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后再生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结果取决于多个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如损伤程度、损伤类型、神经类型、病变水平、处理方法、轴突再生速度、伤病者年龄及轴突诱导程度等。神经损伤后由于部分轴突再生过程产生错配,导致传入神经冲动的数量、形象及信息的定位与伤前不同,导致大脑对以往熟悉的相同的传入信号刺激产生与受伤前不同类型或程度的解译。
感觉训练的机制是利用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大脑以某种方式重组,提高其正确处理不同于以前形象的感觉冲动的能力,从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由于感觉训练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训练时需集中注意力、重复反馈记忆结果及强化训练过程等。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是一种对无伤害性的触觉刺激产生的极度不舒适或易激惹的反应。出现感觉过敏的原因不明,有的认为是受损的神经内部神经再生而产生的自发性疼痛,有的认为是由于再生轴突髓鞘不够成熟及周围瘢痕变得敏感,不断向大脑发出不正常的痛觉信号,使大脑出现过度反应和变得敏感。
脱敏治疗是指应用设计好的治疗方案和程序降低感觉过敏的症状,旨在帮助患者提高敏感区域对刺激的耐受度及接受度,以降低敏感区域疼痛反应,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刺激使神经形成习惯性(habituation),使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从而使反应降低。
①敏感的截肢残端;②神经损伤后出现触碰痛;③高度敏感的瘢痕及周围皮肤区域;④神经瘤等。
①活动性感染;②弥漫性或器质性疼痛;③开放性伤口;④心理问题引起的疼痛等。
在实施脱敏治疗前应告诉患者这种敏感是神经再生的现象和过程,随着神经的修复,敏感现象会逐渐减轻,以尽可能使患者减少恐惧心理,让其有意识地使用敏感区域,为感觉再教育及相关的功能训练做准备。
应用不同级别的材质划擦和轻拍感觉过敏区域,随着敏感度的减低逐步递增材质。通常递增材质的顺序为:棉花、毛毡、1/8英寸的矫形毛毡、1/4英寸的矫形毛毡、织物毛巾、尼龙搭扣环、尼龙搭扣钩、砂纸,见图3-3-1。
图3-3-1 材质刺激法脱敏训练
即把敏感部位按照敏感的级别浸没到粒子里进行感觉输入。粒子类型包括:棉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块、沙子、豆子、大米、小米或通心粉等(图3-3-2)。
图3-3-2 浸没式粒子脱敏训练
使用分级的音叉或电动振动器械刺激敏感区域进行治疗。可按照敏感的级别改变不同形状的附件和振动速度;先在敏感区域的周围进行刺激,逐渐到间断地刺激敏感区域,最后持续刺激敏感区域。
如按摩、敲击、持续性按压、经皮神经电刺激、交替冷热流体浸入等刺激敏感区域,刺激量逐渐加大,从而产生适应性和耐受力。
感觉再教育(sensory reeducation)训练技术于1966年由Wynn-Parry和Salter提出及设计,是通过感觉替代(如视觉或听觉)及渐进式触觉刺激让周围神经受损者学习认识异常感觉传导模式的方法。神经横断后的修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术后神经已经修复但再生的轴突未达到靶组织,此时支配区域基本没有感觉;第二阶段是新生的轴突再支配皮肤及肌肉,由于轴突再生过程产生错配,导致大脑传入神经冲动的数量、形象及信息的定位都不同于伤前,不能识别或错误识别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感觉再教育的原理是利用大脑跨通道的能力、不同感官之间相互作用(如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和大脑的可塑性。
由于感觉缺失者无法感觉针刺或冷热等而存在受伤的风险,要用视觉或听觉代偿;应让其了解所存在感觉缺失,对其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安全知识进行宣教,内容包括:
1.避免接触过热、过冷和尖锐物品。
2.避免使用柄较小的工具,必要时把小柄加粗后再使用。
3.抓握物品或工具时要用力适当,避免用力过大。
4.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工具,以预防某些部位的皮肤承受过大的压力。
5.经常检查皮肤有无受压的现象,如出现红、肿、热等情况。
6.如果感觉缺损区出现皮肤破溃,应及时处理伤口,避免组织进一步损伤。
7.注意皮肤护理,如必要时使用保湿剂,保持无感觉区皮肤的柔韧性及弹性等。
视觉观察性触摸已被证实可激活躯体感觉皮层;仅观察手运动动作可激活前运动皮层的运动神经元及镜像神经元;通过阅读或收听行为和语言可能会激活前运动皮层;通过收听手部触摸的摩擦音或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可激活躯体感觉皮层。不同阶段感觉再教育活动设计应基于神经生理学对神经纤维特性的研究证据。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有髓鞘的神经纤维根据其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可分为快适应纤维和慢适应纤维,快适应纤维又分为最大能反应30cps震动频率及最大能反应256cps震动频率两组。临床上,慢适应纤维可归类为感受持续压力觉及压力大小的纤维,而快适应纤维不但可感受30cps及256cps的震动,还可感受移动性触觉。感觉再教育活动设计应根据不同类型纤维的恢复情况,适时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案。
近年的研究显示,感觉再教育训练在神经修复的第一阶段即可进行,其目的是激活和维持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更好地为神经再支配做准备。
治疗师先用针刺、冷、热、深压刺激等手段,让患者体会每一种感觉的特点。让患者按“闭眼、睁眼、闭眼”的过程反复训练,以使其重新建立感觉信息处理系统。
在能分辨30cps的震动觉之前即可进行早期触觉训练。①看别人触摸物品,想象自己触摸时正常感觉是怎样的;②观察触摸:患者集中注意力,由治疗师触摸患者无感觉的手指,同时触摸另一只手的相应手指,或患者用自己健侧手指触摸对侧相应手指,以通过视触觉的相互作用激活大脑;③其他:如镜像视觉反馈,将患侧手置于镜子后面,健侧手置于镜子前面,把镜子里面反射的手想象成患手在做活动(大脑产生患侧活动的幻觉)。
当周围神经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后,感觉神经的轴突重新长入相应组织,可开始第二阶段的感觉再教育训练。当患者手掌能感受到30cps振动、或移动触觉恢复或保护性感觉存在(单丝测试可感受到小于SW4.56/4.31的单丝)时即可开始定位觉和复合知觉的再教育训练。
1)移动性触觉训练:
用铅笔橡皮头或指尖在需要治疗的区域上下移动。嘱患者先睁眼观察受损区域感觉刺激,然后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刺激上,然后再次睁眼确认感觉刺激。应用这种“睁眼、闭眼、睁眼”的方法重复训练,直至能辨别清楚。当能辨认移动性触觉时即可开始进行恒定触觉训练。
2)持续触压觉训练:
用铅笔橡皮头压在手指或手掌的某个部位以产生持续触压觉,先睁眼感觉刺激,再嘱患者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刺激上,然后睁眼证实发生的一切,直至辨别清楚。训练时按照压力的强度由较大力度开始,随着好转逐渐减轻力度。
3)触觉定位训练:
让患者闭眼,治疗师用铅笔的橡皮头触碰手掌不同部位,要求用健手指出每次触碰的部位,如果反应错误,患者可直接注视触碰的部位,以视觉协助判断压点的位置,叙述触碰部位的感觉,然后闭眼感受压点的触感,如此反复练习。
当患者手指尖能清楚分辨定位觉、移动与恒定触觉和/或256cps震动觉时即可开始辨别觉再教育训练。
1)触觉灵敏性训练:
感觉减退或消失者往往很难完全恢复原来的感觉,可让肢体反复触摸或抓捏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质地的物品来进行训练。
2)触觉辨别训练:
①形状辨别:从辨别形状明显不同的大物体开始,逐渐过渡到形状只有细微差别的小物体;从熟悉的普通物品开始,先看着抓握物品,然后闭眼抓握物品,将注意力集中在感知上,再睁眼看物品,以加强感知。也可嘱患者闭眼,将一个物品放在患手让其感受并描述形状。如果描述不正确,让其睁眼看着物品进行体验,整合触觉和视觉信息,然后用健侧手去比较感觉体验,再用不同形状的物品继续训练,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恢复精细感觉。②质地辨别:进行形状辨别后让患者练习区别质地不同的物品,如毛巾、纸张、橡皮、塑料等。③日常用品辨别:先闭眼识别形状和质地不同的日常用品,如果回答错误允许患者睁眼看物体,用健手比较感觉,再闭眼想象。④其他训练方式:如让患者用受损区域追踪训练板上的数字、单词或几何图形;鼓励患者双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工作及娱乐活动,双侧手进行活动时,患手与健手注意比较工具和材料的感觉。
1.当手部受损区域无保护性感觉时进行感觉训练要谨慎,避免皮肤受伤。
2.感觉再教育训练应每天分多次进行(4~5次),每次至多10min。
3.应在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训练,以便于集中注意力。
4.脱敏治疗时间一般为5~10min,当患者可接受刺激时即可停止,3~4次/d,做的次数越多对恢复越有利。
5.脱敏治疗从轻微能忍受的刺激开始,当感觉适应后再增加到更强的刺激。
6.进行脱敏训练时需身心放松,可听音乐、看电视等。
7.鼓励患者尽快开始可耐受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娱乐休闲活动等。
8.在脱敏治疗的早期,避免使用造成疼痛症状放大的刺激,如冰冷刺激、情感压力和局部刺激物等。
9.当能接受最难忍受的刺激时可停止脱敏治疗,开始感觉再教育训练或恢复功能。
(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