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也就是立春。太好了!终于可以吃春饼,换春装了。其实你想多了,春饼可以吃,春装还早呢。“春打六九头”,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要过九九八十一天冬季最冷的日子,而立春一般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六九到九九还有四个九天,共计三十六天。从气象学上讲,春季的判定标准是连续五天气温都在10℃以上,但以黄河流域来看,立春时节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温度的。所以,别高兴太早,棉衣穿好,做好保暖。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洞泄,表现为整个肚子疼痛,腹泻,排不消化的食物,手脚发凉等。另外,《伤寒论》也提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就是夏天腹痛拉肚子,大便里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也就是说,春天如果伤风了,在春天和夏天都会腹泻,而且会腹痛,怕风怕冷,手脚发凉,排气(就是放屁)增多,大便中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很多,泡沫也多。所以,立春之后一定要做好自身保暖,不要急着脱冬衣,也别急着出去做剧烈运动。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可能早上还冷得穿大衣,中午就暖和得只穿单衣了;出门时明明艳阳高照,一转眼可能又开始滴滴答答地下雨了,所以也就有了“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
因为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阳气生,雷声动,寒暖气流交替,天气变化较快。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概括起来,就是棉衣不可过早脱去,无论年老年少,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而增减。
那什么时候可以脱掉棉衣呢?俗语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其中之意,大家慢慢体会。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过了端午节再把棉衣收起来。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天中节、重午节、正阳节、龙舟节等。“端午”最早应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所以又有“龙节”之称。这个“龙”在天上就是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是四象之一,上古时代我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恒显圈)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一圈的星宿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有七宿,又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到一起,想象为一种动物,形成了四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苍龙七宿的角宿春天出现在地平线上,称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秋天自西方落下;冬天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端午这一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大家知道的《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所以有了“龙节”。
不过,脱不脱棉衣与温度有关。
大家知道,中国的农历最早是太阳十月历法,就是一个太阳年按照十个月去计算,“十”的基本计数中,五是中数,标志一个太阳年的回归位数。自西汉施行了阴阳合历的“太初历”以后,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分别意味着太阳在地球最南和最北的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一年之中,冬至(阳历12月21至22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人们感受到的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从冬至开始,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从南向北转移,于是,白昼开始一天天变长,夜晚逐渐变短。夏至(阳历6月21至22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人们感受到的是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从夏至开始,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所以,白昼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变长。
农历中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天象上是个什么位置呢?它一般是接近“夏至”,或在“夏至”前后,大多数是介于“芒种”与“夏至”节气之间的一个节日。这就是说,所谓的“端午节”,其实就是指太阳直射接近北回归线的日子,这时地温基本稳定,全国平均温度在20℃以上,这时才能把棉衣收起来。
春天做好保暖,秋天适当少穿,不易生病。
春季是冬季向夏季变化的过渡阶段,是寒向热的转化,而且热气是从天上来(太阳的温暖),所以在春季时,地气还没有从寒冷的冬天一下子暖和过来,尤其初春时分的地气还是很凉的。在我国北方,暖气刚停供的时候地面尤其得冷,晴天时,室内比室外还冷,北方的伙伴可能都有感受。
所以这段时间“捂”还是很有必要的。“捂”哪儿?
关键是脚。厚袜子,厚底鞋。为的就是防止寒从足底入侵。
当然,中国版图之大,南北方关于“春捂”还是有差异的。当南方地区步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也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操作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
“捂”的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开始发生。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发病,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再迟就有点儿晚了。
捂着的衣服,要随着气温回升减下来。但若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
为什么?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气温变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几天,体弱者或高龄老人捂的时间需要更长,身体才能适应。下面说点儿具体的。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有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昼夜温差大于8℃,看低温穿衣。
15℃的气温持续7~14天,脱棉衣恰到好处。
春天捂,有助于阳气的快速生发。秋天少穿点儿,适当冻一冻,则有利于阳气的收敛。
秋季是夏季向冬季变化的过渡阶段,是热向寒的转化。寒气是从天上来,因季风的变化而成。所以在秋季,地气还没有从炎热的夏天一下子寒冷下来,尤其是在初秋时分,地气还是很暖和的,这时候就可以不急着加衣。
老百姓常说的“秋老虎”,就是说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天气比较热,可以适当让身体在夏天留存的暑热之气再散一下。过早地加衣会让暑热之气留于体内,体表的毛孔不及时关闭,反而可能在冬天到来之际增加患病(尤其是患感冒)的概率。
冻的重点部位在哪儿呢?
头!不要过早地戴帽子,因为人体阳气(热量)向外发散,70%是从头部出去的。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秋冻”应该冻到什么时候?怎么冻才合适?大家往下看。
到“白露”了,就不要光膀子了;“寒露”时,就不要露脚了。
“白露”与“寒露”这两个节气都是古人通过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来刻画的。寒气从天上来,所以,加衣防寒也是从上往下,最后到脚。
“白露”是一年之中的第15个节气,这时太阳的位置转移到黄经165°,进入仲秋。古人是这样记载白露的:“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进入这个时节,白天可能还会继续炎热,但夜晚就开始有寒意了,昼夜温差较大,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这时地气并没有完全变寒,所以,先把上身护好就行,不冷的话,脚还可以穿凉鞋。其实也可以从这个节气是不是还穿凉鞋,看这人阳气是否充足。早早就需要给脚做保暖的人,往往阳气不足。
“寒露”还要再推迟30天到来,这时的气温就更低了,太阳的位置到达黄经19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时,水依然在夜晚凝结成露水,但比白露时要寒冷,甚至将要凝结成霜了。这时候地气也凉了,就需要把脚也保护起来了。如果这时候还光着脚,那往往是火气较旺的人。很多更年期女性会有明显的燥热,就表现为在寒露时节穿得很少。
当然,对人健康有影响的天气因素不单单是寒热,还有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