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 newborn,HDN)又名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由于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为新生儿期常见疾病,特别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常常发生出血的倾向。自1894年Townsend首次报道,此病一度相当多见。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 1 预防,该病的发生已明显减少。
为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
维生素K储存量低。
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15μg/L)仅为牛奶(60μg/L)的 1/4。
维生素K主要由正常肠道菌群合成,初生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
①患儿有肝胆疾患,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加重维生素K缺乏;②母亲产前应用某些药物,如抗惊药、抗凝药(双香豆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妊娠或分娩过程发生合并症等,可加重维生素K缺乏。
某些凝血因子的凝血生物活性直接依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凝血因子Ⅱ、Ⅻ、Ⅸ、Ⅹ又名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如发生维生素K缺乏,这4种凝血因子就没有活性,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主要特点是患儿突然发生出血,而其他情况都很正常,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病,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血液中没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注射维生素K 1 后,可在1小时左右停止出血。根据发病日龄及合并症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临床罕见,多与孕母用药有关。出血程度轻重不一,出血部位不同,从轻微的皮肤出血、脐残端渗血至大量胃肠道出血及致命性颅内、胸腔或腹腔出血等。
生后2~7天发病,较常见。病情轻者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多数于第2天或第3天发病,最迟可于生后1周发病,早产儿可迟至2周。与单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及肝脏发育不完善有关。出血程度轻重不等,出血部位以胃肠道(便血和呕血)最常见,其他有脐带残端、皮肤出血以受压处及穿刺处最多见。鼻出血、肺出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偶可见到。严重颅内出血常遗留各种后遗症。
出生2~12周发生,常见。此型发生隐蔽,出血前常无任何征兆,多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临床上出现惊厥和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出血可单独出现,也可与胃肠道(便血和呕血)出血、皮肤受压处及穿刺处出血同时存在。大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发生在单纯母乳喂养儿,也可继发于肝胆疾患、慢性腹泻和长期应用抗生素。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凝血酶原时间(为对照的2倍以上)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
是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2μg/L 为阳性。
如疑有颅内出血者,进行B超、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不仅可以了解出血情况、确定出血部位、范围,还可随访疗效,进行预后判断。
主要根据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维生素K治疗效果等可临床诊断。异常凝血酶原PIVKA - Ⅱ测定是诊断的金标准,直接测定血清维生素K水平也是诊断的可靠指标。
全国维生素K缺乏研究协作组提出如下诊断标准:凡具备3项主要指标或2项主要指标加3项次要指标者可诊断。主要指标:①突然出现的出血;②实验室检查;③维生素K治疗后出血停止。次要指标:① 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②纯母乳喂养;③母妊娠期用药史;④肝胆疾患;⑤长期应用抗生素;⑥慢性腹泻。
是新生儿出生时咽下母亲产道的血液或带血的羊水等,于生后不久即发生呕血,也可有血便,洗胃后可止吐。另外,碱变性试验有助于鉴别母血及儿血。
除呕血或便血外,还可见腹胀、腹腔内游离气体和休克等表现。患儿可无凝血障碍。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一旦怀疑本病,应立即给维生素K 1 治疗,治疗量为每次1~2m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
出血量较多的患儿,会导致急性失血性贫血和失血性休克,应立即给予生理盐水纠正休克,同时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给予输血,每次输新鲜全血10~20ml/kg。轻者可输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肝功能不成熟,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虽用维生素K 1 治疗,常不能迅速奏效,可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
对消化道出血者,要暂时禁食,从肠道外补充营养。
脐部出血要做好包扎。穿刺部位出血要压迫止血。
与出血部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良好。出血过多,治疗延误者可导致死亡,颅内出血者预后差,重者死亡,幸存者常留后遗症。
出生后常规给维生素K 1 肌内注射1次,0.5mg(体重< 1.5kg);1mg(体重≥ 1.5kg)或者口服维生素K 1 2mg。然后分别于1周和4周时各口服5mg,共3次。有肝胆疾患、长期应用抗生素、慢性腹泻每周维生素 K 1 0.5~1mg肌内注射1次。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王忻 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