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南城,原来的宣武区,有一条胡同叫“琉璃巷”。琉璃巷其实最早叫八角琉璃井。
我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长大到18岁。人生最难忘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至于为什么八角琉璃井后来改名叫琉璃巷,我也不清楚。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有一个小木盒,就像现在的鞋盒一样,上面有用毛笔写的地址,显然是寄包裹用的,上面的毛笔字是我姥爷写的。姥爷是昆明铁路局的总工程师,留英的博士,我妈妈是他的独生女。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但姥爷收入相对很高,妈妈和我们在北京,姥爷总会不时地邮寄一些好吃的东西。这个盒子上的毛笔字,就是出自姥爷之手。记得上面全都写着“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8号”。
我们住的房子是北大医院的宿舍,位于北京市和平门外,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西街的南侧。据说,清朝时此地有一庙,叫“兴盛寺”,庙前有八角琉璃井。其实就是一口老井,井台面上有八个角。这样的“八角琉璃井”不仅仅在北京,我国其他省市都有这样的井。据记载,这里曾经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全名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就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盛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下,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工作完全停顿。后该院址留给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作为职工宿舍。
这个院子由三栋砖红色小楼和前后的平房组成。共有18家居住在此。院子的门口有两扇巨大厚重的木门,门的上方是半圆形的门头,有着各种雕刻的图案,门的前方是一小块“洋灰地”,地上有清晰的方格,门的两侧,有两块竖着的薄石板,区别于老北京通常门口的小石子。进了门,左手一个小窗,像个传达室,里面住着一户人家,我记得我们叫她“D大妈”。D大妈为人热情、D大爷为人憨厚。院子里有什么事,D大妈会张罗一下,她的声音有点粗,因为D大妈抽烟,声音就是我们常说的“烟嗓儿”。门道两侧有黑色的半屏风,下面是木板,上半部分是玻璃窗。进了院子,可以看到并排的两棵巨大的枫树,树叶覆盖了整个院子的东半部分,每到秋天,枫叶红了,树叶慢慢地落在地上,一层层的,我们特别喜欢把落下的树叶推起来,躺在上面,又松软,又舒服。主楼在院子中间,坐北朝南,两层,有宽大的走廊,木头的护栏,主楼的北侧还有一栋二层小楼,二楼通过斜行的楼梯与之相连。这个楼房看上去是西洋式的,用了很多木料,木板地,木头的扶手,红色的砖墙,楼的正上方还有雕刻的三角图案,尽管我们也不知道上面刻的是什么,总是觉得我们的院子和周围其他院子里的房子风格完全不同,甚至有点儿格格不入。我们家住的是西楼,也是上下两层,西侧和南侧有一排平房,南侧的平房大都是日式的“榻榻米”。院子里有两个花池,里面种着好看的喇叭花和向日葵。东西两个小院分别各有一个葡萄架,每到夏天快结束,就有紫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非常诱人。
院子里住的大都是医院的医生和技术人员,家属和孩子们从不到院子外面和其他院子的孩子玩儿。不知道是什么戒律,也没有人和我们说过什么,总之我们院子里的孩子都只在院子里玩儿,院外的事我们从不关心。童年的院子,就是我们的世界,干净的,纯洁的,充满阳光和欢声笑语。那个年代,院子里没有人搭小厨房,没有人侵占公共空间,我们的院子里可以骑上自行车转圈,男孩子在院子玩弹球,女孩子跳皮筋、“跳间”(跳房子)。院子里有两根很粗的铁丝,是大家晒晾衣服用的,没有挂衣服的时候,正好是我们打羽毛球的“球网”。
物质困乏的年代,我们的院子是足够大的。靠近主楼有一个水井,是控制主楼上水管的。井上有个木质的盖子,长方形的。我和小伙伴儿特别喜欢打篮球,那年,正好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橡胶的篮球,我记得特清楚,花了5.8元。那个年代真的是很贵的玩具了。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打篮球,我们没有篮筐和篮板,只能把大枫树高处的“V”字形树杈作为篮圈,我们自己约定,球穿过“V”字形树杈,就算进球了。后来我们觉得太不过瘾了。我就把自己心爱的“铁环”贡献出来,我们想做一个篮筐,瞄准了院子里的那块井盖。利用井盖两块木板的缝隙,刚好把铁环“塞”进去,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块“篮板”钉到树上去?我和小伙伴儿们齐心协力,找到了特长的大钉子,终于将井盖改制的“篮筐”钉了上去。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相当“正规”的篮球场了。每天下午,我们都会和小伙伴儿一起打篮球,挥汗如雨,非常开心。
院子里的小朋友们还有一个爱做的游戏是“看病”,由于都是医院医生护士和技术员的家属,我们就各自扮演父母的角色。我当然扮演的是“开刀的大夫”,小C哥父亲在放射科,他自然出演“拍片的”,N妹妹妈妈是妇产科,她想当“小儿科”大夫。最年长的姐姐是M,她戴上家里的听诊器,甭问,“内科”的呗。而老大哥P,妈妈在药房,他觉得没意思,就主动担当“病人”。我们在院子里开始了“看病的游戏”,首先,大哥P带上一顶鸭舌帽,嘴上还粘了白棉花,真正的“老爷爷”来了,一进院,就问我们:“呦,今天医院这么多大夫啊?老爷爷我肚子痛,该看看哪科?”
话音未落,我们都冲上去,拉着他的胳膊。“您得先化验,跟我走!”L哥仗着个子大,一把拉住大哥P的手。“不对,不对,应该看内科!快来,我给你听听。”M姐已经把听诊器拽出来,就去掀P哥的衣服!
“你干嘛?掀我衣服?”P哥有点急了。
我看该我上了,一把拽着P哥往前推,“哥,到手术室去吧,就在前面,我给你开一刀,全清楚了!”P哥脸色惨白,“我可不开刀,还不知道什么病呢!”
大家叽叽喳喳,都在抢一个病人,看来医疗秩序有点让人担忧。
其实现在去医院看病是有讲究的。医院越建越大,好像迷宫一样。普通老百姓,走进医院立刻迷失。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也总结了一下看病的流程,大都从挂号开始,看医生,然后医生给开出一系列检查,我们做完检查,再去看医生。医生给我们下诊断,然后我们去取药,回家吃药。如果好了,再来医院复查。如果需要手术,就住院手术。这里切记几个要点:
首先,挂号:一般现在看病,都有一个电子挂号的过程。大家不用像过去一样,起大早到医院挂号窗口挂号。现在都有网上预约。如果您年纪大,可以让自己的子女帮忙。先约好您想看的医生。
第二,如何选医生?如果您是第一次看病,比如说,最近心口痛,最近腰痛等。您可以大致分一下,是急诊还是平诊?如果急诊就直接去急诊室。如果是平诊,我不建议您第一次就去预约什么主任啊,名医啊啥的。为什么?因为尽管您费劲巴拉地约上“名医”,您什么检查都没做,“名医”也是无能为力啊!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您就先挂个普通号,找一个小医生,和他诉您的苦衷,小医生会告诉您应该做什么检查。包括做个CT,查个B超,抽个血,严重的约个肠镜啥的。重点来了:您一定要问小医生:“医生,我的病大概是什么问题?等检查出来我要约哪方面的专家?”小医生尽管听了您的话不太开心,还会和您说:“您这个大概是消化系统的病,您最好找我们外科顾大夫看看。”
然后,等您的所有检查都出来了,您就按照小医生的指点,约上专科医生。这样省去很多时间。
如果医生给您开了药,您就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直接到药房取药。如果需要住院,您就按照医生的要求,办手续住院了。
最后如果您没什么事,您就尽快去旅行社,和您心爱的人开心地去旅游吧!
到医院看病,首先网上挂号,然后先找个小医生初诊,开好各种化验检查,再去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