逐渐减少提示。

(5)相关基础知觉功能训练:

当患者地形定向障碍与左侧忽略或空间关系障碍等有关时应重点治疗这些更为基础的障碍。

2.功能适应性训练

主要是进行必要的环境调整。

(1)设置路标:

在患者经常活动的环境中设置路标,如用图片、文字、物品等标出路线,以避免迷路。

(2)携带联络卡:

让患者在独自外出时随身携带写有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的卡片。

(五)物体恒常性识别障碍

物体恒常性识别障碍的作业治疗方法如下: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辨识训练:

在进行辨识训练前通常先进行触摸物品等练习,以增加触觉刺激,然后给患者反复描述、区分和演示形状大小相似物品的外形特征和用途。进行辨识训练时将同一物品以不同角度、多种规格呈现给患者让其辨识,或让患者从外形相似的物体中辨识出指定的物品,也可以让患者辨认悬挂在空中并摆动着的几何图形等,感受物品在空间不同位置时形状的变化。当患者识别困难者时可采用视觉、触觉和自我提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2)结构匹配训练:

治疗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让患者按指令把形状相似的积木进行匹配,或把不同形状的木板放到相应的板槽上进行木板与板槽配对练习。

(3)物品分类训练:

让患者按指令把衣服进行分类,如按照短裤、短袖上衣、长袖衬衣等标准进行分类。

(4)ADL训练:

让患者练习做饭,识别并使用形状相似厨具和餐具;整理衣物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物品常规位置:

将日常用品固定放置在易识别的常规位置。

(2)贴标签:

对识别物品困难者可以通过做标记、贴标签注明。

(六)距离与深度辨认障碍

距离与深度辨认障碍的作业治疗如下:

1.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1)距离与深度辨认练习:

让患者练习上下台阶,或在行走时设置不同高度的路障,反复进行。

(2)本体感觉练习:

如在地板上画上标记,让患者练习把脚放在标记上。

(3)ADL训练:

让患者练习上下楼梯等。

2.功能适应性训练
(1)触觉代偿:

指导患者利用触觉进行代偿,如在往杯子里倒水时可将手指尖放进杯子上段;在上下楼时先用脚探查楼梯来估计其距离和高度。

(2)环境调整:

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如移走突出的可导致损伤的物体;用醒目的彩条标出台阶的边缘;

(3)安全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并使其认识到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限制从事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如驾驶、操作电器等)。

五、单侧忽略的作业治疗技术

对UN的主要干预手段分为治疗性和代偿性两种。在作业治疗中技能学习法用得最多,主要是通过学习特定的日常活动动作,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另外,应用学习转移法把特定的训练效果(如注意力训练)泛化到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感觉统合法,通过控制特定的感觉输入引出适应性的反应,从而对脑的感觉运动功能的整合产生影响;通过神经发育学方法抑制异常姿势反应,诱发正常的姿势反应,以达到左右感觉输入的平衡。近年来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技术相互搭配进行干预被广泛用于单侧忽略的临床研究,值得关注。

针对UN的作业治疗应从急性期尽早开始。首先在房间环境布置时要使忽略的一侧朝向床头柜、电视和房门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尽量从忽略侧给予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如在其忽略一侧跟患者说话。对于忽略严重、头总是转向右侧的患者当在其左侧与他交谈仍向右看时可以先从右侧给予刺激然后逐渐转移到左侧,即对重症患者的刺激先从“右→左”。如病情允许应尽早让患者进行床边坐位或轮椅坐位练习,并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尽量保持髓关节、膝关节屈曲90°、踝关节0°,同时还要注意纠正躯干向患侧或向后方倾倒的倾向,防止患者从床边或轮椅上向下滑而摔倒,必要时可以使用防滑坐垫。当患者可以取坐位后,要注意让患者练习向患侧旋转躯干以促进对左侧的注意。

(一)针对单侧忽略的知觉训练

主要方法有:

1.视觉扫描技术

Diller等提出了视觉扫描技术(visual exploration therapy,VET),其训练目的为促进向忽略侧的视觉搜索,提高对忽略侧的注意,可改善视觉忽略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训练方法。常用的有划消作业、计算机扫描作业等,训练时让患者坐在治疗桌前,治疗师在整个桌面放上硬币或积木,然后让患者逐一拣起或数数;或让患者给图画涂色、进行拼图作业;或划销作业纸上指定的字母、数字、文字、形状等。进行视觉搜索训练要注意由易到难,通常从线到面、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空间连续性搜索到在各个方向不连续地大幅度搜索;搜索目标的数量由少到多;搜索速度由慢到快;还要根据患者的功能水平分阶段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并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把训练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泛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训练软件进行视觉搜索或对发光体进行视觉追踪练习。

2.感觉刺激与感觉整合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给予忽略侧各种感觉刺激,增加对忽略侧的注意,可短暂改善单侧忽略症状。如把患者常用的物品放在其患侧让其用另一侧手越过中线去取;把颜色鲜艳的物体或发光体(如手电筒)放在其忽略侧;与患者交谈、进食、服药等各种日常活动也尽量在其患侧进行;对忽略侧肢体的皮肤进行拍打、按摩、冷热等刺激;让患者取患侧卧位、练习向忽略侧翻身、在仰卧位或坐位下向两侧的转移重心、坐位及站立位平衡练习,增加忽略侧的本体感觉。

近年来,视动刺激(optokinetic stimulation,OKS)、颈部肌肉震动(neck-muscle vibration,NMV)、前庭热(电)刺激(calor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CVS)技术等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并证实其对改善忽略症状的作用。这些技术是基于Karnath提出偏侧忽略的核心缺陷是一种向右的定向偏斜,是脑损伤后出现病灶对侧的前庭觉、听觉、颈部本体感觉及视觉等感觉输入忽略,认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感觉刺激输入来纠正偏侧忽略患者向右的定向偏斜。视动刺激是基于躯体对空间位置的感知需要视觉信息辅助的理论,促进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表象重建,并发现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忽略症状有效,且重复给予OKS可对忽略症状产生持久改善,被认为是治疗偏侧忽略简单易行的方法。颈部肌肉震动是利用单独给予忽略侧振动刺激时产生左侧肌肉被拉长的感觉信号,诱使视觉向左侧空间探索,前庭本体感受器接受来自躯体的感觉刺激后,病损侧岛叶及躯体感觉皮质中枢等部位被活化,经皮质中枢重新整合,调节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物位置向左偏移,认为NMV在删除试验、阅读训练、触觉探索任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偏侧忽略较为可靠的治疗措施。前庭冷热刺激即给予病损对侧耳朵冷水灌注刺激,可诱发慢相向左、快相向右的前庭性眼震,可能是对患者进行前庭感觉刺激输入,使得顶叶皮质活化。感觉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即通过多种感觉整合和想象空间有关的脑功能活动增加忽略侧的感觉刺激而改善忽略症状。陈峤鹦等将42例忽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患者采用浅感觉、视觉、听觉、本体感觉、视空间觉等感觉整合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结果显示感觉整合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忽略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棱镜适应(prismatic adaptation,PA)

对UN症状改善具有持续改善的效应,其机理为通过佩戴楔形棱镜使视野中的物体向右移位,当让患者指出所视物体时所指的位置往往在物体实际位置的右侧。通过让受试者观察指认视觉目标的整个移动过程可纠正这种向右偏移,从而准确抓住物体。Rossetti将12例忽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例),治疗后戴棱镜组在等分线测试、线条删除测试、临摹图画均有明显改进,疗效可维持2h。Frassinetti对7例左侧视空间忽略患者用棱镜治疗2周,每日2次,每次5min,结果7例患者较戴平光镜的6例对照组患者在BIT测定、删除测试、阅读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且疗效可持续至治疗结束后的5周。已有的多数研究支持对单侧忽略患者应用棱镜适应技术治疗后在躯体感觉缺失、纸笔测试及姿势控制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4.行为认知训练

行为认知训练如忽略侧肢体的运动训练(limb activation)、躯干旋转训练(trunk rotation,TR)等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单侧忽略。Robertson对3例右脑损伤伴左侧忽略患者应用忽略警觉装置引导肢体进行运动练习,治疗后删除测试和日常生活能力测试都有明显改善,且疗效持续3周。躯干旋转的理念由Ventre等首次提出并应用于UN患者的基本动作的训练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认为在忽略患者进行各种视觉空间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躯干旋转可以瞬时重组自我参照系,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Wiart对11例右脑卒中后左侧忽略患者用常规康复训练加腰带或肩带控制躯干向左侧转动,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1个月后复查删除试验、等分线试验,观察组中5例忽略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改善,其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疗效维持1个月。

5.病灶同侧单眼遮蔽

即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在病灶同侧眼遮蔽(eye patching,EP)下进行各种活动,可以提高对患侧物体的注意。Beis等将22例右脑损伤后左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右眼球完全遮蔽(6例)、双眼右半侧视野遮蔽(7例)、常规康复训练(9例)三组,结果右眼球完全遮蔽组和双眼右半侧视野遮蔽组的FIM评分明显提高,以双眼右半侧视野遮蔽组改善最为显著。方乃权等将60例左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向患侧转动身体(TR)、TR及遮盖双眼右半侧视野(ER)和仅传统日常生活及手功能训练三组,治疗4周后TR组FIM评分明显高于TR+ER组和传统训练组,而TR+ER组与传统训练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眼遮蔽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单侧忽略,但不建议与躯干旋转训练同时应用。

6.肢体运动训练与强制性运动训练

Gail等的研究结果提示了肢体运动训练(limbactivation)使UN患者左侧视觉扫描得到了明显改善,显示肢体运动训练可以作为治疗USN的技术。Mattingley认为患者主动使用患肢有助于改善忽略,应提醒患者尽量使用患肢或双手交叉进行跨越中线的作业活动等。Robertson对单侧忽略患者的忽略侧空间利用警觉装置诱导患侧肢体主动活动,结果患者的删除测试及ADL都有明显改善。徐睿华等将50例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组(27例)和对照组,CIMT组限制健侧上肢使用,强迫偏瘫侧上肢进行特定行为训练及密集重复练习,以及空间定位定向等练习,有效改善了忽略症状。

7.镜像治疗

2014年,一项对右侧脑卒中左侧空间忽略症患者进行手动作观察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要求患者端坐于电脑前观看包括105个日常生活动作组成的视频,结果显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手动作观察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

8.经皮神经电刺激

Kanarth等对3位左侧忽略患者予左、右侧颈肌经皮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后删除试验、左侧空间视觉探测、疾病失认感等均有改善。

9.基本动作训练

进行翻身、床上及床边坐位、转移、驱动轮椅、站立以及步行等练习等基本动作练习,并注意重心向患侧移动,既能强化肌力,改善平衡,提高训练兴趣,还有利于基本动作的自立;使用姿势镜进行上述基本动作练习,可以通过视觉反馈,对于纠正忽略产生积极影响。在地面上贴胶带纸,让患者把患脚踩在胶带纸上进行步行练习等。

10.ADL训练

一般从进食开始,逐步增加更衣、转移、驾驶轮椅等练习。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用到单侧忽略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上肢康复机器人(Upp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电子生物反馈疗法(electronic biofeedback therapy,EBFT)等,这些技术与传统的作业治疗方法结合提高了对单侧忽略的治疗效果。

(二)功能适应性训练

对于迁延到慢性期的UN或重症UN患者,作业治疗师通常采用功能适应性的训练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1.功能代偿

①宣教与提醒: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宣教,指导家属反复提醒患者在进食时勿忘吃患侧的食物,在穿衣、修饰时勿忘记忽略侧或使用姿势镜。②做标记:把忽略侧的轮椅车闸柄加长并做上标记以避免忘记闸住忽略侧的车闸;在忽略侧轮椅的脚托涂上颜色或做标记以免在使用时发生危险等。为避免漏读,在阅读时在忽略侧的极端放上颜色鲜艳的规尺或做上标记或用手指指点给予视觉暗示;或让患者用手摸着书的边缘,指导患者从书的边缘处开始阅读。③物品摆放:在当患者向患侧注意困难时应把其所需的物品(如食物、衣服、电话等)放在能注意到的空间范围内。④重度偏瘫忽略者在进行站立、步行练习时应使用腰带保护,以防跌倒。

2.环境调整

对患者的生活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如:①餐桌上或楼道的左侧用红线做上标志以提醒患者注意该侧的事物;②在进餐时让患者与周围人使用颜色不同的餐具;③根据患者的忽略程度相应改变房间内物品的摆放位置,以避免在移动时碰撞忽略侧的物体、墙壁等而伤到患者,把易碰撞和易伤患者的物体放置在其健侧。

六、知觉障碍作业治疗的注意事项

对于知觉障碍者实施作业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要个体化

在治疗前应先评定知觉功能,确定障碍的类型、程度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在实施作业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饱和提示(saturation cueing)使患者尽量保持在最佳注意水平,以保证训练效果。随着其功能的改善,应逐步撤除提示;另外,训练时注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多种障碍混杂存在时确定优先顺序,要选出主要的功能缺陷并进行综合训练。

2.训练中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

刚开始训练时应注意选择安静、避免干扰的环境,以后逐渐转移到接近正常生活或正常生活的环境中练习。

3.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与指导

作业治疗师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患者存在的障碍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并指导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能长期在家中进行的实用训练方法,并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日常训练活动,促进训练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泛化。另一方面,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但不应过分呵护,要鼓励患者可照往常一样参与社交活动,或协助家人做一些家务操作等。

4.必要的环境改造、职业训练

对于年轻患者有恢复工作潜力的患者尽量采用环境改造、职业训练等技术,尽量帮助他们重返工作或找寻新工作,帮助其重返社会。

5.注意新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循证支持,根据患者的实际表现酌情应用。

(闫彦宁 孙增鑫 尹昱) cOpSFWNh+8yab8/Veb55Z94vI0Ny6LQXA0o8pVfnBhrvqSKiEcS/7nC1/RGkKH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