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风大、无雨,这是农民最不喜欢的天气,因为这种天气兆示一年都不会有好收成。还有一句意思相近的俗语,“清明起了尘,黄土埋死人”,也是说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对农作物如此,对人的健康也有影响。
在太阳系中,以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为主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以地球的自转为主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以月亮绕着地球公转为主,形成了潮汐。除了太阳、月亮之外,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在以不同的速度,沿着不同的轨道,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自转。它们对地球产生的引力不同,就会对地球造成不同的影响。
“清明”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也是紧随春分之后的一个节气。它有自己独特的天气特点。
《黄帝内经》的“九宫八风”篇就是介绍这些天体运行对地球的影响。不过它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即以北极星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星辰划分四季,分为九宫,北极星居中宫,其余星辰分布八方的八宫,每一宫主三个节气,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为东、南、西、北四方的开始。斗转星移,形成寒暑往来,风向也随之变换。也就是春分时应该吹东风,夏至时吹南风,秋分时吹正西风,冬至时吹正北风。
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其中携带的微生物也是不同的。斗柄指向某宫时,“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旱)”“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就是说,到什么季节刮什么风,这时候,风中携带的微生物对地球上的生物生长有益。如果风向不对,风中携带的微生物也就不对了,气候就不正常了,万物生长都会受影响。
清明与春分为同一宫所主。正常以东风微偏南为主,属“婴儿风”,微弱的风。我国东、南部均为海洋,所以,此时的微风带来湿润的空气,天气会小雨阵阵,也到了春耕最忙的时候了。如果风向不对,没有这湿润的空气和小雨,风中的微生物也不正常,就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对人体健康也不利。
“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与正常的风向正好相反的风一定要避开。
怎么避?减少外出,穿好衣物,风就不会侵袭皮毛,外来邪气入侵的机会就少;减少剧烈活动,不过度劳累,身体正气就不虚,呼吸进来的邪气也不会撼动身体,自然就不会生病了。由此可见,大家出门前不光要看天是否有雨雪,更要根据节气看风向。
树木发芽的时候,多种疾病也开始出现。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细菌、病毒也像万物一样会苏醒过来,导致众多疾病发生。
春季气候变暖,一方面各种细菌和病毒随之变得活跃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春季自然界阴阳更替,气候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另外,体内的阴邪,随着阳气的升发,会被外驱,随着正邪斗争的加剧,疾病的症状也就表现出来了。
这时候,人们需要随着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外邪入侵;合理饮食,适当户外运动,改善体质,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是体内寒痰水饮重、春季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的人,最宜温阳化痰。曾经有一位老友,重病缠身多年,心悸,乏力,每到春季就不能出门(因为花粉过敏);能饮酒不能喝绿茶;到海南夏日炎炎、泡泡温泉,反倒舒适。这就是典型的“春病在阴”。这种情况怎么办?每年三伏天给这位老友贴三伏贴,她发的水疱是最大的,黄水淌十几天,二伏的贴就需要换穴位,整个夏天都不愈合。几年下来,她原来要走45分钟的路程,现在5分钟就能走到;原来饭都做不了,现在做饭、带娃加工作全不误。愿她越来越好!
还有一个相似的俗语叫“老病怕数九,重病怕打春”。
“老病”是指病史很长的疾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慢性病。这句话是说,慢性病容易在数九寒天时节复发,严重的疾病易在立春时节发生。
冬至数九,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间开始了。这时因为身体的阳气不足以抵抗寒气,所以阳气虚弱导致的各种慢性病就开始复发了。这时候人应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冬天大家都喜欢待在屋里吃羊肉火锅,羊肉的温热,可以补阳气。
当然,阳气虚的人,还可以吃点儿其他温热性的食物。比如主食有面粉、高粱、糯米及其制品;调味品有豆油、酒、醋、酒酿、红糖、饴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红茶、咖啡;蔬菜有扁豆、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胡萝卜、韭菜、南瓜、蒜苗、蒜薹、大蒜、大葱、生姜、熟藕、莲子、熟白萝卜;水果有樱桃、葡萄、荔枝、龙眼、杨梅、乌梅、桃子、李子、杏子、橘子、大枣、橄榄;坚果有栗子、胡桃、核桃、葵花子;动物性食物有鸡肉、羊肉、鹿肉、狗肉、雀肉、河虾、海虾、鹅蛋、猪肝、鲫鱼、黄鳝、鲥鱼、奶酪等。吃对很关键!
上个俗语提到朋友病重,行走都困难,这是因为“春病在阴”。从阴阳角度来看,阳病在外,阴病在内;阳气易补,阴气难复;因此,阳病多轻,阴病多重。
立春后气温变暖,阳气迅速回升,人体的阳气快速生发起来,外来的邪气(细菌、病毒)也会明显变强,体内阳气在加速驱出已存体内的邪气或者与外来的邪气进行抗争时,都会产生明显的症状,表现出严重的病情。所以,春天猝死者多。有人要问了:不是秋、冬季节容易发生死亡事件吗?那是慢性病复发后,长期体弱,最终不治死亡的。慢性病人数多,所以,秋、冬季节死亡人数也较多。
阴天久了大多会下雨,小病久了会成大病。
这里要跟大家说一下阴天下雨跟久病、重病的关系。
阴天下雨时,湿气较重,人也没精神,这是因为人的阳气会被湿气困住。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湿气更容易趁机入侵。刚开始只是感觉身体发沉,或者头脑不清醒,有些困重,疼痛也不明显。时间久了,湿气不除,反复发作,那就越来越严重了。后期,就会出现全身乏力,关节沉重疼痛或变形,全身水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神志不清,呼吸困难……所以,大家在阴雨天一定要注意对湿邪的预防。
雨天湿度高,多种喜潮湿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大家在雨后出门闻到的泥土味,其实是泥土中的微生物散发出来的,这些微生物适量则对人体健康有益,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本身呼吸道已经受损,身体阳气又因雨天受困,更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需要这些微生物呢?
感觉!
当你感觉这泥土的气味很芳香,那就说明你需要它,你可以享受一会儿。当你感觉闻到的气味使你产生一种不适感时,就说明你要回避一下。所以,雨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雨中的浪漫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一切都要以健康为前提。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患有风湿性疾病的人往往称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知比天气预报都准。因为,天气变化之前,气压、温度、湿度是逐步改变的,有风湿性疾病的人多因自身阳气不足,湿气较重,对这些改变格外敏感,气压略低、温度略低、湿度略大,都可以引起风湿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关节僵硬、沉重、疼痛情况加重。所以,这类人群在阴雨天时应多穿衣物,防寒防潮,但也不能穿得过于严实,出汗也会引起风湿发作。那么穿着就让人很费脑筋。
风湿性疾病病人洗脸、做家务最好用温水,用冷水会诱发疼痛,使病情加重;出门要随身带雨具;身体不适时,减少外出。
阴雨天时气压下降,这种环境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在阴雨天气里,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要避免一次喝太多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因为冷刺激会使心脏血管急剧收缩,进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疾病;注意保持情绪平和;避免淋雨受凉引发疾病。
阴雨天,气温下降,湿度增大,脾胃虚弱、湿气较重者如有胃肠道疾病,症状可能会加重。因为脾喜燥恶湿,湿邪会加重脾的负担,导致脾运化无力,湿气停滞,就会使症状加重。
总之,身体湿气重,就需要注意避湿防寒。尽量吃些偏于温热的食物,清淡为主。一不小心,雨天淋雨了,尽快温水冲洗干净,再运动一下,喝点儿热水,让体内的寒湿随汗排出体外,再换身干爽的衣服,基本就没问题了。
冬天不坐石头,夏天不坐木头。
为什么呢?这主要是与两种邪气有关。一个是寒邪,一个是湿邪。
寒邪侵入人体后,会导致一系列病症。《黄帝内经》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因为寒邪属阴,易伤阳气,有收引的特性,就是“热胀冷缩”,哪个地方收缩了,哪个地方的经脉气血运行就不畅,因这种堵引起的疼痛,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不通则痛”。另外,因为这种堵,就会有一些地方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组织得不到正常的营养,也会出现疼痛,表现为一种发“木”的痛感,即中医所说的“不荣则痛”。
还有一种疾病,大家可能知道——痈疽。痈疽,其实包括痈和疽两种疾病,是多发生于体表、四肢及内脏的化脓性疾病。《黄帝内经》记载,痈疽的发生是和寒有关的:“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什么意思呢?寒性凝滞,人体受寒邪侵袭后,运行于经脉中的气血会像冰那样凝滞,即“寒凝血瘀”,人体为调节阴阳平衡会派遣属于阳、具有温煦作用的卫气去温化冰冷的瘀血,随着战斗的深入,卫气越募集越多,局部阳热偏盛,出现皮肤红、局部肿胀,再严重点儿就会出现血肉腐烂,进一步还会形成脓液,成了痈肿。你看,人一旦受寒,就会有疼痛、怕冷、水肿等一系列问题产生。所以,要避寒。
祛寒的办法有没有呢?必须有!炒葱白、炒盐热敷,艾灸,针刺,都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寒气,或者喝姜汤、姜枣茶、红茶、熟普洱,实在不行,热水袋都行,关键是以热祛寒。
冬不坐石的原因在于防寒。
冬天天气本来就冷,石头中所含的金属矿物质较多,具有较强的热传导性,天冷它就冷,人坐上去,身体的热量很快就会被散出去。冬天主封藏,为肾所主。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本,如果久坐石凳,必然会损伤身体阳气,这时候最易伤及肾阳。男性可诱发前列腺炎,女性可诱发痛经、月经延后等疾病,另外,还会导致腰腿冷痛、腹痛、腹泻、尿频等肾阳受损的症状。石头如此,公共场所的铁制座位更是如此。
冬不坐石的问题说完了,那夏为什么不能坐木呢?
湿呀!
夏天不坐室外的木椅子、木凳子,一方面是因为夏天雨多,天气炎热潮湿,放置在户外的木椅子、木凳子因为风吹雨淋,吸水后会变得潮湿,即使表面稍微晒干,里面还是湿气很重,坐一会儿湿气就返出来了;另一方面,夏天炎热,人体皮肤毛孔多处在开放的状态,湿气很易入侵。所以,公共场所的木质椅子大多会刷上油漆,防止被水湿浸入,既可以防木质腐烂,又可以减少湿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湿邪入侵的方式有多种,如长期居住在地势低下、潮湿的地方;长期水上作业;雾露浸渍;天阴多雨,空气潮湿;突遭雨水浇淋,没及时更换衣物,等等。周围环境中的湿气,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乘机侵入人体内而发病。
湿邪会导致什么疾病与它停在哪儿有关。
《黄帝内经》曰:“湿伤肉”;《扁鹊心书》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湿气胜者为着痹”,湿邪侵犯皮肉筋脉,可出现以肢体酸重、疼痛、麻木为主的着痹。
湿邪侵犯皮肤,还可致发生痤疮、痱子、汗疱疹等皮肤病。《黄帝内经》里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这里的“痤”就是痤疮,“疿”就是痱子、汗疱疹之类的皮肤病。因此,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干燥的衣服,但不要立马洗澡或待在潮湿的地方。
湿邪从下面入侵,就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阴部肿胀等症状,即“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湿邪从上面入侵,比如空气中湿度过大,或头发湿着睡觉吹冷风了,湿邪伤到头部,就会表现出头发沉,像有东西包裹或压着一样,即《黄帝内经》里说的“因于湿,首如裹”。另外,还会表现出颈项肩背沉重不适,甚至酸痛而转侧不利的症状。《黄帝内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就是告诉大家,凡后脖子感觉僵硬的都是因为湿。
湿邪积久还可以损及内脏。《黄帝内经》认为,湿气通于脾,湿伤内脏,影响最大的是脾。“脾恶湿”,病机十九条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脾就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腹泻、水肿等问题。当然,湿邪还可以伤及其他内脏,就不一一赘述了。
湿邪引起人生病都有什么特点呢?缠绵难愈!
湿为阴邪,其性濡润,有来缓去迟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性静兼,其德为濡。”湿邪引起的疾病,表现缓慢,很久才表现出来,症状复杂,大多是缓慢地由轻到重,发现时往往病已很久,治疗也非常棘手。所以,最关键的是预防。
防天之湿气。雨天、大雾天减少出行和室外工作。要“顺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南方到梅雨季节时,菜市场都会出售一些祛湿的食材,北方人到南方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去请教一下当地菜商,给自己煮点儿喝,以健脾祛湿。
防地之湿气。工作、生活环境不能太潮,更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坐,要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居住环境,避免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居住和/或工作。
一是不能伤脾胃。湿邪发病与脾胃关系非常密切,而脾胃负责饮食和津液的运化。如果饮食不节制,损伤脾胃,既容易因体虚导致湿气容易入侵,又容易导致体内湿邪的产生。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防止湿病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提出的以谷类食物为主,以适量的水果、蔬菜及肉类食物为辅的饮食方案,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检验,有助于保养脾胃,避免内生湿邪的产生。同时,饮食不宜过度。《黄帝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通常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
二是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白扁豆等。
三是适当运动。因为,脾主四肢肌肉,适当锻炼四肢肌肉,也就增强了脾的功能。
这里的正月是农历。民间“正月不理发”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正月理发“死舅”。
说到这儿,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清朝刚建立不久,为了巩固当时的统治,也为让百姓切断和前朝的联系,就颁布了剃发令,让百姓都把发型换成满族人的发型。朝代的更替可能是一场战争就能改变的,但是人们的观念就不那么容易改变了。这项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很多汉族人的不满,他们不愿剃掉自己的头发,所以在当时,不理发也就成了一种思念旧朝的象征,也就是“思旧”。“思旧”与“死舅”两个词是谐音,在后世口传的过程中,慢慢地被人们混为一谈,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死舅”这个说法了。
那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如何解释呢?
正月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阳气生发力量还不足,人体保护体表的阳气也相对不足,理发必然要洗头,这时候如果理发,不单是头发短保暖作用下降,还因为洗头后,头发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不少热量,人容易受凉。并且古人不论男女都留长发,洗头、理发是个大工程,不是权贵,家里没有保暖的条件,这事儿都是奢侈。所以,正月不理发也是顺应自然的一个表现。
腊月不搬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腊月临近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这个月进行各种准备,为的就是能够过一个完满的春节。由于腊月要为春节做准备,大家都会很忙,而搬家又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事情当然不能都堆在一起了。以上这些我们大多能考虑到,那没考虑到的是什么呢?是气候!
腊月为冬三月之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腊月全在数九寒天中。《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为封藏的季节,不能扰动阳气,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心思不能外露,要找暖和地方待着,不能暴露皮肤。看,多小心。因为,如果不小心,就可能伤肾。肾为先天之本,伤了不好补。
搬家是需要大动干戈的活动。搬家时家里所有东西都要经历一下腊月的寒气,搬动时,人更是会耗散阳气。等到安置好了,人被这些透着寒气的家用物品包围,阳气就更不足了,如果这时候再受点儿寒凉,很容易就生病,会伤及先天肾气。所以,腊月必须要搬家的话,那也得悠着点儿干,并且请搬家公司先把家具搬过去,用暖气或空调先把它们暖和透了,人再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