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纠正贫血,补充红细胞、凝血因子、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
2.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1.评估患者病情及配合程度,与患者核对血型,了解有无输血史及不良反应史,包括患者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输血种类及输血量(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评估患者输血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穿刺处的局部情况。
3.告知患者操作方法及目的,指导患者配合。
治疗盘、安尔碘、棉签、5ml注射器、止血带、输血器、一次性垫巾、“临床输血申请单”、紫色试管、手消液、污物碗、输液贴、PDA、专用取血箱。
(1)核对医嘱。
(2)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并检查有效期及完整性。
(4)打印输血申请条码两张,分别粘贴到试管及“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并双人核对。
(5)携用物、“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试管至患者床旁,PDA扫码核对患者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采集血标本。
(6)核对条码与申请单信息,再次核对患者。
(7)洗手,记录。
(8)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1)接到输血科通知后持“取血单”,使用专用取血箱取血(一人一箱)。
(2)取血护士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如下内容:
1)“临床输血记录单”内容与血袋标签内容是否一致,包括:病区、床号、患者姓名、病案号、性别、血型、血袋血型、血袋条码号、血液种类、血量、血液有效期。
2)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是否合格。
3)血袋有无破损、血液有无凝聚,出现异常情况不能领取。
(3)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临床输血记录单”、取血单及相应登记本上签字。
(1)输血前双人核对“临床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生理盐水贴输液标签,连接输血器。
(3)两名护士携用物和“临床输血记录单”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手牌(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确认与“临床输血记录单”、血袋标签内容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准备输血。
(4)PDA扫描、核对,输注生理盐水。
(5)PDA扫描血袋相关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开始输血。
(6)输注开始后,前15min输注速度宜慢,应严密观察:成人40~60滴/min,儿童酌减。
(7)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将呼叫器置于易取处。
(8)洗手、签字、书写记录、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保存。
(9)输血完毕,PDA核对确认,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净管腔内血液,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分类整理用物。
(10)将血袋装入黄色垃圾袋并粘贴患者信息,注明受血者姓名、病案号、血型和科室,尽快送至输血科。
1.应由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取血并完成双人核对。
2.出现以下情况严禁输注:血袋有破损、漏血;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液出现溶血、血块;血浆呈暗红色、紫红色、暗灰色或乳糜状;管口封闭不严;过期血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取血后勿震荡,以免引起溶血;血液常温复温,勿加温,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不可向血液及输液管路中加入药物。
4.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存,输血时应于4h内输注完毕,未输注完毕应废弃。
5.大量出血应尽快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为此常需加压快速输血,要求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不离开患者。
6.输血过程中听取患者主诉,观察有无局部疼痛及输血反应。一旦出现,立即终止输血,通知医师,向输血科报告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返还输血科保存,保留全血以备查明原因。
7.输血过程中需记录危重护理记录,详细记录输血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输液量。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直至输血完毕后4h。
8.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中间应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9.掌握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表1-2-6-1 输血技术的考核标准
续表
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
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
3)多次输血的患者可产生过敏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1)多数患者发生在输液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
2)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眼睑、口唇水肿)。
3)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
询问过敏史,提醒主管医生,必要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①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肾上腺素;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1)输入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4℃恒温)、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的药物、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一般在输血后1~2h发生,也可延迟至6~7d后出现症状。
1)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致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d,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三查七对。
2)采血时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3)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及时报告医生。
4)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ABO血型、Rh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做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及交叉配血试验。
5)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以排除细菌污染反应。
6)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对于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