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动力紊乱、排空延迟,而致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入食管的一种疾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GER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多见。根据Carre早期统计,约占新生儿的1/500,反流症状持续存在,常合并吸入性肺炎、窒息和生长发育障碍等。
过去认为食管下括约肌(cardiac sphincter)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唯一解剖结构。但现在认为GER并非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低下单一的作用,而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产生。其中食管下括约肌是首要的抗反流屏障,食管正常蠕动,食管末端黏膜瓣、膈食管韧带、腹段食管长度、横膈脚肌钳夹作用及His角等结构,亦在防止反流中起一定作用。若上述解剖结构发生器质或功能上病变,胃内容物即可反流到食管而致食管炎。
(1)反流本身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奶后呕吐为典型表现,约85%患儿出生后第1周即出现呕吐。仅少数患儿表现为反复呕吐,并逐渐加重,由此可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2)反流物刺激食管所引起的症状:频繁胃酸反流可致为反流性食管炎,患儿表现不安,易激惹或拒食,可出现呕血或吐咖啡样物及便血,此类患儿多见贫血。
(3)患儿因吸入反流物可引起窒息、呼吸暂停、发绀,甚至死亡,或反复发作的肺炎。
Mc Cauley对胃食管反流X线影像作了分级表,对判别胃食管反流产生程度有一定帮助。胃食管反流的X线分级为,0级: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端;Ⅰ级:少量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端;Ⅱ级:反流主要在食管,相当于主动脉弓部位;Ⅲ级:反流主要在咽部;Ⅳ级:频繁反流主要在咽部,且伴有食管运动障碍;Ⅴ级:反流主要在咽部,且有钡剂吸入。X线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阳性率仅25%~75%,Meyers等报道其假阴性14%,假阳性高达31%,故可作为初筛。
为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检测期间食管pH值突然降低< 4,可以明确胃食管反流的存在。
用胶体硫酸锝与牛乳混合喂入后做扫描检查,可测出食管反流情况,确定有无肺吸入。
此为最适宜的明确食管炎的方法,结合病理学检查,能反映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但此法不能反映反流严重程度。
腔内多电极电阻抗技术、超声、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方法。
自胃管内注入核素99mTc标定液,然后在安静下行闪烁扫描记录。此检查可提供有否胃食管反流的信息,并观察食管功能,且可连续摄片。同时了解胃排空,食管清除等作用,当肺内出现标记的核素,即可证实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有关。Rudd提示诊断儿童胃食管反流中此法敏感性80%。
根据患儿反流、呕吐等临床表现,结合上述影像学、食管pH值监测,或食管镜及组织活检作出判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可出现反流,呕吐,哭闹,体重增长差等表现,但应用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可改善。
通便后可好转。
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呕吐、哭闹。可通过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及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鉴别。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治疗中,体位与饮食喂养十分重要。
(1)前倾俯卧位:患儿体位以前倾俯卧30°位最佳(包括睡眠时间)。
(2)喂养可采用黏稠厚糊状食物,少量、多餐。重症采用十二指肠管鼻饲或胃肠道外营养。
红霉素能增加胃窦收缩,促进胃排空,可试用,一般用小剂量3~5mg/(kg·d),分三次口服。
①抑酸药,组织胺H 2 受体阻断药,此药对减少胃酸分泌,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②质子泵抑制剂,抑制 H + / K + - ATP 酶,阻断胃壁细胞 H + 分泌的最后共同通道。如奥美拉唑。
蒙脱石散,每次 1/3 袋,日三次口服。
胃食管反流需行手术治疗的仅占全部患儿的5%~10%,经内科系统治疗6周无效,有严重并发症、严重食管炎或缩窄形成,有反复呼吸道并发症等为手术指征。现多采用胃底折叠术。
(王忻 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