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geriatric rehabilitation)是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下,利用现代康复的理论和技术,对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进行康复治疗,提供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其生理功能,促进其回归社会和家庭,提高生活质量。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进行全面康复。
老年人残疾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类:
1.因伤病而致的有明确发病时间的残疾,如脑出血后偏瘫和失语、脊柱外伤引起的截瘫以及截肢、骨折等。
2.长期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或衰竭,见于肺气肿、冠心病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骨关节疾病、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等。
3.年迈体衰引起的耳目失聪,如老视、低视力、听力障碍、咀嚼困难、活动受限等。
老年人残疾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随年龄的增长内脏残疾、复合残疾(如截瘫患者患偏瘫,偏瘫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等)、重症残疾也越来越多见。如60~75岁的人群中,主要是视力(老视、低视力)、咀嚼(脱齿)等五官残疾,而内脏残疾、活动受限者较少;但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大小便失禁、精神失常者可达到半数,程度不同的活动受限达2/3;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长期卧病超过半年以上者在10%以上。
2000年,全国养老床位120万张;2014年,全国养老床位达到554.1万张;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我国老年养老康复建设逐步进展,但养老康复人才仍供不应求。
老年康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预防性康复
主要是预防老年致残疾病的出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骨关节病等慢性疾病。通过健康宣教、建立适当的运动方式、生活模式等实现。
2.一般性医疗措施
即常规解决基础疾病、系统疾病、慢性病等的一般手段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3.有目的地恢复丧失功能
即为狭义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ST)、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RE)、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RN)、中国传统康复疗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等。
由于老年人对于康复往往缺乏积极求治的意志和合作的耐心,加之心理衰退、耳目失聪、患多种疾病并活动不便,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对老年人康复,必须根据个体病情,提供不同的康复项目,要对应进行康复的老年人动之以情(热情积极地动员),晓之以理(介绍生命在于运动,不进行康复就要永久致残,就要长期卧床,甚至要发展到痴呆),并示之以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步骤和方法,即康复程序),坚持长期康复治疗,避免半途而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适合于中国现状的发展之道。康复与养老结合,变被动护理为主动照护,变等待衰老为延缓衰老,实现预防为主的方针。
目前,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年康复特色——医、养、康、护一体化正在形成。居家式机构养老可提供包括养老-康复-护理一体化的社区、连续性的服务以及优化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可靠方便的医疗保障。如泰康医养结合实践提供了较好的老年康复的实践案例:设立两级家庭医生制度,经不同专场的家庭(全科)医生诊治后由康复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在护理公寓开展1+N多学科团队照护模式,包括住院化管理、营养师干预、社交文娱活动干预、护理干预以及由康复治疗团队进行筛查、评估后进行的康复治疗干预。
其次,中医的养生观、饮食观、运动观吻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而成为中国老年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也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如法国的精神运动康复因在应对老年失智等方面极具特色而受到专业人士等推荐和关注。
另外,仍需从教育做起,重建养老方向专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老年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持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李茜楠 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