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霞教授认为胃病常见于实证,多湿热、多痰、多气滞;脾多虚证,脾虚多为气虚、阳虚。脾胃病往往相兼为患,亦应脾胃同治。脾胃病往往和情绪变化、肝气郁结相关。孙老临床以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为其专长,尤擅长治疗胃病,其诊疗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灵枢·经脉》:“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精辟地概括了舌与脾胃的相互关系。舌体与苔的变化在脾胃病辨证中常反映脾气的盛衰和胃气的强弱,对临床治疗脾胃病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舌象的形成和变化亦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舌为脾胃外候”。舌苔与舌色,可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顺逆等情况。正常舌苔是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薄白苔,《伤寒论本旨·辨舌苔》中“舌苔由胃中生气所致,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说明舌苔是胃气熏蒸所化,舌苔的变化可推测病邪性质、病位深浅。如胃脘痛肝胃气滞者舌苔薄白,舌色淡红;寒湿中阻者舌苔薄白腻,舌色淡红;湿热蕴结者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或红。在溃疡病中,脾胃虚寒者舌苔薄白、薄白腻、薄黄腻,舌质淡;湿热气滞者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淡红或红。因此,通过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脾胃的盛衰、寒热与强弱,分析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到药到病除。
临床上引起胃痛的病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孙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胃痛分为肝胃气滞、脾胃虚弱、胃络瘀阻、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脾胃湿热等型。通过对门诊患者就诊情况的观察,孙老认为,情志不畅导致的胃痛是门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最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易出现情志变化,易怒、易抑郁,导致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则胃痛,忧思焦虑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患者增多,易出现脾胃功能下降,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气虚不能生血,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转枢不利,气机阻滞而致脾胃虚弱型患者临床也较为常见。
孙老认为“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过劳、放纵不节、强力妄为、偏嗜食味等,都可使机体的生理活动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引起疾病发生。
孙老在临床教学中一直坚持分析病机时,需注重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如在辨证胃痛时:
首辨寒热: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胃中隐痛,得温或热饮则痛减者属寒;胃中灼热,痛势急剧,得冷饮或受凉则痛剧属热。
次辨虚实:暴痛,痛势剧烈,拒按,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病无休止则属实;若胃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减轻则属虚。补而痛剧者属实,攻而痛剧者属虚。“夫面色萎白,则望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乏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宜补。”
再辨气血:从疼痛性质分,若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属气滞;痛如针刺或伴吐血者属血瘀。从疼痛部位分,若以游走不定,攻窜作痛者为气滞;痛有定处,或扪之有包块者为血瘀。
辨在胃、在肝、在脾:在胃多属胃病初期,常因外感、伤食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多与情志不畅有关,孙老指出,胃脘疼痛作为主证的疾病大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在辨证由情志不畅诱发胃脘痛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生活史、社会关系、工作状况、既往史等仔细询问病史,从根本上进行诊治;在脾多属久病,胃痛绵绵,进食可舒,劳倦则重,休息则轻。胃病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辨证时要注重肝胃、脾胃之间的关系。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所以我们临床诊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用药不能滋腻,否则湿困脾阳,用药也不能辛燥,既要清淡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照顾脾胃,又要疏理肝气,所谓治肝可以安胃,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
胃痛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胀痛。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出现嗳气、脘胀。如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更加,故因情志而痛作。治疗上孙老常用胃病Ⅰ号方(主要由醋柴胡、香附、青皮、陈皮、广郁金、半夏、蒲公英、丹皮、醋延胡索、木香等组成)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导致肝胃郁热。若肝热犯胃则症见脘胁烦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喜热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孙老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常采用胃病Ⅱ号方(主要由川贝母、浙贝母、黄芩、陈皮、半夏、蒲公英、丹皮、白芍、黄柏、厚朴等组成)。若罹患胃病数载久治不愈,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常采用胃病Ⅲ号方(主要由沙参、丹参、茯苓、郁金、白花蛇舌草、莪术、石斛等组成)化裁。若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恶心明显,采用小柴胡汤加减;若肝热移肠,大便干结,加决明子、芦荟等清肝泻热通便之品。孙老指出,肝为刚脏,不可过多过量使用辛香燥烈之品。
胃病延久,内传于脾,脾属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输布精微,以升为健,若脾气受伤,轻则中气不足,运化无权,继则中气下陷,升降失司;再则脾胃阴虚,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脾胃之病多属虚证,治疗上当以温补为主。脾胃虚寒型胃痛,症见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痛减、喜暖喜按、面色无华、神疲肢倦、四肢不温、食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孙老常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孙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病程短的浅表性胃炎常见气滞、热郁等症,但病程长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寒热错杂现象,病机关键即在于一个“久”字,湿阻病程缠绵,寒热互相转化,寒郁日久可以化热,食滞日久可致积热,气滞木郁易生郁热,阴液亏损则亦生内热;久病耗气,脾胃虚弱可生脏寒;或脾胃既虚,冒受风寒,过服苦寒之药,克伐脾胃,亦生内寒,如此往复,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调。先贤张仲景往往寒热并用,即是此义也。若除胃脘疼痛以外,可见恶心呕吐、嗳气、肠鸣便溏或秘结、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等胃强脾弱、上热下寒者,孙老多选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理中汤化裁。如胃中泛泛欲呕,呕吐不止,多处就医疗效不显,则方中加入伏龙肝一味为引,每每效果甚佳。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或吐血、便血停积于胃,胃络不通成瘀血,症见胃脘疼痛、痛如刀割、痛有定处、拒按、胃痛常反复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唇暗、舌紫或有瘀斑、脉涩。孙老临床上尤重视舌下静脉的视诊,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普遍存在舌下静脉瘀紫、增粗或曲张,认为这也是脾胃血瘀的重要标志。结合现代检查,萎缩性胃炎患者大多有免疫功能失常和血液黏滞度增高。胃镜提示:胃黏膜红白相间或苍白、充血水肿、糜烂,以及病理提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都提示气虚血瘀的存在。孙老常采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若血瘀而见脾胃虚弱,可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以助血行,若血瘀兼血虚者,宜用丹参饮、启膈散、四物汤等养血化瘀之品。“胃病之发,必有聚瘀”,故孙老在治疗中十分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气有余便是火”。胃气阻滞、日久化热,症见胃脘灼热,得凉则减,胃热久积,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排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孙老常采用自制清幽除满汤(由黄连、黄芩、大黄、半夏、枳实、厚朴、蒲公英、延胡索等组成)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此外,孙老在治疗肝胃气滞时,还常使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弱使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汤、香砂六君子汤,脾胃湿热使用三仁汤等。
李某,女,48岁。2010年10月26日初诊。
脘胁胀痛1周余。
患者平时性情暴躁,动辄易怒,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口服缬沙坦等药物,血压控制基本达标。1周前因与家人生气,出现胃脘胀痛,连及两肋,自服木香顺气丸后症状仍不缓解,遂来就诊。刻诊:胃脘胀痛,连及两肋,攻撑走窜,喜太息,口干口苦,纳谷欠香,夜寐不安,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滑。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胃失和降。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醋柴胡 12g,香附 10g,煨木香 6g,青皮 10g,陈皮10g,广郁金15g,醋延胡索12g,川芎12g,川连6g,杭白芍12g。3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
2010年10月29日,胃脘胀痛明显减轻,仍诉口干口苦,大便稍干,两肋胀痛。已初见成效,效不更方,当守原方加丹皮12g,炒山栀10g,以疏气泄热。3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
2010年11月12日,胃脘胀痛已缓解,口干口苦症状明显减轻,食欲转振,夜寐渐安,二便自调,药获效机,继用上方巩固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此乃情志不舒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孙老认为胃痛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胃痛初发为实证,病位主要在胃;病久常见虚证,病位主要在脾。本例患者主要病因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致胃失和降,出现胃脘痛。因此,理气和胃是治疗情志不舒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的关键。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活史、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仔细询问病史,从源头上辨证论治。
赵某,男,62岁。2019年6月10日初诊。
脘腹疼痛,大便溏薄,间作两月。
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病史多年,平素四肢怕冷,喜食热饮,喜暖喜按。2个月前因进食冷饮后出现胃脘疼痛,痛势剧烈,恶心呕吐,大便日行3~4次,便溏,腹中怕冷,家人用暖水袋温暖后痛势减弱。至我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Hp(+),在门诊予抗Hp治疗1周,药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胃脘疼痛减轻,但仍痛势绵绵,时轻时重,大便溏,日行一次,遂来就诊。刻诊:胃脘隐痛嘈杂泛酸,时轻时重,喜热饮,喜暖喜按,消瘦明显,面色无华,手足不温,四肢乏力,纳差,便溏,日行一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脾胃虚寒性胃痛。
温中健脾止痛。
生黄芪 30g,杭白芍 12g,桂枝 12g,土荆芥 6g,炙甘草 5g,生姜10g,大枣 5枚,饴糖 15g,煅瓦楞子 30g(先煎),乌贼骨 30g(先煎),吴茱萸1g,川连6g,荜澄茄 6g,肉桂 3g,蒲公英 15g。3剂,常法煎服,每日 1剂。另:荆花胃康胶丸2盒,每次2粒,每日3次。
2019年6月14日,仍诉胃脘隐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大便溏,考虑有脾虚湿盛,上方加怀山药30g,云苓15g,增强健脾化湿之力。7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
患者胃脘隐痛、嘈杂、泛酸等症状得以缓解,仍诉四肢无力,神疲肢倦,纳差,上方去煅瓦楞子、乌贼骨,加党参15g,广陈皮15g,鸡内金10g,以益气醒脾,助运消食之功。
患者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病史多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Hp(+),并在门诊予抗Hp治疗1周,这是一例典型的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伴糜烂,西医诊断已明确,当以辨病为主,以辨证来确定病机。孙老认为该患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寒,因此温中健脾是治疗的关键。孙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胃病日久,累及脾阳,故胃痛绵绵,得温即舒,喜温喜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虚弱,机体失养,致面色无华,神疲肢倦。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脾阳虚弱,不能温暖四肢致手足不温。舌苔脉象均表现为脾胃虚寒之象。孙老指出吴茱萸不可量大,因其性味辛温,易伤胃阴;黄连、蒲公英、土荆芥具有明显抗Hp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