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除了人格的整体性,关于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就是对优越和成功的不懈追求。当然,这种追求与自卑感直接相关,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自卑感,我们就不会有任何超越现状的渴望。这两个问题——对优越的渴望和自卑感,实际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为了阐述问题的方便,我们或多或少地会把它们分开来讨论。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关于追求优越,可能人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是否像我们人类的其他生物本能一样,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必须给出的答案是,这种假设是极不可能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不能说这种对优越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一定存在着某种基质(substrate),即一定存在一个具有发育可能性的胚胎一样的内核。或许这样说最为贴切:人的本性,是与逐渐养成的对优越的追求紧紧相连的。

当然,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范围是有边界的,人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能力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达到的。例如,人类的嗅觉永远无法达到犬类那样敏锐,人类的肉眼也感知不到光谱中的紫外线。但人类在某些功能上的潜力还是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而正是在这种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之中,我们看到了追求优越感的生物根源,以及人格得以在心理上完全展现出来的源泉所在。

就我们所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类总有一种澎湃不息的自我肯定的欲望,儿童和成年人都是如此,而且这种欲望无法扑灭。人性不能容忍永久的屈从,人类甚至推翻了自己的众神。被人贬低和轻视的感觉、不确定以及自卑的感觉,总是会激发出人们一种努力挣扎向上的渴望,以图心理补偿,以求感觉圆满。

我们可以证明,儿童的某些个性特质是环境力量无意中造成的结果。这些环境力量在他们身上形成了自卑感、无力感和不确定感;反过来,这些感觉又对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产生了刺激性的影响。于是,摆脱现状、努力攀升、更上层楼,以获得一种平等感,就被儿童作为了努力的目标。这种向上努力的渴望越强烈,儿童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越高,以图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些证据往往又会超出人类能力的极限。有时候,儿童得到的外界助力过于全面、过于细致,以至于会激发他们把自己未来的图景想象得过于美好,产生一种自己近乎上帝的感觉。儿童的想象往往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暴露出一个事实:他们沉溺于一种想法,即以为自己可以通神。这往往会表现在那些无力感最强的儿童身上。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儿童,他发现自己的精神状况非常糟糕。当被问及对自己小时候的印象时,他回忆道,当他意识到自己6岁还不会吹口哨时是多么痛苦。然而有一天,他走出家门,成功地吹响了口哨。他如此惊讶,以至于相信是上帝在他的身体里吹口哨。这清楚地表明,自身的无力感和幻想自己可以通神之间存在着隐秘而密切的联系。

这种对优越的渴望,与儿童一些明显的性格特质相关。通过观察这种相关的倾向,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儿童的全部雄心。当这种自我肯定的渴望变得异常强烈时,它总会包含嫉妒的成分。这类儿童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总盼着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各种不幸。而且他们不仅会盼望(这种盼望常导致神经症),还会付诸行动,伤害他人,引起事端,甚至会时不时表现出彻头彻尾的罪犯特征。这样的儿童会诽谤他人、泄露家庭秘密、贬低同伴,以突显自己的价值,尤其是有人关注他的时候。谁超越他都不可以,因此不管是他自己的价值上升,还是别人的价值下降,都不重要,只要他能占上风就行。对权力的渴望变得异常强烈时,就会表现为恶意和报复。这类儿童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挑衅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在他们的外表上体现出来,眼露凶光,突然暴怒,随时准备与自己的假想敌战斗。对那些追求优越,志在高人一等的儿童来说,让他们接受心理测试会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心理测试会让他们的无价值感很容易暴露出来。

这一事实表明,有必要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来调整心理测试的操作方式。心理测试对每个儿童的意义都不相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对一些儿童来说,心理测试是一件令其不堪重负的事情。测试过程中,他们的脸时而涨红,时而煞白,说话结巴,哆哆嗦嗦,他们的身体会因害羞和恐惧而变得僵硬麻痹,大脑也变得一片空白。有些儿童只有和别人在一起才能回答测试问题,否则根本说不出话来,因为独自回答问题时,他们会怀疑自己正在被监视。这种对优越的渴望也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强烈渴望优越的儿童不愿意让别的儿童扮演马夫而自己去扮演马的角色,他们总是想自己扮演马夫,去驾驭和指挥别人。如果因为过往的不良表现而未能获得马夫的戏份,他们就会给游戏中的其他儿童捣乱,并以此为乐。如果受到的打击和失败过多,他们的雄心就会受挫,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新的情况,都会畏缩不前,而不是努力前行。

雄心勃勃而从未受过挫败的儿童,会表现出对各种竞争性游戏的偏好,然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惶恐。对自我肯定的渴望的强弱程度和方向,通常可以从儿童爱玩的游戏、爱听的故事、喜欢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喜欢的人中推断出来。很多成年人崇拜拿破仑,拿破仑也非常适合作为那些雄心勃勃的人的榜样。在白日梦中幻想着自高自大是一种强烈自卑感的标志,它刺激着失意者在现实之外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陶醉的感觉,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梦境之中。

通过观察儿童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所选取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性,并将这些差异性分为某几种类型。我们不能保证对这些差异的类型划分是精确的,因为它们多种多样,数不胜数,而且主要取决于儿童对他们自己的信心程度。有一类儿童,他们的成长过程没有受到过什么阻碍,他们会将追求优越的努力指向有益的、有所作为的方向。他们会努力遵守秩序,使老师满意,成长为学校里的正常孩子。不过,从经验中我们知道,这种类型的儿童不占大多数。

还有一类儿童,他们总想要超越他人,追求超越别人的表现异乎寻常地强烈。这种追求往往是过度的雄心所致,而这一点又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我们习惯于将雄心视为一种优点,而且会鼓励儿童进一步努力追求。这通常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会影响儿童的成长。过度膨胀的雄心会令人产生一种紧张状态,短时间内儿童或许还可以承受,但这种紧张状态会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强,直到儿童无法继续承受为止。这类儿童可能会花过多的时间在家里看书,而不去参加其他活动。他们常常渴望仅凭学业上的领先优势,就可以回避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满足于这种成长方式,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是不可能茁壮成长的。

儿童如此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图能超越所有人,这并不是正常成长的最佳方式。到了适当的时候必须要告诉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要到户外去,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也要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这种类型的儿童也不占大多数,但经常可见。

此外,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个班上有两个小学生,他们之间会暗中竞争。有机会仔细观察的人会发现,这些互相竞争的儿童,有时会形成一些令人讨厌的人格特质。他们会变得羡慕和嫉妒,而羡慕和嫉妒肯定不是独立与和谐的人格所应该包含的品质特征。他们会为其他儿童的成功而烦恼,当别的儿童取得进步时,他们会开始出现神经性头痛、胃痛等症状。当别的儿童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恨恨地躲到一旁。当然,他们永远也不会去表扬别人。这种嫉妒的表现对其已经膨胀的雄心并没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儿童无法与同伴友好相处。他们想要在所有事情中都占据主导地位,不愿意让自己服从于游戏的整体安排。结果是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同学态度傲慢。每一次与同学的接触,对他们来说都是不愉快的。越是如此,他们就越觉得自己的地位不稳定。这种孩子对自己的成功没有把握,当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时,也很容易感到慌乱。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期望,都使他们不堪重负。

家庭对这类儿童的期望也会被这些儿童切身感受到。他们往往会带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去完成摆在他们面前的每一项任务,因为在他们的眼前总有一种超越他人的愿景,他们总想成为众人瞩目的最耀眼的那“一束光”。他们感受到了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期望的重量,而且只有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去承受这样的重量。

如果人类有幸拥有绝对真理,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法,让儿童们摆脱这样的困难,那么可能就不会有行为问题儿童了。既然我们没有这样的方法,儿童成长所须经历的客观条件也不可能做到理想化,那么很显然,这类儿童的忧心忡忡的期望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感受,与那些没有负担这种不健康的雄心的儿童截然不同。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指那些不可避免的困难。要使儿童避免遇到困难是不可能的,而且永远都不可能。这是因为,一方面,培养儿童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的培养方法并不适合每个儿童,我们正在不断寻求改进;另一方面,儿童的自信心被过度的雄心摧毁了,他们失去了克服困难所必需的勇气。

雄心过大的孩子只关心最终结果,即他们的成功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那么成功本身是无法令其感到满足的。我们知道,在许多情况下,在困难面前能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要比立刻试图去征服困难更重要。但一个被过度雄心所迫走上这个方向的儿童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他们就会感到无法生活。这种后果随处可见,有很多人都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

对个体的价值能有正确认知而不失偏颇,非常重要,对那些一出生就有身体器质性缺陷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然而,类似的偏见情况却相当普遍。许多儿童的左半身比右半身发育得更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事实。在我们这个右利手占上风的社会环境中,左利手儿童会遇到很多困难。几乎毫无例外,我们发现左利手儿童在书写、阅读和绘画方面,都存在极大困难,而且他们的双手也通常比较笨拙。因此,有必要用某种方法来确定一个儿童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有一个简单但不绝对的查明一个孩子天生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的方法,那就是让他两手五指交叉,左利手儿童的左手拇指通常会压在右手拇指的上面。有那么多人生来就是左利手而不自知,这件事真是令人惊讶。

当调查了大量左利手儿童的过往经历后,我们发现了以下事实:首先,这类儿童通常被认为是笨手笨脚或有些愚钝的(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们周边的事物的布置都是为了方便右利手的)。要理解这种情形,我们只需想一想,当我们已经习惯靠右行驶的情况下,想在车辆靠左行驶的地方(例如英国或阿根廷的城市)过马路,是多么令人困惑。左利手儿童会发现,在家人都是右利手的家庭中,他的处境更糟,左利手会让家人和他自己都感到困扰。在学校学习写字时,他会发现自己的水平低于常人。由于无人知道个中缘由,他会因此受到责骂,学习成绩也不好,还经常会受到惩罚。孩子无法解释自己的处境,只能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力不如别人。一种感觉会在他心中滋长,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限制,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无法与别人竞争。由于在家里也会因为笨拙而受到责骂,他会把这些都看成证据,证明自己的确低人一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必然接受这是最终的失败,但确实有许多儿童会在这种令人沮丧的情况下放弃努力。由于他们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也没有人能向他们解释该如何克服困难,所以他们很难坚持努力下去。很多人的字迹潦草难看,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训练右手。其实这个障碍是可以克服的,事实上许多一流的艺术家、画家,乃至文字雕刻师,都是左利手。经过后天的训练,这些天生左利手都能熟练地使用右手。

有一种迷信,认为被训练成使用右手的天生左利手的孩子们会变成口吃。这种迷信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这类儿童所遇到的困难有时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可能失去了说话的勇气。这也是在那些表现出其他形式的心理问题(神经症、自杀、犯罪、个体反常行为等)的人群中,有这么多左利手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那些克服了左利手困难的人,在生活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地位,比如在艺术领域中就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就左利手这一种特征而言,无论其本身的意义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它却仍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除非把一个儿童的勇气和毅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否则我们就根本无法判定他们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我们恐吓儿童,夺走儿童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似乎他们也还能继续对付着活下去。但如果我们能鼓舞他们的勇气,这样的儿童将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雄心过大的儿童的处境往往不利,因为人们习惯了根据他们的成功与否来评判他们,而不是他们是否做好了面对困难以及和困难做斗争的准备。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上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成功,而不是全面透彻的教育。我们知道,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的成功是多么容易消逝。因此,把儿童培养成雄心勃勃的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勇气、毅力和自信,让他们认识到,面对失败绝不应该气馁,而应当把失败当作一个新的问题来解决。如果老师能够识别出一个儿童的努力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徒劳无功的,以及这个儿童是否从一开始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因此我们看到,追求优越可以通过一种性格特质表现出来,比如雄心。有一些孩子,他们对优越的追求最初是以雄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最后他们放弃了这种雄心,认为其不可企及,因为已经有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了。许多老师也会采取这种手段,对那些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孩子非常严厉,或者给他们的学业以很差的评分,试图激发出他们潜藏着的雄心。如果孩子的身上还残留一点勇气,那么这种手段也许偶尔还会奏效,但是不可常用。对那些在学业上已然濒临崩溃的儿童来说,这种激将法只会让他们彻底不知所措,看上去愚不可及。

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感到非常惊讶,有些儿童若被温柔对待,被关爱和理解,他们就会表现出确凿无疑的智力和能力。确实,以这种方式转变之后的儿童往往都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原因很简单,他们害怕退回到以前的状态。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以及碌碌无为,总是像警示信号一样在他们眼前晃悠,不停地敦促他们向前。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表现得像着了魔一样,日夜忙个不停,饱受过劳之苦,并认为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多、不够好。

当我们能时刻牢记,个体心理学的主导思想是每个个体(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的人格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人格总是按照个体逐渐养成的行为模式被表达出来时,这一切就变得清晰多了。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一个特定而孤立的行为可以有多种解读。当我们理解了儿童的某个特定行为举止,事情立马就能判断清楚了,比如把做事拖拖拉拉理解为是儿童不想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的一种必然反应,那么这就明显意味着他巴不得与学校没有任何瓜葛,那样的话,他就不用操心去满足学校的各种要求了。事实上,他想尽办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摆脱学校规矩的约束。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坏”学生的全貌。当追求优越的努力不是以接受学校教育而是以抵触它的形式出现时,悲剧就发生了。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症状开始出现,逐渐地这些症状越来越积重难返,最后无可救药地走向了反面。这类儿童可能会变成宫廷弄臣那样的小丑。他会经常搞恶作剧,逗别人发笑,别的什么事都不做,又或者惹恼同学伙伴,再或者逃学、结交损友。

因此我们看到,不仅学龄儿童在学校里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而且他们人生的未来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学校提供的教育和培养,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生活。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之间,它有机会纠正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错误的生活风格,并且有责任使儿童做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准备,确保儿童将来能在社会这个交响乐队中奏出和谐动听的音符。

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的角色时,会发现学校总是试图根据当时的社会理想来塑造个体。学校曾是贵族的、宗教的、资产阶级的、民主的,它总是在按照时代和统治者的要求教育孩子。在社会理想不断变化的今天,学校也必须随之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如果今天理想的成年人应是独立、有自制力和勇敢的,那么学校也必须调整自己,把这一理想作为塑造个体的目标。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把自己视为教育的目的,而必须记住,它们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学校培养个体。因此,不能忽视那些已经放弃了在学校做模范学生这一理想的儿童。这些儿童并不一定是真的缺乏追求优越的动力,他们只不过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他们不用太费劲,而且不论对错与否,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更容易取得成功。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小的时候无意之中培养了去做其他事情的习惯。所以,这些儿童或许不会成为杰出的数学家,但却有可能在体育方面脱颖而出。教育者不应忽视儿童身上任何突出的长处,而应该把这些特长作为鼓励儿童的出发点,让儿童在其他领域也取得成功。任何一种成功,都会鼓舞人心。如果教育者能从儿童的任何一种特长或者强项入手,利用它让儿童相信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同样能取得成功,那么教育者的工作就容易开展得多了。这样,儿童就能接连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甜头。因为所有的孩子,除低能儿童外,都有能力成功地完成学业,他们需要克服的只是一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从学校角度来说,这种障碍就是仅仅以抽象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而不看重终极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目标。从儿童的角度来说,这种障碍的体现就是缺乏自信,其结果是,由于他的优越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儿童追求优越的行为,将不再是从事有益的活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做什么呢?他会想办法逃避。我们常常发现,儿童表现出某种怪癖,实际上并非是在寻求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只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可能只是为了以调皮和任性的表现引起别的儿童对他的羡慕。通过制造麻烦,这样的儿童常把自己视为英雄,视为小巨人。

这种心理表现和行为偏差,是在学校这个试验场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虽然它们是在学校里出现的,其根源却不能完全归结于学校。从主动意义上来看,学校有教育和修正的使命,但从被动意义上来看,学校只不过是一个试验场,它让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得以曝光。

一个细心的好老师在儿童上学的第一天就能发现许多东西。对许多儿童来说,新处境(学校)是最痛苦的和最不愉快的,他们会立刻表现出所有娇生惯养的孩子的迹象。这样的儿童没有与他人接触的经验,而结交朋友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入学前,儿童最好已经具备一些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他不能只依恋一个人,而排斥其他所有人。家庭教育的错误必须在学校里得到纠正,但在入学之前就能或多或少地摆脱这种错误自然更好。

一个在家被娇惯的儿童不可能一下子就将精力集中在学校的事情上。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不会专心,他将表现出想留在家里而不是去上学的愿望,事实上,他没有“学校意识”。这种厌恶上学的迹象很容易察觉:早上需要父母哄着他才能起床;必须不断地敦促他做这做那;吃早餐也磨磨蹭蹭等。这样的儿童似乎已经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来阻止自己进步。

这种情况的治疗方法和补救方法与左利手一样:我们必须给这样的儿童以时间,让他们逐渐学习和领会。不可以在他们上学迟到的时候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做只会加重他们在学校的不快乐感。儿童会认为,这样的惩罚刚好证实了他们不适合上学。如果父母用体罚的办法强迫儿童,那么他们不仅不再想去上学,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处境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当然,他们想到的办法自然是如何逃避,而不是如何面对困难。儿童对学校的厌恶,无法应对学校的困难,都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他们永远都不会把书本整理好放在一起,总是忘带或弄丢。如果一个儿童养成了忘带、弄丢书本的习惯,可以肯定,他在学校里的日子不是很好过。

在对这些儿童的考察中,我们几乎总是看到,他们对自己在学校里能取得成功不抱任何希望。这种自我贬低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错,周围环境的影响也难辞其咎。在家里,气头上的家人可能会预言他们将来前途黯淡,还可能会骂他们愚蠢或没用。当这些儿童在学校发现自己确实表现不佳,似乎就证实家人骂对了。他们缺少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大人也常常缺少这种能力)来纠正自己对事情的误解。因此,他们不战而逃,并且认为这个由自己造成的失败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无能与低人一等。

现状往往如此,一旦发生错误,错误得以纠正的可能性就很小。尽管他们表面上还在努力进取,但学业往往还是跟不上,于是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并把注意力转向为逃学寻找各种理由。旷课,即逃学,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信号、最严重的劣行之一,而且通常受到的惩罚也都很重。于是这些儿童就会耍诡计、编谎话来逃避惩罚,并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还有几种做法会把他们引向更大的错误。他们会模仿家长的签字笔迹,篡改学校的成绩单;他们会编造全套的谎言,跟父母说他们在学校都做了什么,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去上学了;他们还得在上课时间找个地方躲起来,不用说,他们通常会在这样的藏身之处遇见其他逃学的儿童。但这些儿童追求优越的渴望仅靠逃学是仍然得不到满足的,这会驱使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也就是说去触犯法律,错上加错,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完全的犯罪行为。他们拉帮结伙,开始偷窃,尝试性变态行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既然已经在错误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他们就开始为自己的雄心寻找更多的养料了。由于他们的行为往往还未被人察觉,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犯下最狡猾的罪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无法放弃他们的犯罪生活。他们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他们排斥了一切可能激励他们从事有益活动的事情。他们的雄心不断受到同伴行为的刺激,驱使他们做出新的自私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没有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儿童不是同时极度自负的。这种自负和雄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儿童不断地要在某些方面突出自己。当他不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有益的位置时,就会倒向无益的一方。

在一个案例中,一个男孩杀死了他的老师。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案例,就会发现这个男孩身上具备所有上述的人格特质。这是一个在自以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无所不知的女家庭教师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其家庭教育氛围可谓细致周密,但紧张过度。这个男孩的雄心从极其夸张的程度最后膨胀到了虚无,也就是说,他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生活和学校都不再能满足他的期望,于是他开始犯法。通过做出违法行为,他可以摆脱教育者和儿童指导专家的控制,因为社会还没有相应的机制,能把犯罪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为教育问题来对待,即修正他们心理上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任何一个对教育学有所涉猎的人都不会陌生,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教师、高官、医生和律师的家庭里发现任性难管的孩子。这不仅常见于没有太多专业地位的教育者,也见于那些我们视其为权威的人士。尽管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很权威,却似乎都无法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安宁与秩序。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在所有这样的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要么被完全忽视,要么没有被理解。例如,部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利用其自以为的权威,试图把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加给家人。这种对孩子过于严格的管教已经威胁到,甚至常常完全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这种行为似乎在孩子的心中激起了一种反抗情绪,迫使他们对此进行报复,因为这唤醒了他们被棍棒责打的记忆。此外,我们还必须牢记,如果对所谓教育学的方法太过较真儿,凡事都要照章办事,也会导致父母观察过于细微,事无巨细都不放过。一般来说,观察得仔细是一件好事,但就自己的孩子而言,则往往会导致其总想成为关注的焦点。孩子会把自己当作公开展示的试验品,而试验的责任和决定权都在别人的身上。别人必须帮他们解决所有难题,而他们自己则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oMyGRDHWiG8LrHLvKRMIiclfNFw6MvPRRZqUKIdn9m0Yx5Gdq6tqIT13qQ0Ppa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