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孩子肥胖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更多是可以预防和改变的环境和行为因素,我们可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随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吃得多就是身体棒”等观念导致孩子能量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加之户外活动和运动时间不足,居家静坐时长增加,孩子无法及时消耗能量,这些都增加了儿童肥胖的风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正面引导,因此,家长和孩子都要参与到肥胖防治中来,父母需要通过改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健康的家庭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保障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
目前,科学养育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已得到大力普及,很多父母依然容易陷入经验误区,错误的养育观念和做法大行其道。例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嘟嘟的很可爱,当医生提醒孩子已经超重或肥胖的时候,很多家长还是不以为然,认为长大以后还可以通过加大运动来减重。事实上,如果孩子已经发展到儿童肥胖的状态,那就是一种疾病了,缺乏及时科学的有效干预,肥胖会对儿童期乃至成年后的心血管、内分泌、呼吸和消化系统带来危害,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及认知发育等。再如,不少家庭都会出于各种原因给婴儿添加各类配方奶粉,喂奶时,总希望把冲调好的奶一滴不剩地都喂给宝宝,非常容易造成摄入量超过宝宝实际需要量。
在我国,“母乳营养不够”“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等桥段天天都在很多家庭上演,家庭成员不科学的养育观念和行为,成为儿童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避免此类习惯性思维误区产生的不利影响,父母必须要不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养育观念。如果家长拥有较高的营养科学素养,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在为孩子选购食物或者准备饭菜的时候,就能做到科学合理,营养均衡,降低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如果父母对于健康体型以及健康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就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体型变化,及时调整喂养方式,从而减少儿童肥胖的可能。
除了养育观念,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父母采取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越多,儿童肥胖相关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小,反之,儿童肥胖相关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高。究其原因,是父母过度严苛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孩子通过进食行为来安抚紧张情绪,从而增加了孩子不良行为以及肥胖的发生概率。因此,父母需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的动力,在尊重和关爱孩子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并不断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行为管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提升孩子的自我成长动力,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养方式决定着亲子关系的质量,和谐的亲子关系得益于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因此,掌握亲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父母开展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切忌打断、评价、比较。父母要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合理需求,表达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理解、接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但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父母还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家庭劳动的机会,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促进孩子从多方面获得成就感,帮助孩子不断提升自信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支持与信赖,将有助于降低孩子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家庭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作为子女的效仿榜样,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发挥科学的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为孩子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石。
首先,父母的进食速度、口味咸淡、食物搭配、就餐习惯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形成,因此,父母少带孩子在外就餐或吃外卖,尽量在家烹调制作食物,多蒸煮、少煎炸,保障荤素搭配,控制油盐糖等调味品的量,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形成健康的家庭饮食方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此外,全家人一起吃饭是父母改善儿童饮食摄入结构的重要时机,营造愉快的共同进餐氛围,了解孩子对食物的喜好,给予正确引导,能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食物。对于孩子表现出来不喜欢吃的食物,父母可以在用餐时对孩子不喜欢的食物多给积极正面的评价,或者主动表达对这些食物的喜爱,也可以通过变换烹饪方式,激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例如使用公筷、不看电视、不接听电话等,帮助儿童养成注重饮食卫生、专注进食的良好用餐习惯。孩子在进餐时看电视、打电话和玩游戏会使儿童对进食的注意力分散,这些干扰因素不仅占用了儿童的进餐时间,还影响身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幼小儿童。学龄儿童进餐时看电视会减少正餐食物的摄入,但高热量的零食摄入会增多,改变了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已有研究证实,喜欢进食时看电视的儿童容易发生偏食、过量进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因此,父母务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最后,父母要减少静态行为,养成科学运动的健康习惯。静态行为是指坐或倚靠着,代谢当量小于6 kJ/(kg·h)的行为,如久坐学习、看电视或手机、乘车出行等,诸多研究均表明,静态行为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父母生活行为习惯对青少年儿童产生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孩子的静态行为和运动习惯也同样受父母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做好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减少看电视、打电话等静态行为,切身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是做好青少年儿童肥胖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父母要鼓励、观看、主动关心孩子的体育参与情况,通过积极反馈,提高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引导孩子养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董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