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黄褐斑治验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片不高出于皮肤,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日光可促使发病。多见于女性,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中医属“黧黑斑”“面尘”范畴。孙凤霞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中医临床经验,重视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于黄褐斑有独到见解,现介绍如下。

1.顺应月经周期,注重调经与治斑相结合

女子以血为本,治斑遵循妇科调经规律,补肾是中医调治月经的基本治则,月经与颜面生斑关系密切。因此,应注重调经与治斑相结合。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肾阳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种生理活动进程加快。肾阳充则经脉得以温养,寒凝血滞乃通,颜面得以濡养则斑自退,肾阳虚则蒸腾气化无权,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而成黧黑斑。另外,血气失调与颜面生斑关系密切,肾藏精,精化血,肾气充则血气化生有赖,血气充则颜面气血调畅,斑自退。因此,孙老在治疗黄褐斑时,月经前因势利导,促进来潮基础上加大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量,如郁金、香附、佛手、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白芍等。月经后的卵泡期,基本病理生理为血海亏虚,调斑时多以填精补血为主,常用枸杞子、当归、淫羊藿、熟地、山茱萸、续断、桑寄生等。排卵时的氤氲期,调斑以补肾为主,促卵泡排出,常用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丹参、熟地等。

2.重视疏调气机的运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妇人病多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气滞络痹。孙老在治疗黄褐斑时注重以疏调气机为基础,临证加减。孙老认为:疏调气机的核心在于舒展肝气,恢复其正常的疏泄功能,以保持人体气机的调畅运行。五行之中,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当其处于正常状态时可有舒畅情志,疏利气机,疏泌胆液,疏调月经,疏通三焦作用。且肝藏血,肝血充沛则肝体和柔,气机调畅,血运通顺,爪甲荣润;肝主谋虑,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肝气条畅,则气血调和,有望缓解或消除由气机不畅所致的各种继发性病变和有关症状,此即疏调之核心或靶点所在。明代张介宾云:“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因此,孙老结合临床诊疗工作,自创养颜祛斑Ⅰ号合剂。方药组成:柴胡10g,当归 10g,丹参 12g,丹皮 12g,茵陈 30g,白蒺藜 12g,枳壳 10g,白芍 12g,茯苓15g,薄荷 6g,黄牛尾 30g,桑白皮 12g。

3.重视调理五脏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喜条达,主藏血,协调气血运行。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灼伤阴血,或肝血不足,血液亏虚,颜面气血失和而斑自生。故治疗黄褐斑的同时,需配以疏肝理气之药。肺主皮毛,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五行学说认为,肾主水,肺主金。五色中黑主肾,白主肺。由金水相生理论可知,从肺论治黑色皮肤病变,故治疗中常佐以宣利肺气之品,如防风、蒺藜、薄荷、白芷、桑白皮等。心为君主之官,对各脏器和物质具有统领和主宰作用。心搏动有力,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为各组织器官活动提供养分,并带走代谢产物,若心气不充则心血亏少,血行瘀滞,不能上濡于面,颜面失养而生斑,故治疗中常佐以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等养心宁心之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对延缓衰老进程有重要作用,饮食不节,或忧思伤脾,皆会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面色萎暗不华,故治疗中常佐以茯苓、白术、山药、苡仁等益气健脾之品。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肾精盛衰影响血液的盈亏。《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由此看来,颜面生斑与气血失调关系密切。治疗中常配以续断、桑寄生、枸杞子等滋补肝肾之品。

4.重视中药配伍规律

如养血补肾不碍脾之运化,酌情配伍薏苡仁、茯苓、白术、陈皮等健脾益气之品;遵循阴阳互根互用原理,补阳时不忘养阴,补阴时酌情配伍补阳药。

5.预防与调护相结合

面部日光暴晒易诱发和加重黄褐斑,因此嘱患者平素避免日光暴晒及辐射,停止使用化妆品,每日以清水洁面,多吃瓜果蔬菜,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促进色素减退,忌食辛辣肥甘,保持大便通畅及心情愉悦,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精神紧张。

6.典型病案

王某,女,42岁,2016年4月29日初诊。

主诉:

颜面褐斑2年余。

近2年来出现颜面褐斑,无痒痛,日晒及生闷气后颜色加深,曾在美容院行激光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斑半年后复见。平素多抑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行乳胀腹痛。纳呆,腹泻与便秘交替,舌淡薄白,脉弦细。查体见颧部褐色斑片对称分布,褐斑中心色深,边缘色淡,边界不清。

辨证:

肝郁脾虚,冲任失调。

治法:

就诊时为经前3日,月经将至,结合月经周期,予疏调气机,理气化瘀,调和冲任之法。以养颜祛斑Ⅰ号合剂为基础,酌情加减治疗。

处方:

柴胡 10g,香附 10g,郁金 12g,丹参 12g,川芎 10g,茵陈 30g,黄牛尾 30g,枳壳 10g,白芍 12g,茯苓 15g,薄荷 6g(后下),佛手 6g,青皮 6g,桑白皮 15g,白术 10g,防风 12g,枣仁 30g,白芷 10g,延胡索 10g,当归 15g,续断12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

二诊:

2016年5月10日。服上方4剂后,心情较前舒畅,月经来潮时痛经及乳胀有所缓解,量较前多,色红,黄褐斑无明显变化,舌脉同前,月经干净,结合月经后卵泡期治则,调斑时辅以补肾填精补血之品,治予上方增损之。

处方:

柴胡 10g,香附 10g,丹参 12g,茵陈 15g,白芍 15g,桑白皮 15g,当归 15g,续断12g,淫羊藿 12g,熟地 10g,山茱萸10g,怀牛膝 12g,泽泻12g。5剂,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

三诊:

2016年5月20日。饮食有所好转,睡眠改善,面部黄褐斑颜色转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遵循排卵氤氲期用药规律,因势利导。予疏调汤基础上加巴戟天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嘱患者服药3剂,每日1剂。

四诊:

2016年5月27日。面部黄褐斑明显消退,身心愉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患者诉月经将至,予疏调汤基础上,加大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剂量,并嘱其坚持用药,巩固疗效。注意日常调护。 U42ihkD8Xli/3Rd/rnMm/ftBInkjolGQFsP6TmCcB1IznrflwaJsNHwjArUAq1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