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书中汇集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及成就,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手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被后世业骨伤科者奉为圭臬。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是中医骨伤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蔺道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姓蔺,名无从考证,因出家为僧,故称道人。公元9世纪中期,唐朝统治者推行废止寺院以促进僧侣还俗从事耕织的政策,收回寺院数千万顷田地,还田于民,寺庙道观4 600余所,另作他用。受废僧还俗政策的影响,蔺道人怀着悲观厌世的心情,由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县钟村,隐名埋术,过着半自耕的生活。唐会昌年间(841—846),经常帮助蔺道人耕种田地的彭姓老人之子,因上山砍柴从树上跌落,身体多处骨折筋断,求医不得,蔺氏用埋没多年的正骨医术为病人治愈了折伤,服药后疼痛立止,几天后恢复如正常人,于是医名大振。邻里由此知道蔺道人是身怀医疗绝技的高人,每日上门求医者众多。蔺氏不愿意被人打扰,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彭姓老人,并以《理伤续断方》一卷相赠,不辞而别。彭姓老人称蔺道人为仙人,所以将书名称之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书中内容简明实用,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手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刊刻流传后,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蔺道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成就对后世骨科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被尊为我国骨伤科学早期奠基人。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洪武间刻本,明抄本(残卷),明弘治崇得堂刻本,明刊《道藏》本等。本次出版选用明洪武间刻本为底本,个别文字依明弘治崇得堂刻本或明刊《道藏》本校改,不出注。
书为一卷。首论治伤十四个步骤,各种整骨手法,调理宜忌,方药应用;次论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跌打损伤、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手术缝合、牵引、固定、扩创、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均有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内服又有外洗外敷,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如大活血丹、大红丸、小红丸等,常用整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竭、自然铜、无名异、地龙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药。杉木皮夹缚固定骨折部位、固定时不夹缚关节以便活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臼等,均有其科学原理,对治疗骨关节损伤尤有重要意义。
理论价值:
系统总结骨伤科基本理论。首次归纳骨伤科疾病治疗的十四个步骤:①煎水洗;②相度损处;③拔伸;④或用力收入骨;⑤捺正;⑥用黑龙散通;⑦用风流散填疮;⑧夹缚;⑨服药;⑩再洗;
再用黑龙散;
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
再夹缚;
仍用前服药治之。这些治疗步骤是从大量临床经验中归纳整理而成,对临床医生有重要指导作用,除所用药物不同外,其主要步骤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遵循使用。其中,煎水洗,即是用煮沸的开水冲洗污染的伤口;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三个步骤完成手法复位;夹缚,指小夹板固定法。书中骨折治疗方法可以归纳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四大原则,成为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基本观点。
实用价值:
详细叙述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例如描述颅骨、胸肋骨、胫骨、胫腓骨、前臂骨,以及肘、手指、足趾等部位的骨折,论述跌打损伤、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手术缝合、牵引、固定、扩创、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其中杉木皮夹缚固定骨折部位,是现今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雏形。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一项重大成果,具有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医疗费用低、病人痛苦少、无骨折并发症等诸多优点,被称之为中国的接骨法。固定时不夹缚关节以便活动,有利于骨关节损伤患者愈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其科学原理已经被现代医学证实。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手牵足蹬法整复髋关节脱位等复位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当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提倡的治疗骨折十六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就是在吸收本书学术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方药价值:
既有内服又有外洗外敷,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如大活血丹、活血丹、大红丸、小红丸、七宝散、接骨散、四物汤等方剂,在后世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常用整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竭、自然铜、无名异、地龙等,与本草文献药物功效记载相一致,至今仍为骨伤科常用药。这些常用方剂和药物都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从方剂名称来看,书中记有除痕方,说明当时骨伤科已经注重伤愈后不留瘢痕技术,对伤科疾病的愈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痕方。欲伤后疮愈无痕,用此。蔓菁子,随风子,俗随子,黄荆子,上件,各等分为细末,饭上蒸九遍,用童便浸一宿后,炒干为度,以花叶纸包在绢巾内揩之,可以除痕”。
文献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既有理论总结,又有临床实践经验及方药记载,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反映出我国在9世纪前骨伤科理论和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唐以前骨伤科技术发展水平的真实记录。
本书对临床工作者的指导意义有五:一是了解骨伤科学发展历史,温故知新,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二是启发思路,可以看到前人如何总结临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论述,并且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有些骨伤科治疗理论及原则至今仍要遵循。三是了解骨伤科常见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许多方法符合科学原理,有些沿用至今,有些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作,例如小夹板固定骨折的方法。四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及临床经验,对古代医疗技术改进提高,结合创新,应用于临床,解决临床需求,更好地为骨伤病患者服务。五是掌握古代骨伤科疾病常用方剂和药物,推陈出新,加减变化,便于临床灵活运用。
首先要具备古文知识,疑难字词要查阅字典,了解字义,准确理解原书表达的信息,对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这样成书较早的中医古籍,更需要较好的医古文基础。其次通过目录了解原书全貌,知道书中主要内容。然后再认真阅读全书,重要内容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笔记摘录。有些内容不能忽视,例如序文,虽然不属于正文,但是仔细阅读可以了解到原书作者姓名、写作动机、成书背景、成书时间、书名来历等内容,这些都是正文中不能回答的问题。
序文,通过序文可以了解到本书作者为蔺道人,成书时间约在唐代会昌年间(841—846),书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来历,以及书中记载方药的神奇疗效等。本书成书时间较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后世骨伤著作中相关骨伤疾病诊断治疗等内容,可以到此查找源头,确定其是否为创新内容。
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熟读治伤十四个步骤,最好能够在理解基础上背诵,也可以结合现今临床实际操作要求,重新归纳总结。
对各种整骨手法,调理宜忌,方药应用等内容一般性了解。重点阅读杉木皮夹缚固定骨折部位(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固定时不夹缚关节以便活动(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臼(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当圈住胁,仍以软衣被盛箪,使一人捉定,两人拔伸。却坠下手腕,又着曲着手腕,绢片缚之)等内容。加深理解,与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法相对照,这些治疗方法现今仍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方药方面重点掌握大活血丹、活血丹、大红丸、小红丸、七宝散、接骨散、四物汤等方剂的药物组成,主治功效,用量服法等。熟记本书常用整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竭、自然铜、无名异、地龙等7味,可以查阅中药著作中有关这些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使用宜忌。这些都是后世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与药物。
由于时代久远,书中有关正骨手法与现今临床实际操作有一定差距,运用时应多体会书中本意,结合临床经验加以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