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新生儿溶血病

一、疾病简介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病,临床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肝脾大为主要表现。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为多见。

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更为严重。

1.Rh血型不合

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2.ABO血型不合

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或婴儿)血型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尚可见于母亲血型为A型或B型,胎儿(或婴儿)血型为B型或A型,但极少见。胎儿(或婴儿)血型为O型者,可排除本病。

3.发病机制

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当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

二、疾病特点

(一)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与溶血程度一致。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

1.黄疸

为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或轻症患儿的唯一症状。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当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致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2.贫血

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Rh溶血患儿较为重。如血型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发生,晚期可出现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受换血的早产儿中。

3.肝脾肿大

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所致。

4.胎儿水肿

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胎盘也明显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死胎。胎儿水肿的原因与严重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和继发于组织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二)辅助检查

1.产前超声检查

对诊断胎儿重度水肿并发腹水有帮助。特别是结合超声证实肝脾肿大或水肿,提示预后危重,需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内输血,如胎儿接近足月应尽快结束妊娠。

2.红细胞血型检查

ABO溶血病者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Rh溶血病者母亲为Rh阴性(D抗原阴性),新生儿为Rh阳性。如母亲为Rh阳性(但C或E抗原阴性,胎儿C或E抗原阳性),婴儿Rh阳性,也可发生抗E、抗C引起的溶血病。

3.溶血性贫血的证据

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外周血有核红细胞增高。

4.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①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库姆斯试验,检查特异性血型抗体,如阳性说明患儿红细胞已被致敏,为确诊试验;②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提示患儿红细胞已被致敏,为确诊试验;③游离抗体试验,如阳性新生儿血清中存在来自母体的游离血型抗体,可能引起溶血。为非确诊试验,用于估计是否存在继续溶血或换血后的效果评价。

三、诊断思路

1.产前诊断

①不良产史,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史的夫妇均应做血型检测,血型不合者进一步做血清抗体检测。②母亲血中IgG抗A或抗B > 1∶64,提示有发生ABO溶血的可能。③ Rh阴性母亲在孕16周时应检测Rh血型抗体,以后每2~4周检测1次。④如有明显抗体效价升高,并伴有胎儿水肿,提示已经出现了胎儿宫内溶血。

2.出生后诊断

①母子血型不合。②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宫内已出现严重溶血者,生后水肿、贫血和肝脾大。③库姆斯试验阳性,可确诊。④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确诊。⑤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新生儿血清中存在来自母体的游离血型抗体,可能引起溶血,为非确诊试验。

3.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胎儿宫内水肿:应与先天性肾病、宫内感染、心脏疾病、染色体病鉴别。②新生儿贫血:应与新生儿胎 - 胎输血、胎 - 母输血和其他溶血性疾病鉴别。③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与其他溶血性疾病鉴别。④生理性黄疸。

四、治疗思路

(一)产前治疗

1.提前分娩。

2.血浆置换。

3.宫内输血。

4.苯巴比妥。

(二)新生儿治疗

1.光疗

如怀疑溶血病,达到光疗指征时给予积极光疗。光疗指征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的胆红素值而定(光疗标准见本章第九节)。可采用光疗箱、光疗灯、光疗毯等设备。可出现发热、腹泻、皮疹和婴儿青铜综合征的副作用,停止光疗可自行缓解。光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并适当补充水分。

2.药物治疗

①丙种球蛋白:0.5~1g/kg,丙种球蛋白封闭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②人血白蛋白:如胆红素明显上升,接近换血水平,且血白蛋白水平< 25g/L,可输血浆每次 10~20ml/kg 或人血白蛋白 1g/kg;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④肝药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每日 5mg/kg,分 2~3 次口服,服用 4~5 天。

3.换血疗法

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可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衰。

(1)换血指征:

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病需换血治疗。①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版《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中的参考标准(见本章第九节)。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患儿强光疗4~6小时,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未达到 2~3mg/dl,立即给予换血。②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 4.5mg/dl,血红蛋白< 110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③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者应予换血。

(2)血源选择:

Rh血型不合采用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ABO血型与新生儿相同。ABO血型不合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的血。

(3)换血量:

为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约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和抗体。

(4)换血途径:

传统方法为通过脐血管换血,近年多采用周围血管同步换血。

4.其他治疗

缺氧、酸中毒、感染可促使核黄疸的发生,应积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能量,维持体温正常,改善循环功能。

五、疾病预防

RhD阴性妇女在孕28周先肌内注射1剂全量Rh免疫球蛋白(RhD IgG),在分娩Rh阳性婴儿后72小时之内再接受一剂肌内注射 RhD IgG。

(王忻 岳冬梅) NOMmIxXQPEjhfixP1YErJTexLa5eEM9P4b2Yh+ARmGPDQlEPeBr9znAqikSPW/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