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慢性结肠炎治验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可见于任何年龄。肠镜检查一般表现为结肠黏膜糜烂,充血、水肿、肠息肉,提示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本病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或肝气郁结等原因所致,导致腹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则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脾病及肾,脾肾两虚,但临床中以脾虚者居多。其病机在脾,病位在脾、胃、肠。

孙老善于运用中药内服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她把本病分为湿热瘀阻、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4型。湿热瘀阻型:大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脾肾阳虚型:久泻不愈,腹痛隐隐,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谷少思,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肝郁脾虚型: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泻,平时多有胁肋胀满,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脉弦。

孙老治疗此病时,常根据病情分型,辨证施治,区别用药。临床选用大黄 15g、仙鹤草 30g、桔梗 6g、乌梅炭 12g、冬凌草 12g、金银花 30g,黄连、马齿苋、蒲公英、黄芩、苦参各15g,地榆6g、甘草15g、拳参10g、石榴皮10g等组成基本方。湿热瘀阻型,加藿香、砂仁、白芷、茯苓、炉甘石;脾胃虚弱型,加黄芪、白术、山药、党参、茯苓;脾肾阳虚型,加附子、肉桂、五味子、补骨脂、白术、太子参;肝郁脾虚型,加白芍、陈皮、防风、木香、山药、苍术、白术、黄芪等。同时,孙老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选用白头翁汤加减,处方如下:白头翁 15g,黄连 7g,黄柏 7g,苦参 12g,地肤子 15g,银花 15g,小蓟 15g,加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50~70ml,温度为36~37℃时,将锡类散(1/3支)、云南白药2粒(去胶囊)、康复新液半瓶等药物加入上方中药,150m l,每晚一次常规保留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并抬高臀部,缓慢将药物灌入体内,灌肠后左侧卧位保留30~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大便每日1~2次。

病案1:

梁某,男,52岁,2012年6月12日就诊。

患者腹痛、腹泻,大便带脓血间断性发作15年,加重1个月就诊。自诉经常大便带脓血,每日10次左右,每因劳累、受凉、饮食不当加重,时轻时重,反复不愈,乏力腰困,平素怕冷,晨起即便,泻后腹痛减轻,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外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口服呋喃唑酮、小檗碱等药物,疗效不佳,慕名找孙老就诊。孙老查体后发现患者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大便常规检查示黏液多,红白细胞多。肠镜示:慢性结肠炎,直肠溃疡0.5cm×0.5cm。

孙老辨证为脾肾阳虚型泄泻,治以温肾健脾,方药汤剂如下:党参、扁豆、生苡仁各15g,木香、制附子各10g,补骨脂、白术、豆蔻、茯苓各15g,炮姜6g,砂仁 6g,石榴皮 12g,脱力草 30g,黄芪 15g,拳参 10g,地榆 6g,木槿花15g。同时选用中药灌肠,用白头翁汤加减。

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直肠溃疡面消失,黏膜充血。

按:

孙老常注重对脾胃的调养。对于本案病例,若纯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守补中土,甘温壅气可致中土气滞,所以宜用升补之法,补中有升,清气得升,脾运来复,则浊阴自降。常用奇效良方六神散、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在升补的同时要注意清化余邪,常选用地榆、石榴皮、拳参等药,既能清降利湿,又能收涩;木槿花泄化下焦瘀浊;脱力草即仙鹤草,有健脾和中,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的功效。

病案 2:

陈某,男,42 岁。

恙已三载,患者大便干稀不准,腹痛肠鸣,复因饮食不慎,嗜酸辛辣油腻荤腥之物,宿疾即作,大便夹带脓血性分泌物,日行数次,排便不爽,腹痛肠鸣,食欲不振,小便自调,舌苔黄厚腻,舌质紫气,脉弦紧,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大便排粪造影提示:①直肠前突;②直肠炎。

辨证: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肠络受损,传导失司。

治法:

健脾助运,清热除湿,以调整脏腑功能。

处方:

仙鹤草12g,桔梗10g,乌梅炭6g,煨木香6g,槟榔炭6g,白木槿花6g,干姜 3g,炒白芍 12g,苦参10g,银花炭 12g,败酱草 12g,车前子12g(包),白及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

白头翁 15g,黄连 10g,黄柏 7g,青皮 10g,苦参 12g,败酱草 15g,白及12g,白蒺藜12g,小蓟15g,荠菜花15g。4剂,水煎灌肠,每日1剂。中药灌肠药液直接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肠道处于中药治疗和理疗的状态之中,使药物直达病所,具有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消瘀、护膜生肌之效。

二诊:

口服中药7剂,加以中药保留灌肠,半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大便脓血消失,腹痛肠鸣减轻,纳谷尚可,继用上方,巩固疗效。

三诊:

经口服中药并用中药保留灌肠后,病情明显好转,脓血便已止,唯大便溏薄,日行2~3次,腹部隐痛,上方去槟榔炭,加焦山楂10g、晚蚕沙12g、炒扁豆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

经以上治疗,大便已完全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肠镜无异常。

病案3:

宋某,女,48岁。患者大便干结,排便不爽,数日一行,靠服泻药排便,已历载余,肠镜提示慢性结肠炎,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效不显著。大便常带黏液,腹部胀甚,口干口苦,口中异味,纳谷少思,小便自调,舌苔黄厚腻,质偏红,脉弦数。

证属肠胃积热、耗伤津液,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治以清热润肠,顺气导滞,方用仙桔汤化裁。

处方:

仙鹤草 12g,桔梗 10g,乌梅 6g,槟榔 15g,白木槿花 6g,炒白芍12g,苦参6g,火麻仁 30g,生白术 30g,生大黄 6g(后下),拳参 10g,川朴花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仙鹤草健脾和中,活血化瘀,川朴花行气除满,炒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拳参清热利湿。

二诊:

药后症情明显好转,腹胀、口中异味均减,大便两日一行,已不带黏液,小便自调。继用上方加生地榆10g、瓜蒌仁30g,7剂,每日1剂,巩固疗效。

三诊:

患者经以上治疗,大便明显改善,守上方随症加减1个月后,食欲转振,腹胀、口中异味等症消失,夜寐亦安,二便自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缓。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摄,劳逸适度,停药观察疗效。 0jTkfcmYni1ljFFLoII403yRQx1VBSzvOZiLB6G/McnHhg6MspMNeEDLuN/NjT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