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分类

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人体感觉主要包含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内脏感觉。本章着重介绍躯体感觉障碍。

1.浅感觉是指皮肤及黏膜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此类感觉是受外在环境的理化刺激而产生。

2.深感觉是深部组织的感觉,包括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等,是由于刺激了肌腱、关节和骨膜等处的神经末梢(即本体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

3.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辨别觉等,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

二、感觉障碍的原因与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感觉障碍可分为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脊髓型感觉障碍、脑干型感觉障碍、丘脑型感觉障碍、内囊型感觉障碍和皮质型感觉障碍。

(一)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可表现为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如尺神经损伤累及前臂尺侧及4~5指;也可以表现为某一肢体多条周围神经所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障碍,如神经干或神经丛损伤。

1.末梢型

为周围神经末梢受损害所致,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重,呈手套、袜筒型,伴有相应区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2.神经干型

周围神经某一神经干受损害时,其支配区域的呈条、块状的各种感觉障碍,常见的有臀上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腓骨颈骨折引起的腓总神经损害、肱骨中段骨折引起的桡神经损害等。

3.后根型

某一脊神经后根或后根神经节受损时,在其支配的节段范围内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并常伴有放射性疼痛,即神经根痛。如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受压。

(二)脊髓型感觉障碍

1.脊髓横贯性损伤

因损伤脊髓丘脑束和后索而产生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如横贯性脊髓外伤、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2.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半侧损害时,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如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等。

3.后角型脊髓

后角损害时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如脊髓空洞症。

(三)脑干型感觉障碍

1.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在延髓内位于接近边缘的外侧部,内侧丘系则靠近中线。因此延髓旁正中部病变损伤内侧丘系出现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痛觉、温度觉感觉障碍。

2.交叉性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部病变损伤脊髓丘脑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时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痛觉、温度觉障碍和病灶同侧面部感觉障碍。

3.偏身感觉障碍

在脑桥和中脑的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和脑神经的感觉纤维已合并在一起,故损害时产生对侧偏身和面部的各种感觉缺失。但是一般都有病变同侧脑神经运动障碍,可与其他部位病变导致的偏身感觉缺失相鉴别。

(四)丘脑型感觉障碍

1.偏身感觉障碍

血管病变累及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导致对侧偏身所有形式的感觉减退或缺失。以肢体重于躯干、上肢重于下肢、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浅感觉为特征。

2.丘脑性疼痛

在感觉障碍的恢复过程中,出现对侧偏身自发的、难以忍受的剧痛,以定位不准、性质难以形容为特征。通常疼痛阈值提高,较强的疼痛刺激方可引出痛觉。

3.感觉过敏或倒错

感觉过敏是感觉敏感度增高,神经兴奋阈值下降,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可因一个轻微的疼痛刺激而引起强烈的疼痛感。感觉倒错是指对刺激的认识完全倒错,如将冷刺激误认为热刺激。

(五)内囊型感觉障碍

内囊受损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痛、温觉。常合并运动神经、视神经的受累,表现为“三偏”,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六)皮质型感觉障碍

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为精细的、复杂的感觉损害严重,痛温觉、触觉等浅感觉障碍较轻或不变,而深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觉则发生明显障碍。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刺激性病变产生病灶对侧皮肤相应部位发生阵发性感觉异常(称为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并可向邻近区域扩散。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破坏性病变会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由于皮质感觉区分布较为广泛,往往只累及对侧肢体的某一部分,即为单肢感觉障碍。另外,某些患者可以出现感觉忽略,即当同时给予两侧肢体对称部位以触觉或痛觉刺激,患者只能感知健侧肢体的刺激。 Uv8BlzxbkHPG0/hF6+U1Pxrs9yt3BHw1oWW1tTfEpBCLfRaf0EfWO1tDCf3Hoy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