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黄疸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1/L。胆红素为17.1~34.2μmo1/L时,临床不易察觉到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临床症状可见黄疸。黄疸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肝脏、胆道、胰腺及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但亦可发生于其他系统疾病。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为340~510μmo1,其中80%~85%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另有15%~20%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称为旁路胆红素。

上述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即间接胆红素),可与血清白蛋白结合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脏,而后与白蛋白分离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即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管系统最后排入肠道,在回肠末端及结肠中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10%~20%)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图2-9-1)。

图2-9-1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正常情况下,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为1.7~17.1μmo1/L,其中直接胆红素0~3.42μmo1/L,间接胆红素1.7~13.68μmo1/L。

二、黄疸的分类

1.按病因和发生机制分类,便于理解和记忆,我国传统教科书多采用此分类。但临床上很多黄疸患者就诊时病因并不明确,因而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较小。分为:①溶血性黄疸;②肝细胞性黄疸;③胆汁淤积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基本正常,血清酶学检查正常;肝细胞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皆升高,反映肝损害的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明显;胆汁淤积性黄疸时,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胆道梗阻的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增高。后两者的鉴别较难,需结合影像学、血清学检查,必要时行肝组织穿刺术进行鉴别。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目前国际主流教科书多采用此分类(图2-9-2)。分为:①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②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③混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图2-9-2 胆红素升高的鉴别诊断
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IBil.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ANA.抗核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病例导引】

患者,女性,59岁。

主诉:皮肤、巩膜黄染1年,加重伴皮肤瘙痒2个月。

现病史: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未予诊治。2个月前皮肤、巩膜黄染加重,伴全身皮肤瘙痒,不伴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尿如浓茶,大便颜色正常。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肝功能检查提示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经中西药保肝治疗效果欠佳。

【问诊、体格检查要点】

首先,应确定是否有黄疸。排除摄入过量胡萝卜素(胡萝卜、木瓜、南瓜、柑橘等)或大剂量米帕林引起的皮肤、黏膜黄染,即临床上的假性黄疸。

(一)问诊要点

1.个人史、既往史及家属史问诊要点

着重询问:出生地、久住地、外出史、职业史、接触史、用药史(药物品种、剂量和疗程)、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饮食史(生食贝壳类、海鲜、烧烤等)、饮酒史(嗜酒时间、酒的种类、度数及每日或每周饮酒量),既往史(胆结石、胆道手术史、胆道蛔虫症、肝病史等)及家族中类似疾病史。

2.症状问诊要点

询问患者起病缓急、黄疸持续时间及波动情况,有无发热(时间、程度、与腹痛的关系)、寒战、腹痛(部位、类型、程度)、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或体重减轻等表现。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况,特别是大便颜色有助于判定黄疸类型及病因。

(二)体格检查要点

全身营养和神志状态,皮肤、巩膜黄疸深度,有无黄色瘤、蜘蛛痣、肝掌,皮肤和黏膜出血倾向,皮肤抓痕,淋巴结,肝脾大小、质地、有无触痛,胆囊有无肿大,腹部压痛和叩痛情况,腹部有无肿块等。

知识点

黄疸的伴随症状

1.皮肤色泽与黄疸类型有关。溶血性黄疸皮肤呈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呈浅或深黄色;胆汁淤积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呈暗褐绿色。

2.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

3.伴上腹剧烈疼痛者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夏科(Charcot)三联征,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4.伴肝大者,若为轻、中度肝大,质地软或中等、且表面光滑者,多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者,多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大不明显、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5.伴胆囊肿大者,若胆囊肿大,表面光滑、无压痛、可移动,常提示胰头癌、胆总管癌或壶腹周围癌;胆囊肿大、坚硬有结节感,则提示胆囊癌可能。

6.伴脾大者,若轻度肿大,可见于急性肝炎(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引起);中度肿大,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胆汁性肝硬化;明显肿大,则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7.伴腹水者可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诊断路径】

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等主要症状着手,可循图2-9-3路径建立初步诊断。

图2-9-3 成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流程
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AMA.抗线粒体抗体;ANA.抗核抗体;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US.超声内镜;PB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思路解析】

1.该患者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可初步诊断为黄疸原因待查。

知识点

黄疸与年龄的关系

患者的年龄可作为诊断参考。新生儿黄疸要考虑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胆管闭锁或新生儿肝炎等。儿童及青少年黄疸首先考虑先天性溶血性和非溶血性黄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还应考虑胆道蛔虫症。中年患者要考虑胆结石和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于女性。中老年患者应考虑癌肿,男性以肝癌、胰腺癌多见,女性以胆管癌多见。病毒性肝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患者黄疸伴皮肤瘙痒,且尿如浓茶色。肝功能检查提示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故考虑胆汁淤积性肝病导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性大。

知识点

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根据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及混合性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性肝病时通常碱性磷酸酶>1.5ULN(健康人群高限),并且γ-谷氨酰转肽酶>3ULN。

3.拟诊胆汁淤积性肝病后,应进一步区分肝外和肝内胆汁淤积。

(1)在仔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胆汁淤积的患者均应行超声检查。若胆道有扩张或局灶性病变,则提示肝外胆汁淤积(即肝外胆道梗阻),应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或超声内镜进一步检查。

(2)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应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M2以除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

(3)对于血清AMA-M2阴性的胆汁淤积患者,根据特异性抗核抗体(ANA)或抗-sp100、抗-gp210结果可以诊断。

AMA阴性PBC;如缺乏PBC特异性自身抗体,应行肝脏组织穿刺术以明确诊断。

【诊断总结】

1.通过仔细问诊、体格检查及影像检查了解到患者相关信息。

(1)双侧巩膜明显黄染,双侧上眼睑可见黄色瘤。腹软,肝肋下4cm,质韧、无触痛,脾肋下3cm,质韧、无触痛,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2)血生化检查提示转氨酶中度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阴性。

(3)腹部超声显像: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呈颗粒样,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厚,门静脉血流正常。

(4)AMA-M2阴性;抗SSA抗体、ANA阳性;IgG、IgA正常,IgM明显升高。

(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未见明确胰胆管病变。

(6)肝活检结果示病变符合PBC Ⅲ~Ⅳ期。

2.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肝穿活检结果,可诊断为AMA阴性PBC。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1)PBC的临床表现:PBC是肝内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所造成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免疫异常有关。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特异性自身抗体为抗线粒体抗体(AMA-M2),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90%。PBC起病常隐匿、缓慢,自然病程大致可分为4期。①临床前期:AMA阳性、无症状、肝功能正常,可长达十几年,多在筛查时发现。②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期:无症状者占首次诊断的20%~60%,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而检测AMA确定诊断。多于2~4年内出现症状。③肝功能异常症状期。④肝硬化期。

PBC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图2-9-4)。

图2-9-4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临床表现

(2)PBC的诊断:PBC诊断需要至少符合以下3条标准中的2条。①碱性磷酸酶升高;②AMA阳性,或AMA阴性但其他PBC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sp100、抗-gp210)阳性;③组织学提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AMA-M2是诊断PBC的特异性指标,但AMA-M2阳性也可偶见于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系统性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结核、麻风病、淋巴瘤等疾病。

(贾继东) F0xlKaHxycScO5aqEItJ7pmIDnxC8W1mf4vaHffQkwtV8d+DflPUB6DBxfsjFY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