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其次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肥胖: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正常人进食后,血液里的葡萄糖会升高,同时胰腺会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就像一辆辆的小车,把血糖运输到细胞里面,这样血糖水平就会恢复正常。但肥胖者的细胞里有大量的脂肪,像交通阻塞一样,使运输血糖的胰岛素小车很难进入细胞,这样的“大塞车”会造成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升高,这就是糖尿病。
(2)雌激素减退:
更年期妇女的雌激素减少,对胰岛素的刺激作用减弱,或导致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应激能力减弱,引起胰岛素的产生相对不足,也就是运输血糖的“车辆”不足,也可以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遗传、饮食习惯、运动少、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等:
如更年期抑郁、焦虑、躯体化等负性情绪的影响,增加了更年期妇女的惰性,不爱运动,但食欲好,爱吃油腻食物,促进了向心性肥胖的发生,直接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1)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进餐时间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高热量的饮料和食物。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保持良好的心态,按时监测血糖,生活有规律。经常睡眠不足6小时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加倍。睡眠太少,神经系统会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
(3)适量运动,避免发生肥胖。建议通过中高强度的间歇式锻炼方式来燃烧增加的脂肪,每周至少150分钟。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血糖低于70mg/dl就是低血糖(或低血糖症)。如果血糖水平偏低,大脑和身体得不到足够的糖类供应,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颤抖、出汗、心跳加快、视力变化、饥饿感、头痛、突然的情绪变化等低血糖早期表现。严重低血糖者,还可出现行为异常、丧失协调感、注意力不集中和意识混乱,甚至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1)糖尿病患者用药过量:主要是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如磺脲类、非磺脲类、DPP4-抑制剂等)。诱发因素可能是错失或延迟用餐、进食太少的碳水化合物、饮酒、运动量大等,应该注意预防和紧急补救。
(2)未患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也可以出现反应性低血糖。这类患者进餐后胰岛素的释放慢于血糖水平的升高,因此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达到高峰时,血糖水平已开始下降,从而发生低血糖反应。餐后低血糖反应也可以是2型糖尿病发病前的一种现象。
(3)胰岛素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可能导致严重低血糖。其可自主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不受身体控制,将血糖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从而产生严重低血糖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如果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明确是否有胰岛素瘤。手术切除胰岛素瘤,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1)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并保持理想体重,避免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餐前血糖偏低的情况。
(2)患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应用降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查找原因、调整用药,外出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做到有备无患。
(3)调节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比例宜低,适当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吃高纤维食物;少量多餐、减慢进食速度、避免饥饿、睡前适量加餐等都有一定预防效果。如特殊情况出现呕吐、腹泻、进食量减少,要注意及时补充能量。
(4)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是避免低血糖发生的重要一步。
(5)有低血糖病史的患者,可随身携带高胰岛素急救装置,在进食不能改善低血糖的时候,可以挽救生命。
甲状腺是脖子前方一个蝴蝶形的器官,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控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产生、储存并释放甲状腺激素到血液中,而甲状腺激素是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转的必备物质。
甲状腺激素可使身体有效地使用存储的能量,从而控制体温,保证肌肉正常工作。甲状腺激素还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有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有1.6亿~1.75亿女性患甲状腺疾病,且女性患甲状腺疾病的概率比男性高4~7倍。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导致的症状有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和更年期症状很相似,容易混淆,如心烦、失眠、易怒、心慌、出汗、潮热、疲劳、月经紊乱等;然而甲亢患者还会出现消瘦及腹泻、突眼、甲状腺肿大、手抖、舌颤等特有表现。有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甚至可能在更年期同时又患上了甲亢。所以如果有了前面提到的某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做一个全面检查。
甲亢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并获得及时得当治疗,是可以痊愈的。若患甲亢却没有及时确诊治疗,那么患者不仅要忍受临床症状的痛苦,更会引起心脏、骨骼和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严重者还会发生甲亢危象,死亡率可高达50%,必须予以重视。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也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女性患者偏多,可能与女性复杂的生理和激素变化有关。这些变化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生成及代谢,使得甲状腺分泌过少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甲减。
甲减早期很难被察觉到,更年期女性更是如此。有时可表现为月经不调,整天感觉疲倦或反应迟钝;工作、学习精力不集中;感觉沮丧、焦虑、急躁等。若常常出现对冷热环境耐受差,莫名发热或发冷等症状,可能是甲减的标志。如果甲减长期发展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如胫前黏液性水肿、活动后气短、心律失常、血压改变和胆固醇水平增高等。如果出现前面提到的某些症状,需要到医院进行一次简单的血液检查,通过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就可以诊断是否存在甲亢或甲减。
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左右各一个,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为三角形。肾上腺如同果实,有果皮也有果肉,内外分饰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肾上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几种不同的肾上腺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果皮)和肾上腺髓质激素(果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水、盐和糖代谢;而肾上腺髓质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血管功能,也有调节糖和脂肪代谢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激素。更年期常见的肾上腺疾病,主要分为两类。
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疲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神经精神症状等。病因有肾上腺结核或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或垂体疾病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引起。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非常好。
(1)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由慢性糖皮质激素增多导致的一组临床表现,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糖尿病倾向、性功能异常、月经紊乱等。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压逐渐升高,降压效果不佳,并有低血钾和碱中毒表现(肌肉无力、肌麻痹、心律失常、手足搐搦、痛性肌痉挛等)。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增快,从而导致阵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剧烈头痛、皮肤苍白尤其是脸色苍白、心跳过快、四肢及头部震颤、出汗、无力,有时可有胸闷气急、恶心呕吐。
(4)其他:
非功能性肿瘤包括转移瘤、血肿、囊肿等。
垂体是一个豌豆大小的腺体,位于脑基底部的骨性结构(蝶鞍)中。蝶鞍保护着垂体,但小得几乎没有垂体增大的空间。别看它是一枚小小的腺体,但却是人体最复杂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是一个“二合一”组合。
垂体解剖图
垂体前叶分泌各种促腺激素,调控其他一些内分泌腺(靶腺)的功能,因此也称为主腺或上级腺体,影响几个下级腺体(靶腺)激素产生水平。这几个靶腺就是前面介绍的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垂体可调控甲状腺的激素(TSH)、肾上腺的激素(ACTH)、性腺的激素(FSH和LH)。另外,垂体后叶还分泌一些激素,并不通过下级靶腺,而是直接作用于身体,起到特定的生理作用。这些激素包括生长激素、催乳素、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垂体瘤是更年期最常见的垂体疾病。根据其是否合成及分泌有生物活性的激素分为功能型和无功能型腺瘤,其中功能型腺瘤又分为催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瘤、促性腺激素瘤及多激素腺瘤。由于垂体生长在脑组织的底部中央,周围密布着许多非常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如视神经、脑底动脉等,因此一旦发生垂体瘤,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泌过多的激素,如催乳素,属于蛋白激素的一种,会影响性腺和乳腺的发育,同时参与女性机体生长、免疫调节、应激反应调节等代谢过程。垂体催乳素腺瘤是具有一定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导致催乳素分泌过多,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是更年期较常见的腺瘤疾病之一(疾病占比70%左右)。发病后患者病症表现为泌乳、月经量减少、月经停止和性功能障碍等,影响并发症发生,可能会有头痛、骨质疏松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月经不调和闭经,容易被误以为是更年期的表现而被忽略,从而漏诊产生催乳素的垂体瘤。
(2)分泌过少的激素,造成功能低减。其中抗利尿激素减少,可以导致尿崩症,表现为多尿、烦渴、低比重尿,甚至可以起夜近十次,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3)肿瘤占位表现,压迫附近的血管和神经。垂体距离视神经非常近,垂体瘤可能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缺失,严重时甚至失明。如果垂体瘤向后上继续生长可致多饮多尿、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甚至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症状;向侧方生长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展神经麻痹;若再向上生长可出现精神症状。
垂体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随着手术方式的进步、新药的研制、放疗定位准确性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病情缓解率逐渐提高。
(吕文戈 康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