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通过增减产热量和失热量,并维持其动态平衡,使体温经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种稳定机制的破坏会出现低温或高温(发热)的临床表现,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新生儿的产、散热特点及适中环境温度是新生儿体温平衡的主要问题。
新生儿产热与成人不同,不是依靠肌肉活动(运动和震颤的物理性产热)来维持热平衡,而是通过增加氧耗、提高新陈代谢率的化学性产热来完成。新生儿代偿产热的主要部位是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BAT 细胞于胎龄26~30周时开始分化,继续增长至出生后2~3周。早产儿出生时BAT发育尚不完善,代偿产热能力低下,易发生低体温。足月小样儿的产热潜能虽然较早产儿强,但其棕色脂肪组织要比足月儿易丧失。
BAT产热受许多临床因素影响:①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如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某些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均可影响新生儿产热,易发生低体温;②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减低脂肪组织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影响产热;③患各种心肺疾病(如 RDS,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当 PO 2 <7.33kPa(55mmHg)将影响新生儿产热反应;④BAT与糖原储备均随胎龄发育而增加,早产儿寒冷窘迫时,易发生低血糖及低体温;⑤血清Na + 、K + 离子平衡紊乱,钠泵衰竭可妨碍体温调节规律。
1.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向周围环境散热。
2.皮下脂肪层较薄,隔热的效果差。
3.新生儿姿势影响散热速度。同一体重的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后者大于前者,其肌张力较同体重的早产儿高,肢体弯曲,散热相对少,而早产儿散热相对多。
4.早产儿外周血流量比足月儿多,且寒冷环境下,其支配周围血管及血流分布的反射功能差,均使其易于散热。
用传统的直肠(肛)和腋下(腋)温度检测新生儿体温有许多待改进之处,因为单纯核心温度只能表示体温平衡的结果,不能完整地反映出机体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状态(产热状态与散热状态),为此采用体温状态综合指标,包括以下3项:
是表示体内产热和散热平衡状态的指标。肛温-环境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表示散热程度的指标。皮温-环境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为判定棕色脂肪组织代偿产热的指标。新生儿腋窝是BAT主要分布区之一,腋温除包括传导来的体核温度,还受局部BAT产热状态的直接影响,新生儿代偿产热增加强,腋温增加,此时等于或超过肛温,计算腋-肛温差值可反映全身代偿产热状态。
又称适中温度带,指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化学产热及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减少并能维持体温在36~37℃的最佳环境温度,此时新生儿腹壁皮肤温度常为36~36.5℃的范围。当环境温度低于适中温度时,新生儿代偿产热增加,以保持体温平衡或正常值偏低;如环境温度过低,能量储备耗竭,则出现低体温(<35℃);当环境温度高于适中温度时,则新生儿蒸发散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体温正常或偏高;如环境温度显著或持续升高,体温则增高(>37℃)。
新生儿中性环境温度要求因胎龄、日龄、出生体重不同而异,见表4-1-1。
表4-1-1 不同出生体重的健康新生儿的适中性温度
(魏克伦)