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的价格一向“雾里看花”,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消费者想通过使用保健食品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多的让人挑花了眼,比如维生素片,上到成百上千块钱,下到几块钱,有时小小一瓶维生素片,价格竟能相差十几倍。其实,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说法并不适用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越贵越好。
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食品,是按照食品标准执行的。从生产成本上来说,有些保健食品从研发到生产确实也要花费不小的费用,以维生素C为例,价格低的大多数是人工合成的,价格高的大多数是天然提取的,由于天然提取的维生素C生产成本高,价格自然也高。还有一些保健食品由于添加了一定量的调味剂,使保健食品无论在口感上还是气味上都能符合大众的需求。比如:有些适用于儿童的钙片做成糖果口味的或软糖口感的,便于儿童食用。这些辅料的加入无形中提高了价格。
保健食品的价格完全根据市场环境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而不是政府定价。有些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是为了自身需求,而有一些消费者把保健食品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买的是一种孝心、一种祝福。由于市场需求不同,市场上的保健食品有相对实惠的产品,也有满足品质消费需求的高端产品。而且,保健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必然存在营销环节,在产品包装、推销、宣传方面投入成本,因此价格随之上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保健食品的确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有些无良商家不把重点放在保健食品本身的品质上,而是采用欺骗的手段生产劣质、虚假甚至有害的产品。某些产品成本只有几块钱,保健食品商家却通过抓住人们怕生病、想健康长寿的心理,故意夸大效果,哄抬价格,又以打折促销为噱头,诱骗消费者上当。甚至很多保健食品的推销人员自身都不是很了解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到底有没有效,只是通过对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达成最终销售。从生产商、代理商到经销商,层层加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模式,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保健食品的好坏不能通过价格来评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维生素补充剂为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们实际需要补充哪一种维生素?它的含量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有些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是因为某种维生素的含量不同所导致,或者因为不是单一维生素,而是复合维生素所导致。所以当我们缺乏某一种维生素时,就补充单一维生素即可,选择贵的复合维生素,一方面可能使所缺的某种维生素含量补充不足,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其他维生素补充过量。这时即使品牌再大,品质再高,都不建议选用此种产品。
√ 遵从专业人士指导 。购买保健食品不要跟风,不要盲目,最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后,在医生、药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保健作用,规避风险。
√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 。购买时需要在正规、有营业资质的实体或网上店铺购买,切忌通过非法的传销、电话、会议销售等途径购买。购买时要索要正规发票或购买凭证。
√ 认准产品标识 。国内销售以及正规原装进口的保健食品都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认证——“蓝帽子”标识以及保健食品批号。因此,在购买前要确认是否有“蓝帽子”标识和批号,同时要注意被批准的保健功能。一旦出现宣传疗效的产品均为违法,不要相信。
只有科学看待保健食品,结合自身需求合理地购买、服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晓坚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